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的三大核心习惯之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习惯

 芦苇片语馆藏 2014-06-16

学习的三大核心习惯之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习惯

 


       作为一个学生,除了一天8小时的睡眠外,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课堂上,上课成了学习环节最重要的一环,预习、复习、作业等环节都是围绕着上课来展开,上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老师讲课时,有的同学不断点头,听得津津有味,不断回应老师的提问,这是上课认真的表现。相反,有的同学摇头摆脑,做小动作,眼光呆滞,昏昏欲睡,这样的状态,效果怎能够保证


        一、上好一堂课,我们要做到耳听、口说、手记、脑想、眼看、鼻闻


        1、耳听老师讲课、同学发言。

        听:听是基础,是上好课的首要因素,那么怎样才算会听呢?我的做法是:听课时要精力集中,认真听讲,不能“人在心不在”,只要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要专心致志,认真领会。因为老师的分析讲解、启发点拨,不管从内容的连续性、生动性,还是从方法的系统性、灵活性,都比课后老师或家长的辅导详细得多,更是同学们自己看书远远不能比拟的。有经验的老师在讲授重点、难点时,还会特意放慢语速或者停顿一下,留点时间给学生思考,这时,我们就要更要注意。听课要会听门道。一般老师讲课分成几个大步骤:开始复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接着引入新课,然后进行新课、分析讲解、推理,启发学生理解掌握新课的内容,最后还要概括小结一下。要明白老师每一步讲解的目的,并积极配合老师。老师讲课要听,同学们回答问题时,也要仔细地听,听听他们的回答是否全面,有无错误,错在哪里等?
        2、
口说就是回答老师的问题,参与同学间讨论,向老师质疑。

        说:就是要把自己心里想的用语言表达出来, 上课积极回答问题是一个正确对待学习的人最正常也最频繁的行为,许多成绩优秀的同学也都很重视老师的课堂提问,并热情地参与其中,在与老师的讨论与交流中学习新的知识。说话要让别人听明白, 这就要求把想清楚的问题用语言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回答问题时,不仅说出问题的答案,还要把回答问题的根据及原因说出来,以"理"服人。有的同学害怕别人说自己笨而放弃锻炼的机会,实在是可惜.其实,老师提问题,其目的绝不是找你的错而嘲笑你,打击你,相反,上课回答问题是一种非常好的锻炼自己的方式,开始时可能会不好意思,没有信心,但是只要鼓足勇气,回答一两次,老师就会鼓励你,同学也会鼓励你.有了这种自信以后,上课就能经常回答老师的问题了,这样上课就变得很有乐趣.当然,我们也反对走向极端,抢风头,抢表现,老师的问题刚提一半.就抢着回答,影响到其他同学的思考.更反对自己不回答,等着笑别人的人,这样最后等到的却是自己的无知与知识的贫乏.
        3、
手动就是记笔记、做练习及完成实验操作。

        笔记,是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的手段,记听课笔记绝不是把老师的每一个字记下来,可以先仔细听老师讲,在理解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记下来.这样就有利于调动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当老师讲到某个问题对自己有启发时,或某个问题不懂、或有什么好的想法时,可以在课本上或书上简要地记上几笔或画个符号,留待课后解决,防止关键地方漏掉
        4、脑想就是跟着老师的讲课、同学的发言去思考问题,迅速想出相应的知识。

        想:就是勤于思 ,一堂新课,我们总要学习一些新概念、新方法、新技巧,上课时,自己的思维要随着老师讲到哪就想到哪里,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要认真思考,多想几个为什么?对同学们的回答, 也要想一想对在什么地方,错在什么地方,应怎样改,还有没有更巧妙的方法.
        5、眼看就是看老师的表情、手势、板书、实验现象。眼睛要盯着老师或黑板,看老师的表情或板书内容,
        6、鼻闻就是闻实验中的气味。


        二、课堂上,除了做到以上几点外,还要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1、首先搞好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的目的是明确的,就是为了能在上课时卓有成效地听课,顺利地识记知识,带着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去听课,听课就有了侧重点,听课的效率自然而然提高了。我们除了在预习中思索课本知识,也要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只要方法得当,形成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预习习惯,才能获得更好的听课效果。预习可以分为学期前预习、阶段性预习和课前预习,这三种预习要求不同,各有侧重。交叉运用,预习更有效
        2、
还要读透老师。 

        读透老师是提高听课质量的关键。优秀学生与普通学生的区别就在于,从老师的一句话中,优秀学生能听到话外有话,而一般学生只满足于听到结论、记住结论,那道题目是否会做。例如,老师说AB//CD,∠1等于∠2,你就要想到为什么相等?是同位角吗
        3、
还有,充分利用课堂上的“零碎时间”。

        在课堂上,有些同学反应快,接受能力比较强,在听老师讲课时,一听就明,练习速度也比其他同学快,常会觉得很轻松,时间太充裕,以致无所事事。但是一旦考试,成绩并不理想,与其良好的上课感觉相差太远,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没有利用好零碎时间。因为,根据教学改革的要求,每一个老师都不会45分钟内一直在讲,他们都会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做题、发言,老师在安排时间时,必须估计大多数学生完成为准,那样,必然就会有一部分同学有空闲时间,这就是零碎时间。集腋成裘,聚沙成丘,每一个零碎时间虽然很短暂,但是珍惜每一个短暂的时间,充分利用这些零散的时间段,就能产生更好的听课效果,收获更多。如果一个人在课堂上感觉到无所事事,说明他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堂的零碎时间。零碎时间最好用来做什么?最好是用来消化当堂知识,因为老师刚讲过的知识,如果趁热打铁,多想一想,发现还没有过关的知识及时质疑,不但有利于理解和记忆,提高课堂听课效率,还可以减少课外复习的时间,况且,相对于课下自己独立复习,在课堂上与同学、老师一起学习同一个内容,相互促进,学习效率会更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