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李敖学读书方法

 王语雷悦读馆 2014-06-15

在机场候机,随手买了李敖的《深夜十堂》。冲着李大师的名字,即便是浪费三十元也值得。这是李大师的讲话稿,如我们所料,讲话中基本没什么好话,有好话也不好好讲。建议不会甄别学习的人少看,儿童不看,因为无益与学习语言。俏皮话,骂人脏话,调侃的话,还有最多的就是自夸的话充斥其间。李大师的人生修炼已经到了这般地步,真是如他自己所说:每五百年要醒一次,因为这世界上每五百年要出一个伟人。我也只能用无语来表达读后感收了。

学语言是不能的了,学他的批判思想我没那个魄力和勇气。我极力找到能学习的地方。李敖读书法,真值得推荐。李大师的读书法自命名都有些吓人——五马分尸读书法。李大师说他读书,不像别人读后好像没读,完全认真读了又记不住。他是不会错过书中精华的。一本书,只要是读到好的地方,有用的地方,马上撕下来,连复印都省了,剪切,黏贴,分门别类存放,成为资料。读完后,这本书就毁了。为什么不复印,时间耽误不起;喜欢这本书怎么办,买的时候直接买一双。这样读下来,李大师说自己拥有了极为丰富的资料。确实,他的文章可谓旁征博引,考据丰富,和别人论战,少有失败的。即便是失败,也能说到胜为止,写到胜为止,至今他已经写下并发表一千多万的文字,前无古人,后不敢说有没有来者,至少当代没有。

这样的读书法倒是真的有效。一本书,特别是当代的书,有用的地方越来越少,不必为了一些硕果仅存而整本保存,真要保存了反而容易使硕果烂在其间。所以,五马分尸读书法真是一种有效,或者是高效的读书法。其实这也不是李大师的首创,之前的老一辈学者们,都有这般的习惯,读书笔记,资料摘抄,剪刀加浆糊。只是他们比李大师多一份尊重,多一份耐心而已。李大师用钱解决了收藏和摧毁之间的取舍,也算是对书,对作者一丝慰藉吧。

我又有启发,一种属于我的读书法也产生了:“五马分尸+穷追不舍”读书法。这样读下去应该可以有小成。而且,李大师也说了,在前人的基础上改一个字也算改,就不算是照抄。我想,他应该允许我学习并添加后创造一种新的读书法吧。介绍一下:

例如读到这本《深夜十堂》,其中有读书法值得截获,于是,“五马分尸”先行,初步组建一个资料类别——读书法。首当其冲的资料就是一块马肉——李敖读书法。之后利用网络搜索的便利,穷追不舍,网罗可以网罗的读书方法,丰富这个资料库。下回写到读书法的时候,文章也就变得厚实了。不信,瞧我穷追烂打的效果:

 (1)泛读 泛读就是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  

(2)精读 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

(3)通读 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

(4)跳读 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5)速读 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取"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

(6)略读 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7)再读 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

 (8)写读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9)序例读 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读书之后,也可以再次读书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10)选读 就是读书时要有所选择。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进行阅读,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别以为就这样打住,还可以搜索“名人读书法”,让这个资料库更加丰盈。毕竟成为名人不容易,读书的方法应该很特别,不是一次“百度”能包括的。一搜,果然又跳出一溜:

1、毛泽东的读书法。毛泽东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其中“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主要的读书方法。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一遍书在封面划上一个圈作记号的习惯,所以,在他读过的许多书籍中,均留下了他读过二遍、三遍的圈记。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他的写作多表现在作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作批注以及写读书日记、在原书上改错纠谬。

 2.鲁迅的读书法 鲁迅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二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三是专精。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四是活读。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五是参读。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3、华罗庚的读书法 华罗庚擅长“厚薄”读书法。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

好啦,剩下的资料我省去不出现,免得大家连自己搜索都懒得做。我提供接下来的搜索方法吧:古人读书法,未来读书法,网络时代读书法……该怎么读书,现在你说了算。

发现了吧,这么读,非把自己读成专家不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