一. 1.上下联字数相等 2. 上下联词性相当 3.上下联句法结构相称 4.上下联节奏相应 5.上下联平仄相谐:(1)句尾字须“仄启平收”。(2)“马蹄韵”(又叫“竹竿韵”):○○●●○○●●○ 6.上下联内容相关(但要忌同义相对,即忌“平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 二. 1.外形上,欣赏整齐美 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本。《黄老帛书》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这种阴阳二元结合的观念就是楹联体式的本源。一副标准的对联,总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称“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两部分成双成对。这是符合自古以来中国的二元审美观的。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句子两两一截,便是佳联。请看其中一段: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而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鳬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虹消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宾;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其极尽对偶之能事,骈韵精妙,尤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实乃千古绝唱。 由于楹联是要用文字作为载体的,故文字的书写也就成了其有机部分。所以,这里的“整齐美”既包括楹联这种文本体式的美,又包括承载它的书法之美。两种美有机结合,更让人心悦不已。如用魏碑体书写杭州岳坟联“青山有幸埋忠骨,正邪自古同冰炭;白铁无辜铸佞臣,毁誉于今辨伪真”,书体之斧刻刀工,无穷劲力,与内容之深沉痛挽相融合,读来更显庄正严肃,义愤填膺。而行草之灵动飘逸与黄鹤楼太白亭联“揽胜我长吟,碧落此间吹玉笛;学仙人渐老,白头何处觅金丹”之缥缈情状相结合,则仿佛见谪仙洒脱不羁之风骨。 2.音律上,欣赏声律节奏美 王力在《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一文中指出,古典文论谈到的语言形式美,一曰对偶,一曰声律。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并且是雅俗共赏,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楹联的声律美是无可置疑的。欣赏其声律节奏美,要会分析平仄、节奏等。节奏能令句法明确,吐字明朗;平仄可使音韵铿锵,错落有致。如【明】杨继昌(字椒山)题镇江焦山联: 空中一朵白莲花,风捧奉佛; 峡里几枝黄栗树,月远怨猿。 ○○/●●/●○○,○●/●●; ○●/●○/○●●,●●/●○。 (○表示平,●表示仄,/表示节奏上的停顿) 此联基本符合“马蹄韵”规则。上下联各自偶数字平仄相间,上下联之间偶数字平仄互补;音步上采用二三步,节奏明晰舒缓。 有的对联还采用拟声,生动传神,往往有字外之趣。袁世凯称帝时有人送这样一副对联: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举国若狂,情狂情狂情情狂。“当庆”和“情狂”都是模拟乐声,作为道贺之辞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知道“当庆”、“情狂”是拟专门做丧事时的哀乐的话,我们便会恍然大悟:这哪里是道贺,分明是咒骂袁世凯不得好死嘛!此联拟声音韵悠长洪亮,读来如闻其音,趣味盎然。 3.语言上,欣赏个性美 虽然楹联一般比较短,不比文章,但它作为一种高度凝练的文学形式(是谓“浓缩的精华”),其语言性格也是很有特色的。试看以下几联: 其一:杭州西湖楼外楼联 客中客入画中画,楼外楼看山外山。 此联语言平实,但由于重字的运用和楼名的嵌入而显得平而不俗,工整精巧。 其二:南昌百花洲联 枫叶荻花秋瑟瑟,闲云潭影日悠悠。 上下联分别取自《琵琶行》和《滕王阁序》,本就辞清句丽,集句与对象情状的完美契合更显典雅非凡。 其三:苏州网师园联 风风雨雨寒寒暖暖,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双声叠韵、叠字的运用,以及“莺燕风雨”等意义比较固定的传统意象的使用,使得此联语言柔美凄婉,有俯仰唱叹之韵味。 4.创作上,欣赏其技巧美 就一般看来,有如下一些技巧, (1)对偶形式技巧: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如回文对:洞帘水挂水帘洞,山果花开花果山。上下每联倒着读还是这副联。 (2) 修辞技巧: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等。如“树已半寻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相传古时有一年老地主好色,娶了几房妾后又要娶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子,其子看不下去,又不能明说,于是借“树已半寻休纵斧”来劝地主,以树喻人,“斧”谐音同“父”。地主却以“果然一点不相干”回答,虽状树木,实指人事,谓娶妾之事与子无关。其联集比喻、谐音、双关于一体,巧妙若此。)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析字、拆字、数字等。其中以数字联使用颇多,如:有三分水,二分竹,添一分明月;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大江。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等。尤以并列者居多。 5.内容上,欣赏情趣美 对联的最大特色是雅俗共赏,其情趣自是各不相同。有的怀古伤今,有的由景生兴,有的豪气顿发,有的嘻笑怒骂,不一而足。请看下面两联: 其一:湖南岳阳楼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此联出句忆古怀人,其感沧桑,悲恻动容;对句见景描形,波澜壮阔,其情豪壮。有悲喜之趣。 其二:讽袁世凯称帝联(原联出自于《聊斋志异》) 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 此联故意隐去“八”和“耻”,乃是骂袁“王(忘)八无耻”,非愤极之人不能作此语,却出语隐晦,悟后方知妙绝。嘻笑怒骂,人之常情,这里愤而不露,其愤更甚,难得难得! 6.用途上,欣赏实用美 楹联是一种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具有文学的形象性、真实性和倾向性等特点,也具有文学的认识、教育作用和审美功能。楹联可书写,雕刻,张贴,悬挂;可用于金石书画、旅游景点、婚丧喜庆、室内设计、舞台道具、新闻标题、广告宣传、章回小说、文字游戏等。从实用方面欣赏,既要关注楹联是否达到实用的目的,又要分析它的文学特色和这种特色是否与实用的目的契合。忽视了后一点,赏楹联则如听商家吆喝、看新闻标题无异,是不会有美感的。 旅游景点联如:武夷山小桃源联 喜无樵子复观弈,怕有鱼郎来问津。 化用“烂柯”和“桃花源”典故,既点出景点是小桃源,又因语言雅致,物象具有历史感,与景点之美相匹,而显得不同一般。 行业联如肉店联:听凭挑肥拣瘦做到无争无悔;绝不短斤缺两保证又正又公。 此联绝对是大白话,但语义明确,语言干脆,除了点明是肉店外,还给顾客传达了肉店公平诚实信用的宗旨,是一副好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