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贴发表在艺超网元青花版 http://bbs./viewthread.php?tid=126398&highlight= 至今这个帖子已经达到了400多页,点击率14万多,回帖率4000多贴 永宣官窑青花堪称中国青花瓷器的第二个高峰,前一个高峰是元青花,后一个高峰是成化青花,三座高峰,巍峨耸立,虽然其他诸窑难以比肩,但前有空白期青花之潇洒奔放,后有嘉万青花之幽蓝深沉,过渡期青花之清新脱俗,清三代青花之精致明快,各个时代的青花瓷都创造出很高的水平。 就如过去的一些政治家“言必称马列” 清嘉庆年间印刷出版的景德镇人氏兰浦的《景德镇陶录》中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总之历代鉴赏家都盛赞宣窑,所谓“开一代未有之奇”,奇怪的是,历代鉴赏家却极少提到永乐青花,历史文献上稀存片言只语 我认为网络上不缺少赏瓷和鉴瓷高手 所以神话高仿的厉害只是没有真正掌握古瓷鉴定的托词,真正的古陶瓷是无法仿制的,最高级的仿制的也只是拷贝模仿,与原物不可能做到别无二致,鉴定古瓷,必须从掌握硬指标开始,其他都是妄谈。 当我写到真正懂永宣青花的人全世界不足二十个的时候,朋友又跟我说,其实真正懂永宣官窑的人恐怕没有二十个,最多不超过十个,甚至更少! 即使拥有永宣青花官窑的人也并不真正能看懂,因为永宣官窑青花绝对不是一种形态,简直是千姿百态。朋友讲到,你这个帖子虽然看得人多,但是不会有人给你加亮或者加分,因为他们不会重视你的这个帖子,认为你在瞎说。我觉得朋友说的也有道理,写这个内容曲高和寡,于是只好骑驴看唱本慢慢走着瞧了。 珠山人:张兄这样说视乎有些情绪,我顶一图吧。这样的宣德青花不知能不能入张兄的眼 张良:呵呵,不是情绪而是事实,谢谢珠版的这个标本,不仅入眼而且很好。我慢慢地会发很多标本图片,请珠版不要推辞一起鉴赏。 孰能无过: 张良:谢无过兄,三件宣德青花官窑残件和大家一起分享! 无为:子房:你自己是否在你朋友所说的十人之内? 张良:因为我说了没用,所以我不在朋友说的十人当中。朋友之间夸张的戏言而已。 无为:不在二十人之内自然是属于不懂之列。发一图你看如何? 张良:无为兄盛情难却,我就不辞评论了:这个罐子不开门,属于比较容易鉴定的仿品。 无为:子房,看来你也是只认图录。 张良:我不认图录,我只认真品,006和长江水以及其他很多藏友发过许多不是常见背景的馆藏真品其中不乏永宣青花,我都在第一时间评论,我希望有更多的所谓钓鱼贴来考验我们的眼力,对于真正懂古代珍瓷的人来说,无论什么样的钓鱼贴,无论放在哪里,床上,地上,橱窗里,都是一眼货。 孰能无过:再看几张图片 雯珺:说的好,环境不一样了。有一句话:齐白石如果生活在现在,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代大师(别人的话),古代的文化氛围气息不可能在现在还原,现在的人仿古许多是为了盈利而已,缺乏艺术性。比如现在一个车轮就画得要散架似的,在看看古代的车轮感觉就不一样。胡扯一番,张老师辛苦了。 张良:雯珺说的有道理,我跟朋友经常聊到一个话题,现代人无论如何聪明如何勤奋付出如何代价都无法超越李白杜甫等大诗人,无法超越苏轼李清照,无法超越曹雪芹,因为时代不同了。宋元明清都属于封建社会,但是有几位诗人能与唐代的诗人群英相比?曹雪芹作为官宦大户的公子然后举家食粥一生也就一部红楼梦,八十回还没有写完,现代哪个会这样写长篇小说?三个月出一部长篇都嫌时间太长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产物,即所谓的时代特征。这也是现代人为什么不可能复制出真正的古代艺术品的根本原因。 酷比龙:顶上几个标本 张良:这些残器标本都看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