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海遗珍—辽宁考古六十年展辽博开展

 梦泽赤子 2014-06-15
 
 

展览名称:辽海遗珍——辽宁考古六十年展

  展览时间:2014.05.20-7月20日

  展览地点:辽宁省博物馆二楼1号展厅

  为全面展示辽宁地区考古重大发现,弘扬辽宁地域特色文化,体现中华文明卓越成就,增强公众文物保护意识,辽宁省考古研究所与辽宁省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辽海遗珍——辽宁考古六十年展”于5月20日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幕。展览集中展示了辽宁考古工作者六十年来考古工作的主要成果,体现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文明的传承。本次展览按照时间顺序共分为六个单元,分别是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汉唐时期、辽金时期和元明清时期。每一单元重点阐述该时期的重大考古发现,包括遗址、遗迹,考古发掘的重要意义等内容,通过实物展示、场景复原、图片资料等形式,为观众做详实解读,力求把晦涩的考古语言通过丰富的展陈方式向观众表达。

  1921年6月,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发掘南票沙锅屯遗址,开启了辽宁考古工作的先河。而真正揭开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田野考古事业崭新一页的是1954年4月东北地区文物工作队的成立。1987年1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辽宁考古事业迈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本次展览所指的六十年,是指1954年成立专门考古机构至今,辽宁考古走过的60年辉煌历程。目前,全省考古力量凸显规模,除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外,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已取得了团体领队资格,大连、锦州市成立了专门的考古研究机构,其他各市的博物馆也担负了本地区考古工作的职能。辽宁考古机构逐步健全,辽宁考古事业逐步发展。60年来,辽宁先后开展了数十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配合国家博物馆率先进行了水下考古,实施了数百项大中型基本建设过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先后有8个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3个考古项目荣获国家田野考古奖,奠定了辽宁考古在全国考古界的地位。

  【旧石器时代考古】60年来,辽宁共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60余处。距今约40万年的本溪庙后山遗址,发现了大量技术先进、打制精美的石片石器,是目前我国已知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最北的人类活动地点;距今约28万年的营口金牛山遗址,发现了近乎完整的成年女性人骨化石,为研究直立人如何向早期智人过渡提供了珍贵标本,被评为“1984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项目”之一;在距今约4-2万年的海城仙人洞遗址,发现了数以万计的石制品及精美骨制品,表明仙人洞人是当时中国境内拥有最先进工具的群体,具备了进一步拓展生存空间的能力。考古发掘证明,辽宁旧石器文化主要受华北旧石器文化影响,并辐射了整个东北亚地区。

  【新石器时代考古】截至目前,辽宁已知新石器时代遗址数百处。从亲缘关系看,此时的东北属同一文化区,其中以辽西的考古学文化起步最早、社会发展程度最高。在距今8000年前的阜新查海遗址,发现了“龙形”堆石、堆塑“龙纹”陶罐等体现凝聚族群意识的遗迹与遗物。位于朝阳地区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占地50余平方公里,由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等构成一个祭天、地、人的有机整体,积石冢内随葬大量形态各异的精美玉器寓意深刻,女神头像的出土让我们第一次见到了中华民族共祖的真容,显示出这里是具有“古国”性质的社会实体的宗教活动中心,将中华文明的历史提前了近千年,并引发了人们对中华文明发展道路的新思考。

  【青铜时代考古】就辽宁而言,青铜时代指夏至战国时期,目前已发现数以千计的遗址极大丰富了此时期的辽宁历史文化内涵。在辽西,发现了分布密集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城址,其内部建筑设施功能齐全,北票康家屯城址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显示出早在夏代,在这里存在一个与夏比肩、两者关系极为密切的“方国”。辽西发现的多处青铜器窖藏表明,商周文化对这一区域产生了重大影响。进入西周以后,辽东居民生前使用独特的东北系铜剑,死后葬于规模宏大的石构墓葬中,并以此为主要特征,形成了“辽东文化圈”,其影响可西越辽河,远及朝鲜半岛及日本。辽阳新城子、建昌东大杖子等墓地的发现表明,战国晚期几乎整个辽宁都已属于燕的势力范围。

  【汉唐时期考古】姜女石遗址的发现表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渤海之滨修建了规模宏大的行宫建筑。辽西和辽东诸多郡县址的发现,不仅验证了汉武帝设立“四郡”的文献记载,而且表明中央政权已经对辽宁地区实施了有效管理。公元前37年,朱蒙建都纥升骨城,考古发现确认五女山山城即为高句丽早期王都。辽阳发现了数量众多的汉魏晋时期独具特色的壁画墓,被认为与东汉末年割据辽东的公孙氏统治集团有关。十六国时期,慕容鲜卑建立三燕政权,在朝阳市内发现了其国都龙城遗址。在朝阳发现的大量隋唐时期遗迹遗物证明,中央政权统治东北的政治经济中心的营州,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之一。大量的汉唐时期遗存表明,当时辽宁地区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别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辽金时期考古】辽代和金代是由契丹和女真建立的王朝,对我国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辽宁地区是辽代统治的重点区域,60年来考古发现了千座以上辽代墓葬,较重要的有法库叶茂台辽墓群、阜新关山辽墓群等,出土了大量精美绝伦的珍贵文物,反映出辽代经济、文化水平已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近年我们启动了北镇医巫闾山辽代帝陵调查工作,在二道沟、三道沟内发现了大量的高等级辽代建筑,应与帝陵的陵寝建筑有关。

  金代遗存较重要的有绥中城后村遗址、朝阳师范学院马令墓、铁岭冯开父母合葬墓、朝阳李干妻翟氏墓等。凌源天盛号金大定十年(1170年)单拱石桥,设计合理,造型美观,至今仍保存完好。

  【元明清时期考古】60年来,元代主要考古发现有凌源富家屯墓地、建昌李伯宥石棺墓、康平高等级建筑址等,较为重要的有绥中三道岗水下沉船发掘,出水了大量精美瓷器。明代考古成就集中反映在与辽东军事防御有关的遗迹中,虎山长城的发掘认定了明长城东端起点在丹东虎山,九门口长城发掘出7000余平方米的过水铺石,确认了明清关键一役“一片石之战”地点所在。明末,后金势力崛起,对新宾赫图阿拉故城的发掘,表明后金政权初创时的王都布局仍具有浓厚的满族民居特色。自皇太极继位到顺治入关,沈阳城是后金(清)政权的国都,盛京城德盛门“瓮城遗址”、豫亲王府遗址、汗王宫遗址的发掘则见证了这段历史。

  60年来,辽宁考古工作者编辑出版了《东北文化》、《东北亚考古学研究》、《东北亚考古学论丛》、《辽宁考古文集》、《辽东半岛石棚》、《朝阳隋唐墓葬发现与研究》、《马城子》、《五女山山城》、《牛河梁红山文化考古发掘报告》、《查海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发掘报告》、《姜女石-秦行宫遗址发掘报告》、《姜屯汉墓》、《代海墓地》等40余部考古发掘报告和学术文集,发表了数百篇考古简报和研究论文,取得了多项学术研究成果。

  六十载斗转星移,从机构初创到三大考古工作站的建立完善,从立足科研到重大考古发现的不断涌现,辽宁考古事业取得了许多辉煌成就,经历了无数艰辛磨练。在迎来辽宁考古60年之际,辽宁省考古研究所与辽宁省博物馆选取最能代表辽宁地域文化特色、体现中华文明卓越成就的文物精品,举办“辽海遗珍-辽宁考古六十年展”,旨在向全社会宣传考古工作的主要成果,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为弘扬文化传统、守护精神家园做出应有贡献。同时,鼓舞鞭策当代辽宁考古人,秉承攻坚克难、团结向上的优良传统,以抢救、保护、研究、服务为己任,再续辽宁考古事业的辉煌!

  资料链接:

  【考古】是通过研究古代人类活动留下的遗存,复原人类历史的学术活动。首先通过调查,发现古代文化遗存;其后进行勘探工作,以便了解古代文化遗存的基本情况,如遗址的范围、文化堆积,墓葬的大小、深度,分布范围等等;然后进行考古发掘,收集遗迹、遗物的基本信息,寻找出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发掘工作结束后,要对资料进行整理、研究,出版发掘报告;最后通过许多遗址提供的综合信息,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恢复古代的历史。

【重要遗址】

  1.金牛山遗址

  位于营口大石桥市永安镇西田屯村金牛山。1974-1994年,先后进行10次发掘。遗址中发现了人类化石、人类用火遗迹—烧骨、烧土和炭屑、少量石制品以及丰富的第三纪和早、中更新世的动物化石。其中55块人类化石同属于一个20余岁女性个体,其完整性在国内外均比较罕见,这一发现填补和连接了人类进化序列上的重要缺环,对研究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转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2.鸽子洞遗址

  位于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水泉乡瓦房村北山鸽子洞内。1965年调查发现,1973年、1975年两次发掘。出土颞骨、顶骨残块和一块髌骨等人类化石,羚羊、鹿等6目26个种属的动物化石,还有原料多样的打制石器。其文化特征与周口店第一地点和第十五地点及其相似,说明鸽子洞文化与北京猿人文化有密切关系,是旧石器文化由华北向东北发展的重要遗址。

  3.小孤山洞遗址

  位于鞍山海城市东南45公里的孤山镇孤山村东的青云山脚下,1975年发现,1981年、1983年两次发掘。发现石制品、骨角器、装饰品等遗物1000余件,还有晚期智人化石、大量哺乳类、鸟类、鱼类化石及灰烬层。这些都是研究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在东北地区发展历史的重要材料,为复原当时人类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4.查海遗址

  位于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乡查海村西2.5公里。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86-1994年,先后进行7次发掘。遗址由房址、墓葬、灰坑及外围环壕组成,出土丰富的陶器、玉器和石器。该遗址是辽宁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兴隆洼文化聚落,为研究我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的聚落布局、房屋建筑、生活方式、葬俗、生态等提供了一批全新的考古资料。

  5.牛河梁遗址

  位于朝阳市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现已命名了16处相关联的遗址点。除第一地点“女神庙”、第十三地点“金字塔”式特殊建筑外,其他地点皆为积石冢遗迹。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83-2003年对第二、三、五、十六地点进行发掘,出土大量泥塑、陶器及玉器。该遗址群是我国目前发现新石器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集坛、庙、冢为一体的大型宗教祭祀遗址。

  6.喀左青铜器窖藏

  集中分布于辽河支流——大凌河上游的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境内,1955-1979年陆续发现有马厂沟、北洞、山湾子、小波汰沟等六处青铜器窖藏。所出的几乎全部是鼎、簋、盂、卣、壶、盘、罍等大型器,尚未见爵一类的酒器,年代在商末周初之间。近三分之一的青铜器铸有铭文,多为族徽,与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对研究周初的燕国历史有重要意义。

  7.姜女石遗址

  位于葫芦岛绥中县万家镇南部沿海地区,由大金丝屯秦代窑址、石碑地遗址、止锚湾遗址、黑山头遗址、瓦子地遗址、周家南山遗址组成。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84-2000年多次发掘,出土瓦当等大量建筑构件。姜女石遗址是目前国内保存较好、并经过大面积系统发掘的秦汉大型宫殿建筑遗址群址之一,是秦汉统一帝国的见证与象征。

  8.五女山山城

  位于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县城东北8.5公里的五女山上。1996-1998年、2003年共4次发掘,出土遗物1000余件。发现大型建筑址、城墙、哨所、兵营、蓄水池等遗迹,搞清了山城的范围、布局、结构。确认为高句丽早期都城,为高句丽山城的分期断代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当地古文化年代序列的建立和文化谱系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9.三燕龙城遗址

  位于朝阳市双塔区大十字街东北210米,朝阳北塔东南180米。2003年、2004年,对11处关键地点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万余平方米,揭露出多处十六国时期至清代的重要遗迹,出土了包括北燕纪年陶瓮在内的大量重要遗物。其中朝阳北大街城门遗址的发掘,为确定龙城宫城范围、了解龙城布局提供了重要线索。该遗址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0.喇嘛洞墓地

  位于朝阳北票市南八家乡四家板村喇嘛洞村民组西山南坡上。1993-1998年先后5次发掘,共清理墓葬435座。其中三燕文化墓葬420座,青铜时代墓葬12座,辽代墓葬1座,清代墓葬2座。墓葬顺山势成排布列,多为土坑竖穴墓,少数石椁墓,出土陶器、铁器、铜器、金银器、玉石器等遗物4800余件,是东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魏晋时期墓地,被评为199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1.叶茂台辽墓群

  位于法库县叶茂台镇西北的山坡上,辽代称“圣迹山”,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已发掘墓葬23座。其中以七号墓保存最为完整,出土棺床小帐、石棺、双陆棋、绢画、丝织品、陶瓷、装饰品等重要文物,是辽宁地区辽墓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墓主人为一老年女性,年代约在辽圣宗时期。该墓群是辽代后族萧氏家族的墓地。

  12.汗王宫遗址

  位于沈阳市沈河区北中街路。2012年5-8月,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遗址界于清盛京城北城墙的福胜门与地载门之间,北面正对“九门”遗址,南面正对通天街,西南20米为“豫亲王府”遗址。遗址由宫门、宫墙、前院和高台基址组成,出土了满文“天命通宝”铜钱和大量的绿釉和黄釉琉璃建筑构件。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建汗王宫作为居所。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改称“福晋衙门”。1644年,清兵入关,沈阳成为“陪都”,“汗王宫”逐渐废弃。

  附:辽宁历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一览表

  1993辽宁绥中元代沉船水下考古调查元代

  1996辽宁北票喇嘛洞三燕文化墓地魏晋南北朝

  1997辽宁绥中姜女石汉行宫遗址秦 汉

  1998辽宁北票康家屯石城址青铜时代

  1999辽宁桓仁五女山山城遗址汉 唐

  2003辽宁凌源牛河梁第十六地点新石器时代

  2004辽宁朝阳十六国三燕龙城宫城南门遗址魏晋南北朝

  2011辽宁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地战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