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五棵松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6-16
老北京——五棵松 - 绿葉 - 来了您呐
 
西四环路的前身——昔日五棵松路,是南连丰台北抵颐和园接海淀可去山后的南北古道。
说到这一地名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代,当时此处有提督邵英的墓地,周围有五棵高大的古松。“提督”乃是“掌一省军权之官”,但史料中对邵英少有记载。当年五棵松树的具体位置,在今天的地铁1号线五棵松站的北侧站口,是五棵二十多米高的松树,枝繁叶茂,傲然挺拔。树与树之间距离大致相等,枝杈相接、树冠相连,相依相偎,簇拥在一起,分布于50平方米左右的范围内。当时五棵松树的周围没有任何建筑,几里之外望去,五棵高大的松树就像刚刚升起的蘑菇云,是当时京西一带的标志物之一。
早年间出阜成门往西南再向西有一条去往门头沟的大道,许多从门头沟往京城送煤、送山货的拉骆驼人,和到潭柘寺戒台寺进香的人,大多走这条路,五棵松附近是必经之地,不少人都在这儿歇脚儿。特别是夏天,由于天气炎热,在五棵松的树阴下歇脚儿乘凉的过路人很多。
民国年间,阜成门外人烟稀少,越往西走越荒凉,还时有打劫的强盗出没,许多人都不敢单独行走。为了保险起见,一些去往京西的人们就纷纷相约在五棵松树下聚齐儿,然后搭帮而行,所以“五棵松”就被当成地名叫开了。后来在五棵松树的北面形成村落,称“五棵松村”。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五棵松一带建成大片的居民和企事业单位,仍以“五棵松”为名称。1965年7月,北京开始修建第一条地铁,其线路正好从五棵松附近经过,并在此设“五棵松站”。四十多年前修地铁时,还没有暗挖技术,而是采取明挖的方法施工,所有地铁的建设都是“敞开式”进行,工地面积很大。为了保住这五棵古松,人们想了很多办法,但由于施工时使五棵松树附近的土质和水质受到损坏,加之在开挖地面时又伤了树根,还是有一棵松树先死了。为了保住五棵松树的原貌,人们试图移来一棵,但没有成功,后来连剩下的四棵也死了。
五棵松树虽然没有,但人们没有因此而改变对这一地方的称谓,依然称此地为“五棵松”,并在附近补种了五棵松树,以示纪念。以后,随着西长安街向西延长,到石景山和西四环路上“五棵松桥”的建成,使五棵松一带逐渐成为京西最为繁华的地区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