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坛与先农坛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6-16

 古代的民众对于各种自然现象,例如寒来暑往、日升日落、风雨雷电、水旱灾害等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就有各种迷信的说法。例如认为世界上有各种神灵存在,由它们主宰着人们的生死存亡、吉凶祸福。因此,人们必须对之恭敬礼拜,祈求呵护禳灾降福,于是就产生了早期的神权思想和宗教意识,相应地出现了原始的祭坛神庙。

    人类进入封建社会后,统治阶级不断地增加祭祀对象,建立起各种类型的祭坛神庙,制定了一整套重叠繁缛而又神秘的祭仪,竭力向民众灌输“信天由命”的思想意识。北京地区就有许多坛庙建筑,像所谓的“九坛八庙”中的九坛是指:天坛、地坛、祈谷坛、朝日坛、夕月坛、太岁坛、先农坛、先蚕坛、社稷坛。“八庙”有多种说法,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指:太庙、奉先殿、传心殿、寿皇殿、雍和宫、堂子、历代帝王庙、文庙。这是八座清朝皇家神庙。太庙是皇帝供奉祖先的庙宇。奉先殿、传心殿在紫禁城内,奉先殿是祭祀祖先的,传心殿内供奉有帝王,先师的牌位。寿皇殿在景山内,是专门供奉清代帝后、祖先神像的殿宇。雍和宫曾是雍正皇帝胤稹即位前的府邸,乾隆九年改建为喇嘛庙。由于胤稹死后曾在这里停灵,在永佑殿立有他的影像,雍和宫也就成为清朝皇帝供奉先祖的影堂。堂子原来位于台基厂北口,1901年后因这一带被划为使馆区,遂迁到南河沿的南口。堂子是祭祀社稷神和满族祖先的神庙,历代帝王庙位于阜成门内大街131号,建于明朝嘉靖十年(1531年),庙内祭祀历代的164个皇帝和79位名臣。文庙即孔庙,在安定门内国子监的东侧,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是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庙宇。

    关于八庙还有其他的说法。有人说是指北京地区著名的八座佛教寺庙:法源寺、广济寺、广惠寺、贤良寺、柏林寺、龙泉寺、旃檀寺、拈花寺。也有人说是指八座喇嘛庙与道观:隆福寺、护国寺、妙应寺、普渡寺、雍和宫、白云观、东岳庙、朝天宫。还有人说是指八座供奉自然神的庙宇:供奉风伯的宣仁庙、供奉云师的凝和庙、供奉雷公的昭显庙、供奉雨神的时应宫、供奉城隍爷的城隍庙、供奉土地爷的都土地庙、供奉山神的东岳庙、供奉太岁的太岁庙。

天坛与先农坛 - 卤煮 - 過年好

祈年殿

    天坛大概是北京祭祀建筑中最为著名的。一说起天坛,许多人就会联想到那座三重圆檐覆盖着深蓝色琉璃瓦的建筑,其实,更准确地说,那座建筑叫做祈年殿,而天坛并不是指某一座建筑而是指一组建筑群。

    天坛坐落在北京外城东南方,在永定门的东北方不远处。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场所,每年要在天坛举行三次郊祭,皇帝亲临主祭,仪式十分隆重,所祭的主神称为“皇天上帝”。每年正月十五皇帝要到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祈祷皇天上帝保佑五谷丰登,四月吉日到圜丘举行雩礼,为百谷祈求膏雨;冬至日,再到圜丘举行告祀礼,禀告五谷业已丰登。大祭时主祭皇天上帝,配祭列祖列宗、日月星辰、云雨风雷。

    天坛从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设计施工,直到永乐十八年才建成,历时十四年。天坛占地44亩,比故宫大两倍多,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坛庙建筑群。天坛东西长1700米,南北长1600米,但是它的平面并不是正方形,它的东、西墙与北墙之间是圆弧形。南墙与东、西墙之间则以九十度角相接。这种上圆下方的布局象征着天圆地方。明初时这里是天地合祭之地。后来在北郊安定门外另建方泽坛(地坛),天坛才成为专门祭天的场所。

    天坛的占地面积虽然很大,但是建筑面积并不太大。主要建筑物坐落在一条南北方向的中轴线上。从北往南依次是北门、皇乾殿、祈年殿、丹陛桥、皇穹宇、圜丘。天坛内另有一条路从东门直通西门,与南北方向的大道形成一个“十字形”。南北方向的中轴线上,有一条360米长,两米半高的台基,叫做丹陛桥,也叫神道,它连接着天坛的两组主要建筑,祈年殿就在神道的北端。

天坛与先农坛 - 卤煮 - 過年好

    进入祈年门后,在开阔的广场正中,有一座三层圆形的白石台基,四面都有台阶,每层有雕花的白石栏杆。石阶的陛石分别雕刻着龙、凤、云三种纹饰,表示龙凤在云气之上飞翔的意思,宏伟壮丽的祈年殿就坐落在白石台基之上。这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每层檐都覆盖着深蓝色的琉璃瓦,层层缩小,顶上有一个巨大的鎏金宝顶,洁白的台阶,朱红色的门窗,深蓝色的圆顶构成了一座色彩绚丽、造型优美的建筑。

    祈年殿高38米,直径32.7米,既不用钢筋水泥,也没用大梁长檩,高大沉重的三重檐完全依靠28根巨大的楠木柱和许多互相衔接的枋、税、桷、榱支撑着。当中的四根柱子叫做“龙井柱”,高达19.2米,要两个半人才能合抱。这四根柱子象征着一年四季。外圈的12根柱子象征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份,最外圈的12根檐柱象征着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内外柱共24根,象征着一年中的24个节气。

    祈年殿内石板地面的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上面有天然龙凤影纹。殿的四周没有墙壁,全部是格扇门。明永乐年间修建的是一座长方形的大殿,名叫大祀殿,直到明嘉靖八年(1529年)才改建成三层圆形大殿。三重檐上的颜色也各有不同,上层为青色,中层为黄色,下层为绿色,到了乾隆十七年才改成三重檐都用深蓝色琉璃瓦。清光绪十五年祈年殿被雷电击中引起大火,整个大殿都被焚毁。我们今天看到的祈年殿是后来按照原样重新修建的。祈年殿北面的皇乾殿是储存神牌的地方。祈年殿东边还有七十二长廊,通向神厨库、宰牲亭,是宰杀牲畜、制作祭品的地方。祈年殿前的八卦铜炉和铜鼎,也是祭祀时用的,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每年皇帝要两次来到祈年殿祭祀,一次是农历正月十五,祈祷五谷丰登,一次是农历冬至,都是十分隆重的典礼。皇帝在祭天前先要斋戒三天,并且要在祭天前一天来到天坛,住在西门东边不远处的斋宫里。斋宫是一座平面为正方形的建筑,四周建有高墙,墙外还有护城河,河上架有石桥通向宫门。高墙内设有163间回廊房屋,供侍卫官兵居住,真可称得上戒备森严。斋宫内建有正殿、宿卫房、典守房、钟楼,还有一座石亭,里面有一个手持写有“斋戒”二字牌子的铜人,名叫“斋戒铜人”,是为了提醒皇帝是来这里斋戒而设的。据说这个铜人初设于明代洪武年间,是仿照唐初贤相魏征的形象铸造的。皇帝在斋戒日内要沐浴、更衣、素食、静坐,不能观赏歌舞,此外还有许多禁忌,违反了这些禁忌,就是对上天的不敬。因此每当大祀前,官吏就要把斋戒铜人放在皇帝面前,务使皇帝心有所警省,不视它事,惟有此才能清专,感化神明,以达到祭天的目的,由此可见当年的皇帝对斋戒的重视程度。

天坛与先农坛 - 卤煮 - 過年好

斋宫外景

天坛与先农坛 - 卤煮 - 過年好

斋戒铜人亭,如今铜人早已不见

    说到斋宫,还有一段轶事,那是在光绪年间,皇帝住进斋宫,由乾清宫侍卫志钧值卫于斋宫门两旁。这位志钧是额附(满语“驸马”)景寿之次子。景寿就是咸丰皇帝临死前指定的顾命八大臣之一,在辛酉政变中,八大臣分别被赐死、流放、撤职,景寿是最走运的一个,后来又当上了高官。志钧出生于皇亲国戚之家,袭承恩公,官至副都统,乾清宫侍卫。但此人极为懒惰,有一次值卫,午夜时轮到志钧换班接岗,但他仍然鼾睡未醒,同值的人也没去叫醒他。直到第二天祭祀结束了,皇帝和侍卫们都已回宫,礼部官员锁上斋宫大门回府了,志钧才睡醒,发觉自己被锁在斋宫内,于是大声呼喊,但是面积如此之大的天坛内哪里有人听得见他的喊声?如果不是志钧的家人发觉他迟迟未归,赶紧到礼部“请”回钥匙,派人到天坛将志钧接出来,志钧恐怕要饿死在斋宫里了。

    从祈年门出来沿着丹陛大道一直往南走,就来到了皇穹宇,这是一座深蓝色单层顶的圆形殿宇,远远望去像一把蓝色的大伞。整个建筑由八根檐柱和八根金柱支撑屋顶,在金柱上用七踩鎏金斗拱承托上层圆形的井口枋,在井口枋上又安放七踩斗拱,在斗拱之上制作第二层天花,再于天花上安放圆形井口枋,上面再做天花。屋顶和天花都层层上收,这种三层天花藻井的做法在古建筑中还不多见。

    皇穹宇高19.8米,直径15.6米,也是没有一根横梁,殿顶由许多斗拱支撑。这座殿宇是储存皇天上帝牌位的场所,每当举行祭天典礼时,就把牌位请出放在圜丘上祭祀。殿内的油漆画依然保持了原来的鲜明色彩。

天坛与先农坛 - 卤煮 - 過年好

皇穹宇

    在皇穹宇的外边,有正圆形磨砖对缝的围墙。南边有门,这就是回音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墙根,一个人靠墙向北低声说话,声波沿着墙壁连续反射前进,另一个人就能很清楚地听到。在皇穹宇石阶前的石板上,有著名的三音石。站在石阶前第一块石板上,击一掌或叫一声,可以听到一声回声,站在第二块、第三块石板上照样做,就能听到两声、三声回声,这是由于声波从圆壁折射回来的距离不同,所以才听到次数不同的回声。

    出了皇穹宇围墙的南门就是圜丘。这是一座汉白玉石栏杆围绕、三层青白大理石砌成的圆坛,坐落在外方内圆的两层围墙内,由空中俯看,像一个巨大的箭耙。古代人认为天是圆的,圜丘是用来祭天的,所以也砌成圆形的,又因为天是凌空的,所以圜丘的坛台上不建房屋,以便对空而祭,称为“露祭”。圜丘的建筑还有象征意义,坛面、台阶、栏杆所用的石块,都以九数或九的倍数建成。圆坛分为三层,上层直径33.3米,中心是一块圆石,圆心外第一环砌石9块,第二环18块,第三环27块,到第九环为81块,都是9的倍数。中层和下层也各有九环,也都按九的倍数排列。每层有四个门,各门的台阶也是九级。因为古人相信九为阳数之极,象征天,台阶栏杆所用的石块数、栏板的尺度和数目也都是阳数(即奇数)。这种象征的现象在祈年殿的建筑尺度上也有反映。祈年殿的高度为9丈9,是由于自古就有“积阳为天,天有九重”的说法,而“九九”这两个数字的概念,又是代表天数的。圜丘外墙的东南方有一座高大的琉璃瓦燔柴炉,西南有望灯台一座,每当皇帝祭天时,东南方焚祭文,西南方悬天灯。

天坛与先农坛 - 卤煮 - 過年好

圜丘

天坛与先农坛 - 卤煮 - 過年好

望灯台

天坛与先农坛 - 卤煮 - 過年好

燔柴炉

    天坛有两重坛墙,内墙以内为内坛,以外为外坛。在内坛的西北角有一座双环亭,平面像个套环,双重飞檐铺盖孔雀蓝色的琉璃瓦,从侧面看是单亭,从正面看是双亭,这座亭子是1980年从中南海迁来的,原名双环万寿亭,原建于1903年。“双环”谐音“双还”,是指帝后双双从西安返回北京,“万寿”则是向慈禧太后祝寿的意思,因为亭子竣工时正逢慈禧寿诞。

    在皇穹宇围墙的外侧,有一棵九龙柏,树干纽结纠缠,像九龙盘绕。这株古柏大概有四五百年的寿命了。在祈年殿东门外,长廊的南侧有七星石,据说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石上有云纹,实际上七星石是人工制作的,以此表示天象。

天坛与先农坛 - 卤煮 - 過年好

九龙柏

    天坛内还有一道“鬼门关”,是指成贞门以北神路下边的一个拱形门洞。当年祭祀用的畜牧通过门洞来到东边的宰牲亭内,就立即被杀,所以这座进牲门,也称为鬼门关,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官吏兵卒都不敢从鬼门关穿行。天坛内空地很多,植物茂盛,每年秋季朝廷都要派人进天坛采草药,祭天的坛庙兼种中草药,也是一种综合利用吧。

天坛与先农坛 - 卤煮 - 過年好

先农坛大门

    在天坛西边不远处就是先农坛,又名山川坛。这里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先农、山川、神只、太岁诸神的场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到了明嘉靖十一年又将山川坛分设天神、地只两坛,另建太岁坛。到清代统称为先农坛。这里的全部建筑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周围有三公里,占地130顷。先农神坛位于内坛墙里的西北处,是一座单层方形砖石平台。坛北有正殿五间,供奉着先农牌位,东边有神库,西边有神厨,两边的配殿南边各有一座井亭,西北边有宰牲亭。太岁坛在先农坛的西北方,每年立春或者遇到水旱灾害皇帝都要祭祀太岁神。这里有正殿和东西配殿、倒座殿,以及神库、神厨、宰牲亭。

天坛与先农坛 - 卤煮 - 過年好

先农神坛

天坛与先农坛 - 卤煮 - 過年好

神厨井亭

    太岁坛的正南方是神只坛,红墙内东有天神坛,西有地只坛。天神坛是五丈见方的砖石方坛,坛北有云形青白石龛四座,分别是风、雨、雷、电四神的。地只坛也是一个砖石方坛,尺寸与天神坛不同,朝向正好相反,是坐南朝北。坛的南边有五个青白石龛,其中三个刻着山形,为五岳、五镇、五山神,两个刻着水形,为四海、四渎神。龛四周有水池,祭祀时放水流入水池。

天坛与先农坛 - 卤煮 - 過年好

五岳牌位

    观耕台位于太岁殿的东南方,是一座五丈见方,五尺高的砖台,有汉白玉护栏。每年农历三月,上亥日,皇帝要亲率百官先祭先农,然后到观耕台东边结田躬耕。皇帝右手扶犁,左手执鞭,来回走上三四趟,然后登台观看三王九卿从耕,这就是耕糟礼。

天坛与先农坛 - 卤煮 - 過年好

观耕台

天坛与先农坛 - 卤煮 - 過年好

太岁殿,如今是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清代皇帝从雍正皇帝开始实行躬身亲耕。在嘉庆二十年三月嘉庆皇帝照例到先农坛祭祀先农,行耕糟礼,可是顺天府准备的耕牛却一反往日的驯服,无论皇帝和侍卫怎样扬鞭也不肯往前走,换上备用的耕牛后仍然不服驾驭。十余个御前侍卫奋力驱赶才勉强走了四趟。嘉庆皇帝登上观耕台,只见王公九卿所驾驭的耕牛也不驯服,有的牛到处乱跑,根本耕不成田,如此庄重严肃的耕耜,竟然乱成一团,像是一场儿戏,嘉庆皇帝不由大怒,将有关官员撤职交部严加议处,并且停发奖赏。从此以后,顺天府的官员再也不敢玩忽职守了。

    清末先农坛因年久失修日渐凋敝,耕耜礼徒有形式,只是在走过场。辛亥革命以后,先农坛原有的祭祀典礼都取消了。1913年初先农坛首次向民众开放,后来称为城南公园。30年代初,坛内东南角地区改为体育场,北部地区成为街道和市场。到了1949年初,先农坛已是遍地瓦砾,千疮百孔,破败不堪。

  评论这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