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穹窿山记

 苏迷 2014-06-16

穹窿山记

——吴中名山记之十六

我楚狂人

苏州穹窿山,三吴之巅,第一高峰。穹窿山主峰箬帽峰海拔341.7米,力压阳山主峰箭阙峰数米,为吴中最高峰。穹窿山得名,是因为山形似穹庐呢?还是因为山高,如上接苍穹之势呢?待考。其主峰箬帽峰因山形而得名,则是显而易见的。

穹窿山雄镇太湖之滨,领袖苏州西南诸峰,山势雄峻,气象万千。若论穹窿山形势,周边诸峰无不是穹窿山之余脉,如渔洋山、胥山、小王山,甚至光福诸峰也是穹窿山的余脉,从玄墓山、潭山迤逦一直到光福最尖角的石壁。

穹窿山山高林密,山顶云气缭绕,望之若仙。前人所谓“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田云晴朗,云共山高下”,此之谓也。穹窿山南坡是观赏太湖风光的绝佳处,凭高视下,太湖七十二峰尽收眼底,湖上风帆点点,波光粼粼,美不胜收。

我在文革前第一次到穹窿山,那是民兵拉练去的,那时是一座荒山,有坦克训练场,坦克爬坡训练,搅得满山泥泞。文革中又去了一次,那时苏州人武部的政委江干先生一起去的,还是一片荒凉。近年穹窿山已经成为森林公园,植被极好。历史文化名山恢复了生机。

穹窿山离城较远,大约要20多公里,位于灵岩山西5公里,藏书镇西南一公里的地方,以前交通很不方便。近年来穹窿山的交通状况大有改观,只要走拓宽后的苏福公路,过藏书镇,折入兵圣路,顺着兵圣路折一个弯,就可以直达山门。如果坐公交,中心城区有43路、64路直达,还可以在木渎换乘667路到山门。

穹窿山记1

穹窿山记1

穹窿山记1

一、穹窿山与孙武1

苏州穹窿山,是兵家圣山,兵圣孙武曾经隐居于此,兵家圣典《孙子兵法》就是在这里写成。这是一个千古之谜,一个二十多岁的从未有过战争实践的年轻人,何以能对战争进行近乎终极的思考?孙武把战争已经提升到思想和艺术的高度来思考了,难怪他的《孙子兵法》与《易经》、《心经》一样被尊之为经典中的经典。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字开疆,春秋后期齐国人,春秋时期陈国公子妫完的后代。

这是一个传奇的家族。陈国位于今天的河南东部及安徽北部一代,国都在陈(今河南淮阳一带)。陈国的始封之君是周武王的女婿妫满,他是舜的后代,父亲是周武王时负责执掌陶器制作的“陶正”(官名)。陈虽然是小国,但是却是前代贤君之后,所以位列第一等的公爵。当时公爵仅陈与宋,即使姜太公的齐和周公旦的鲁都是侯爵。所以宋、陈被称为“上公”。

公元前707年,陈国至陈桓公时起,发生了长时期的内乱。公子妫完(字敬仲,生于公元前705年)是陈厉公的长公子,又是太子御寇生前的知己好友。他预感到大祸即将殃及自己,甚至有生命危险,于是决定逃离陈国。即改以国为姓,叫做陈完。这是第一次改姓。这里需要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上古时代的人们是可以随时改姓的,如以国为姓,以新任官职改姓等等,并没有后世的人把姓氏看得那样重。其实我们的祖先也不知道从什么姓改过来的。

陈完奔齐投奔春秋霸主齐桓公,得到重用,担任了管理百工(全国所有的手工制造业)的“工正”。受齐桓公所赐田庄之后,又改姓田。这就是齐国田氏的由来,陈完又成了田完,也就是齐国田氏始祖。田完娶齐大夫懿仲之女为妻,渐成为齐国的望族。

田完之重孙田无宇承田氏家族尚武遗风,以勇武著称,力大无比,受到齐庄公的宠爱和器重,官至大夫,并被封采于齐国的莒邑,这就是孙武的出生地。起子田乞为齐悼公相,施惠于民,田氏始强。田乞弟田书即孙武的祖父,在景公朝官至大夫,后因景公赐姓孙氏,改姓名为孙书。这是孙氏的由来,《三字经》记载了这段历史:

弟杀兄,恒换厉,七年后,恒公儿,杀厉公,侄杀叔,为庄公,位七年,其弟继,号宣公,立长子,为太子。公元前672年,宣宠妃,又生子,为讨好,杀太子,立妃子,为太子。公子完,厉长子,恐祸至,逃离陈。完至齐,任工正,管百工。讲仁义,且得体,帮助齐,工与器,盖天下,齐恒公,赐田庄,为隐姓,表感激,姓改田,当是时,陈与田,音相近。原陈完,换田完,娶齐女,家始兴。田完死,号敬仲。敬仲子,穉孟夷,得贵子,湣孟庄。湣孟庄,生贵子,名须无,事齐庄。须生子,名无宇,亦事庄,承遗风,力无比,勇武称,受器重,封大夫,食莒邑。田无宇,生三子。一曰开,二曰乞,三曰书。开布衣,活动在,柏寝台。曾登台,为景公,鼓琴乐,留美名。二子乞,为大夫,事景公,后事悼,封为相,小斗取,大斗施,暗行德,收民心,受爱戴,归如流,田家族,日益盛。三子书,官大夫,因景公,赐姓孙。武祖父,名孙书,孙书子,名孙凭,乃武父,字起宗。景公朝,封为卿。田三代,朝为官,位显赫,权倾时。

穹窿山记2

穹窿山记2

穹窿山记2

一、穹窿山与孙武2

孙武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传奇世家。孙武名武,从小喜欢研读兵法。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孙武的叔父就是齐国一代名将田穰苴,因为田穰苴曾经为齐国大司马,所以史称“司马穰苴”,现在存世的最早的兵书《司马兵法》的作者就是田穰苴。这对孙武影响很大。而受齐国人爱戴的田氏最终取代了姜氏成为齐国之主,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公元前515年,周敬王五年,齐景公三十三年,齐国世卿高昭子联合栾、鲍、田三家反晏婴,孙武子参与其中,事败,恐遭株连,孙武子奔吴,隐于穹窿中,著《孙子兵法》于山中。后得伍子胥引荐给吴王阖闾,灭世仇越国,以三万兵破楚军六十万,下郢都。

孙武一家为后世留下了三部兵法即司马穰苴的《司马兵法》、孙武的《孙子兵法》和他的后人孙膑的《孙膑兵法》。须知整个古代留下的兵法只有几部?真正的兵法世家啊。

伍子胥死后,孙武归隐山中,不知其所终。孙武之子孙明被吴王封为富春侯,是为富春孙氏之始。

孙武隐居地现在建有孙武苑,青山因之生辉。

附录资料(转引):孙武简谱:

一岁:公元前544年,据《史记》和《新唐书》所记,孙武子系陈国公子陈完(又称田完、田敬仲后裔,生于乐安(今山东广饶县)。孙武一周岁。

二岁:公元前543年,周景王二年,齐景公五年,孙武子在齐。子产执郑政,郑国大治。

三岁:公元前542年,周景王三年,齐景公六年,孙武子在齐。

四岁:公元前541年,周景王四年,齐景公七年,孙武子在齐。晋赵武死,韩宣子执晋政。

五岁:公元前540年,周景王五年,齐景公八年,孙武子在齐。春,晋侯使韩宣子聘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春秋》,说:“周礼尽在鲁矣,吾乃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六岁:公元前539年,周景王六年,齐景公九年,孙武子在齐。齐之田氏放贷,大斗出,小斗进,“民归之如流水”。

七岁:公元前538年,周景王七年,齐景公十年,孙武子在齐。楚会蔡、陈、郑、许、徐、滕、顿、胡、沈、小邾之君及宋世子佐、淮夷于申(今河南省南阳北)。楚灵王与陈、蔡等攻吴,破朱方(今江苏省江东),执杀齐庆封。

八岁:公元前537年,周景王八年,齐景公十一年,孙武子在齐。鲁废中军,四分公室。楚联越攻吴,败于鹊岸(今安徽铜陵一带)。

九岁:公元前536年,周景王九年,齐景公十二年,孙武子在齐。楚攻徐,吴人救之,楚令尹子荡攻吴,败于房钟(今安徽省蒙城西南)。

十岁: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年,齐景公十三年,孙武子在齐。楚灵王六年,章华之宫落成,召鲁君往贺,鲁昭公不得已赴楚。卫襄公死,子灵公元立。

十一岁:公元前534年,周景王十一年,齐景公十四年,孙武子在齐。楚灭陈。

十二岁:公元前533年,周景王十二年,齐景公十五年,孙武子在齐。

十三岁: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齐景公十六年,孙武子在齐。田、鲍二氏攻栾,栾施、高疆奔鲁。田桓子无宇对贫困孤寡者都发给粮食,其势益大。

十四岁:公元前531年,周景王十四年,齐景公十七年,孙武子在齐。楚灵王十三年,诱杀蔡灵侯,灭蔡,以公子弃疾为蔡公。吴王馀祭死,弟馀昧立。

十五岁:公元前530年,周景王十五年,齐景公十八年,孙武子在齐。楚灵王十一年,派兵围徐以威胁吴。

十六岁:公元前529年,周景王十六年,齐景公十九年,孙武子在齐。楚公子弃疾(蔡公),公子比(子干),公子黑肱(子皙,三人均灵王之弟)率陈、蔡、不羹、许、叶之师入楚,灵王西归自杀,立子比为王。弃疾以灵王将至恐吓子比、子皙,二人自杀,弃疾即位,名熊居,是为楚平王。吴馀昧二年,来州来(今安徽省凤台)。

十七岁:公元前528年,周景王十七年,齐景公二十年,孙武子在齐。楚平王初立,恐国人及诸侯叛之,乃施惠于民,结好邻国,息兵五年。

十八岁:公元前527年,周景王十八年,齐景公二十一年,孙武子在齐。吴王馀昧死,子僚立。

十九岁:公元前526年,周景王十九年,齐景公二十二年,孙武子蒙山求学。齐攻徐,至蒲遂(今江苏省睢宁西南)。

二十岁:公元前525年,周景王二十年,齐景公二十三年,孙武子蒙山求学。吴王僚攻楚,战于长岸(今长江裕溪口一带),大败,失王船“余皇”,公子姬光(诸樊子,即阖闾)夜袭楚军,夺回“余皇”。

二十一岁:公元前524年,周景王二十一年,齐景公二十四年,孙武子漫游天下,考察历史古战场。

二十二岁:公元前523年,周景王二十二年,齐景公二十五年,孙武子漫游天下,考察历史古战场。少师费无极(忌)欲平王疏远太子建,请在城父(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北)筑城,使太子居之,以通北方。楚在州来筑城以拒吴。田书因伐莒功大,景公赐姓孙,食采于乐安。

二十三岁: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齐景公二十六年,孙武子在齐,博览群书,研究历代战争兵法理论,作著《兵法》的准备工作。费无极谮太子建将以方城之外为叛,楚平王召见,建奔宋,继又奔郑,为郑人所杀。楚杀伍子胥父兄及全家三百余口,伍子胥奔吴。

二十四岁:公元前521年,周景王二十四年,齐景公二十七年,孙武子是年与田淑贤成婚。

二十五岁:公元前520年,周景王二十五年,齐景公二十八年,孙武子在齐。周景王死。国人立长子猛。子朝、猛争位。晋出兵助猛。猛旋死,谥悼王。立其弟匄,是为周敬王。

二十六岁: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齐景公二十九年,孙武子在齐。吴王僚八年,攻州来。楚与顿,胡,沈,蔡,陈,许之兵往救,战于鸡父(今河南省固始东南,一说在安徽寿县西南),楚军大败。

二十七岁:公元前518年,周敬王二年,齐景公三十年,孙武子在齐。楚平王十一年,以舟师与越人窥吴境,楚平王至图阳(今安徽省巢县南境)而还。吴蹑楚之后,灭钟离(今安徽省凤阳东北)。

二十八岁:公元前517年,周敬王三年,齐景公三十一年,孙武子在齐。鲁昭公率师攻伐季孙氏,“三桓”联兵反抗昭公,昭公兵败奔齐。孔子因鲁乱带弟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

二十九岁: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齐景公三十二年,孙武子在齐。楚平王死,子珍立,是为楚昭王。

三十岁:公元前515年,周敬王五年,齐景公三十三年,高昭子联合栾,鲍,田三家反晏婴,孙武子参与其中,恐遭败后株连,孙武子奔吴,隐于穹窿中,著成《孙子兵法》十三篇。吴王僚十二年,攻楚围潜(今安徽省霍山东北)。楚左尹伯却宛等绝其后,吴军被困不能退。公子光利用时机,设宴请吴王僚赴会,遣专诸刺王僚。姬光继位,是为吴王阖庐(闾)。楚伯却宛等乘吴乱大败吴师,凯旋而还。费无极,鄢将师妒火中烧,设计杀伯却宛全家,伯却宛子伯喜奔吴。国人怨令尹囊瓦,囊瓦杀死费无极,鄢将师。

三十一岁:公元前514年,周敬王六年,吴王阖闾元年。阖闾举伍子胥为行人,伯嚭为大夫。伍子胥奉阖庐之命,请孙武出山练兵斩姬。阖庐拜孙武子为元帅兼军师,执掌吴之国政。

三十二岁:公元前513年,周敬王七年,吴王阖闾二年。孙子子在吴(今无锡,并著孙子兵法)。

三十三岁:公元前512年,周敬王八年,吴王阖闾三年。吴取分兵扰楚之策,讨吴叛臣,断楚翅翼,灭徐与钟吾。

三十四岁:公元前511年,周敬王九年,吴王阖闾四年。吴取三师以敝楚,多方以误楚之策,攻楚之夷,潜,六,楚军往救,吴军攻弦,楚军往救,吴军又退。楚人探知吴军确已返国,乃自回军。楚军一退,而吴之又一军复出,进攻养邑,楚人救援不及,吴遂攻克养邑,杀公子掩余与烛庸。

三十五岁:公元前510年,周敬王十年,吴王阖闾五年。楚联越伐吴,为吴军所败。阖闾使伍子胥增筑都城。

三十六岁:公元前509年,周敬王十一年,吴王阖闾六年。孙子在吴。

三十七岁:公元前508年,周敬王十二年,吴王阖闾七年。吴为继续施行多方误敌之策,诱桐叛楚,投饵钓鱼,囊瓦上钩,率师攻吴,被吴军击败于豫章,吴遂取巢,获公子繁以归。自此役之后,楚国豫章山以东诸邑及附庸,属国全为吴所有。

三十八岁:公元前507年,周敬王十三年,吴王阖闾八年。孙子在吴。楚囊瓦向蔡昭侯索裘及佩玉,又向唐成公索马,两君不肯,囊瓦无理扣留唐蔡二君。

三十九岁: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吴王阖闾九年。晋以周王室名义会十八国诸侯于召陵,谋攻楚。晋荀寅向蔡昭侯求赂,不得,伐楚夭折。囊瓦围蔡,吴往救,开始了吴破楚入郢之战。吴军至淮纳弃舟,越大别山,进攻楚囊瓦军于柏举(今湖北省麻城东),胜机攻入郢都。囊瓦奔郑;昭王逃入云梦泽中,被“盗”袭击,又奔随。楚申包胥求救于秦,哭秦庭七日,秦哀公乃许出兵。

四十岁: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吴王阖闾十年。秦救楚,败吴兵,阖闾弟夫概回吴自立,阖闾先回吴,夺回王位。吴军相继班师回国。楚昭王回郢。

四十一岁:公元前504年,周敬王十六年,吴王阖闾十一年。吴攻楚,败其舟师,又败其陆师于繁阳(今河南省新蔡北)。

四十二岁:公元前503年,周敬王十七年,吴王阖闾十二年。孙武见夫差日益专横生活糜烂沉溺于酒色不纳臣谏遂以回国探亲为由隐遁山林回齐国,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并于公元前503年编著孙子兵法。

七十三岁:公元前472年是年吴亡,回吴国。

七十五岁:公元前470年终于吴国姑苏(江苏吴县)

穹窿山记3一、穹窿山与孙武2

穹窿山记3一、穹窿山与孙武2

穹窿山记3一、穹窿山与孙武2

二、穹窿山与朱买臣

穹窿山是西汉名臣朱买臣的故里,朱买臣在这里苦读成才,大器晚成,终于显贵。据传说,朱买臣在穹窿山读书,靠着打柴为生,不胜清苦,但是不改其读书之志。四十岁还是一贫如洗,七国之乱时逃难之浙江建德山中。其妻不胜清苦,更不胜邻里讥诮,与之离异。后经同乡人中大夫严助推荐,为汉武帝讲解《春秋》、《楚辞》得到信任,任为中大夫。在长安期间与著名学者公孙弘论辩,折服公孙弘而名噪一时。当时东越屡叛,朱买臣向汉武帝献平定东越的计策,获得信任,出任会稽太守。约一年后,因平定东越叛乱的军功升官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数年后,朱买臣犯法被免官。不久复任丞相长史。后因事被汉武帝诛杀于长安。

朱进买臣一生有几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大器晚成,而且出身低微,是个“凤凰男”。二是微服进东越,设计平定东越的反复叛乱,显示了其非凡的才智。三是与酷吏张汤的斗争,直至付出生命。最值得注意的是与张汤的斗争。张汤本是小吏,奔走于朱买臣之门。后来得到汉武帝宠信权倾一时,对朱买臣也是趾高气扬。特别是张汤诬陷并杀害了帮助朱买臣的严助,欺压丞相府三长史朱买臣、王朝、边通。于是设计陷张汤于必死之地。张汤临死奏章说丞相府三长史朱买臣、王朝、边通陷害自己,于是汉武帝杀丞相府三长史朱买臣、王朝、边通。

朱买臣有一个儿子朱山拊,后来朱山拊做到了右扶风郡守。

朱买臣由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历来多有记述:

《汉书》云:“而吴有严助、朱买臣,贵显汉朝,文辞并发,故世传《楚辞》。”这是说朱买臣对《楚辞》流传的贡献。

《初学记》:“朱买臣孜孜修学,不觉雨之流粟。”表彰朱买臣的好学。

《曲海总目提要》:“田蚡、张汤、桑弘羊、朱买臣。各以献策为进身之阶。以理财裕饷为急。”说明了朱买臣的策士身份。

蔡邕云:“朱买臣出于幽贱,并以才宜,还守本邦。”说明朱买臣的出身。

《三字经》:“如负薪”就是说的朱买臣。

《汉书》卷六十四有传。

朱买臣为后世所知是因为演义和戏曲中的“马前泼水”的故事,说的是朱买臣妻在朱买臣做了会稽太守后试图复婚,朱买臣在马前泼水,以“覆水难收”来拒绝。

朱买臣的墓址一直有几种不同说法:

一是嘉兴说,据《吴地记》记载:“嘉兴县,本号长水县,在东二里有会稽太守朱买臣坟。”

二者建德说,据《严州图经》卷二记载:“朱买臣儿子朱山拊护灵柩回故里建德朱池,葬朱买臣于幽径山。”

三者吴县说,见北宋范成大所著的《吴郡志》。

但是,朱买臣出生穹窿山,则没有疑义。“空岩已及万仞半”的茅蓬,相传是朱买臣故宅。今存盘石一方,上有明正德己巳年(1509)都穆题刻“汉会稽太守朱公读书处”十个大字。朱买臣不是什么大圣大贤,但是他谋事必成,是个成功的策士;他恩仇必报,有侠士风。他留下了一个成语“覆水难收”,和一个奋发图强的典范形象,这就比与草木同腐如我辈强得太多了。

穹窿山记4二、穹窿山与朱买臣

穹窿山记4二、穹窿山与朱买臣

穹窿山记4二、穹窿山与朱买臣

三、穹窿山与道教文化

穹窿山是吴中道教名山,山中有上真观,是吴中著名道教宫观。穹窿山是著名洞天,相传神仙赤须子采石脂于此。左思《吴都赋》云:"赤须子蝉蜕而附丽。"赤须子,道教传说中的神仙。《文选》李善注引《列仙传》云:“赤须子,丰人也,秦穆公之主鱼吏也。数道丰界灾异水旱,十不失一。食柏实、石脂,绝谷。齿落更生,细发复出。后去之吴山。”前人也知道这种说法不可靠,因为赤须子本非吴人,故曰“附丽”。

据《穹窿山志》载,汉代初元年间,三茅真君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上穹窿山修炼得道。山上曾修有茅君殿,留有"断碑"残迹。三茅真君是大名人,是不是到过穹窿山就不可知了。据说汉平帝时,始建道院。据《光福志》,宋天禧年间,真宗诏天复废业重建穹窿上真道院为观。“天复”为唐昭宗年号,这样可以看做是唐代穹窿山已有道观的一个证据。南宋时,敕平江(即苏州)西郊拓地八百亩创朝真观,穹窿山上真道院沈道祥为开山之祖。元末,殿宇遭火焚而毁。明初,穹窿山有上真观,殿宇颇多,香火极盛。清初顺治年间,穹窿山著名道士施道渊栖穹窿山茅君故宫,鸠材修茸殿堂,不数年,恢复建筑群体。施曾从王常月受戒,为全真龙门派第八代,后改宗正一道,开创穹窿山支派,于是声名显赫,四方征请。事见《金盖心灯》。顺治十五年,敕赐上真院额,康熙初年又修筑上帝、三茅二殿及诸配殿,建井泉于山门。此后屡有增修。据《玄妙观志》载:清初顺治间,龙虎山五十三代天师张洪任游访穹窿山,清廷赐额"上真观",并赐穹窿山道士施道渊号“养元抱一宣教演化法师”。清顾诒禄《铁竹道人(施增渊道号)画像》云:"时吴中道院之盛,首推穹窿。郡城玄妙观,殿宇巍然。年久殿倾,太傅金文通公延请道渊主观复修。"可见当时穹窿山之盛已超过了玄妙观。据说清朝末年,上真观殿堂轩阁,有房二千余间,分三十六房分管,有宫殿轩阁堂四十余座。如天妃宫、祖师殿、玉皇殿、三清殿、三元殿、三茅殿、关帝殿、纯阳殿(即吕祖殿)、雷齐殿、灵官殿、玄帝殿、文昌殿、太乙殿、神虎殿、星宿殿、神农殿、龙王殿、天将殿、送子殿、五土殿、花殿、东岳殿、四将殿、火樨殿、蛇王殿、乐王殿、财神殿、火神殿、三星殿、都土殿、如意轩、斗姆阁、魁星阁、华仙阁、七仙居、餐花居、吉禅房、养和堂等等。

民国时,穹窿山道教殿宇除关帝殿、龙王殿、吕祖殿、财神殿等外,其余均毁于大火,据穹窿山老法师姚卧松所述,抗日战争期间,穹窿山上真观尚有道士二十余人。文革时,上真观殿宇尽毁。

1978年后,苏州穹窿山道教复兴。1991年,上真观在原址上恢复重建。十多年来,先后建起了头山门、龙王殿、玉皇殿、三清殿、望湖亭等一批道教建筑和景点。目前,上真观有道士10多人。

明末清初的道士施道渊,是一个传奇人物,又名亮生,号铁竹道人,人称施大法师或施炼师。施增渊,苏州横塘人,出身贫寒,13岁上穹窿山为道人,尔后下山闯荡江湖,入李自成部下,旋为大顺朝枢密院工作。李自成部发生内讧,自相残杀,于是施亮生心灰意冷,复回穹窿山隐居,深居简出,修道养性,当时道观已处于衰败境地。有一天,清皇朝顺治皇叔裕亲王到苏州盘检太仓国帑银两返京,路过穹窿山麓,他带了两个随从登峰,到山顶一看,只见数间茅屋,进屋仅见一位道人正襟危坐,口中念念有词,已感此人非同一般。良久,皇叔终于认出是施法师,十多年不见,两人促膝交谈。不久,朝廷拨帑兴建,到康熙三年春已建成26殿及辅房楼阁数千间。穹窿山上真观自施法师在顺治年间扩建后,历经康熙、道光、同治几朝修建,规模空前,“双阙巍峨,琼宫璀璨,危楼杰阁耸插霄汉,遂使兹山名胜于吴中。”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有四次去了上真观,曾留诗赞曰:“震泽天连水,洞庭西复东,双眸望无尽,诸虑对宜空;三万六千顷,春风秋月中,五车禀精气,谁诏陆龟蒙。”此诗镌刻立碑于穹窿望湖亭中。

穹窿山记5三、穹窿山与道教文化

穹窿山记5

——吴中名山记之十六

我楚狂人

三、穹窿山与道教文化

穹窿山是吴中道教名山,山中有上真观,是吴中著名道教宫观。穹窿山是著名洞天,相传神仙赤须子采石脂于此。左思《吴都赋》云:"赤须子蝉蜕而附丽。"赤须子,道教传说中的神仙。《文选》李善注引《列仙传》云:“赤须子,丰人也,秦穆公之主鱼吏也。数道丰界灾异水旱,十不失一。食柏实、石脂,绝谷。齿落更生,细发复出。后去之吴山。”前人也知道这种说法不可靠,因为赤须子本非吴人,故曰“附丽”。

据《穹窿山志》载,汉代初元年间,三茅真君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上穹窿山修炼得道。山上曾修有茅君殿,留有"断碑"残迹。三茅真君是大名人,是不是到过穹窿山就不可知了。据说汉平帝时,始建道院。据《光福志》,宋天禧年间,真宗诏天复废业重建穹窿上真道院为观。“天复”为唐昭宗年号,这样可以看做是唐代穹窿山已有道观的一个证据。南宋时,敕平江(即苏州)西郊拓地八百亩创朝真观,穹窿山上真道院沈道祥为开山之祖。元末,殿宇遭火焚而毁。明初,穹窿山有上真观,殿宇颇多,香火极盛。清初顺治年间,穹窿山著名道士施道渊栖穹窿山茅君故宫,鸠材修茸殿堂,不数年,恢复建筑群体。施曾从王常月受戒,为全真龙门派第八代,后改宗正一道,开创穹窿山支派,于是声名显赫,四方征请。事见《金盖心灯》。顺治十五年,敕赐上真院额,康熙初年又修筑上帝、三茅二殿及诸配殿,建井泉于山门。此后屡有增修。据《玄妙观志》载:清初顺治间,龙虎山五十三代天师张洪任游访穹窿山,清廷赐额"上真观",并赐穹窿山道士施道渊号“养元抱一宣教演化法师”。清顾诒禄《铁竹道人(施增渊道号)画像》云:"时吴中道院之盛,首推穹窿。郡城玄妙观,殿宇巍然。年久殿倾,太傅金文通公延请道渊主观复修。"可见当时穹窿山之盛已超过了玄妙观。据说清朝末年,上真观殿堂轩阁,有房二千余间,分三十六房分管,有宫殿轩阁堂四十余座。如天妃宫、祖师殿、玉皇殿、三清殿、三元殿、三茅殿、关帝殿、纯阳殿(即吕祖殿)、雷齐殿、灵官殿、玄帝殿、文昌殿、太乙殿、神虎殿、星宿殿、神农殿、龙王殿、天将殿、送子殿、五土殿、花殿、东岳殿、四将殿、火樨殿、蛇王殿、乐王殿、财神殿、火神殿、三星殿、都土殿、如意轩、斗姆阁、魁星阁、华仙阁、七仙居、餐花居、吉禅房、养和堂等等。

民国时,穹窿山道教殿宇除关帝殿、龙王殿、吕祖殿、财神殿等外,其余均毁于大火,据穹窿山老法师姚卧松所述,抗日战争期间,穹窿山上真观尚有道士二十余人。文革时,上真观殿宇尽毁。

1978年后,苏州穹窿山道教复兴。1991年,上真观在原址上恢复重建。十多年来,先后建起了头山门、龙王殿、玉皇殿、三清殿、望湖亭等一批道教建筑和景点。目前,上真观有道士10多人。

明末清初的道士施道渊,是一个传奇人物,又名亮生,号铁竹道人,人称施大法师或施炼师。施增渊,苏州横塘人,出身贫寒,13岁上穹窿山为道人,尔后下山闯荡江湖,入李自成部下,旋为大顺朝枢密院工作。李自成部发生内讧,自相残杀,于是施亮生心灰意冷,复回穹窿山隐居,深居简出,修道养性,当时道观已处于衰败境地。有一天,清皇朝顺治皇叔裕亲王到苏州盘检太仓国帑银两返京,路过穹窿山麓,他带了两个随从登峰,到山顶一看,只见数间茅屋,进屋仅见一位道人正襟危坐,口中念念有词,已感此人非同一般。良久,皇叔终于认出是施法师,十多年不见,两人促膝交谈。不久,朝廷拨帑兴建,到康熙三年春已建成26殿及辅房楼阁数千间。穹窿山上真观自施法师在顺治年间扩建后,历经康熙、道光、同治几朝修建,规模空前,“双阙巍峨,琼宫璀璨,危楼杰阁耸插霄汉,遂使兹山名胜于吴中。”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有四次去了上真观,曾留诗赞曰:“震泽天连水,洞庭西复东,双眸望无尽,诸虑对宜空;三万六千顷,春风秋月中,五车禀精气,谁诏陆龟蒙。”此诗镌刻立碑于穹窿望湖亭中。

穹窿山记5三、穹窿山与道教文化

穹窿山记5三、穹窿山与道教文化

穹窿山记5三、穹窿山与道教文化


四、穹窿山与乾隆

前面说到乾隆帝六次南巡,四次到了穹窿山上真观,还留下了诗篇,可以说得上情有独钟了。为什么?这就要回过头来问一问清廷为什么大修穹窿山上真观,让它的规模空前,一度力压城中的玄妙观,成为苏州道教活动的中心?我想,这里的做法是一脉相承的。

这一切都是从皇叔与铁竹道人施增渊的长谈开始的。如果《穹窿山志》可信,那么有些问题就可以探见其真相了。

裕亲王是谁?清廷始封的裕亲王是裕宪亲王爱新觉罗福全(1653年-1703年),顺治帝次子。顺治宠姬董鄂妃所出,顺治十年葵巳七月十七日丑时出生,康熙六年正月,封裕亲王。入封镶白旗。康熙二十九年七月,授抚远大将军,分道讨葛尔丹,率清军主力出古北口,于乌兰布通大败叛军。康熙四十二年葵未六月廿六酉刻病故,终年五十一,谥宪。

这样,《穹窿山志》的问题就出来了。一是裕亲王是顺治的皇子,而不是皇叔,错了两辈。二是,裕亲王更不可能有清初下江南的事情了,也更不可能有与李自成部属施增渊交集的机会了。

率军下江南的顺治皇叔倒是有,那就是清军入关前后的最高统帅多尔衮,也是当时清廷真正的掌权者。多尔衮称“皇叔父”甚至“皇父摄政王”,他的封号是“睿亲王”。多尔衮亲手把李自成从北京赶出去,与李自成部属有交集也是情理中的事情。故人相逢,一场密谈,达成默契。于是铁竹道人从反抗色彩很浓的全真派转变成温和的正一道,多尔衮帮助铁竹道人登上江南道教领袖的地位,从而成为笼络江南士人的帮手。就这样,一场政治交易就达成了。至于乾隆四次到上清观,无非是巩固这样的效果而已。

乾隆留诗的末句云:“五车禀精气,谁诏陆龟蒙。”不是套话,而是表露心志,那就是笼络江南的隐逸。这样,乾隆四次到上真观就不奇怪了。

宗教,从来就和政治紧密相连的。

苏州诸山多有御道,也就是专门为皇帝登山而修的山道。比较著名的有上方山的御道,天平山到花山的御道,灵岩山上山道和寒山岭的御道。穹窿山的御道与众不同。穹窿山御道是1.5米宽的砚华石铺成的小道。穹窿山御道和苏州其他的御道不同之初在于,一般的御道路面常用青砖竖砌成“人”字形花纹,寓意过路者是“万人之上”的君主。而穹窿山上的御道就用山石铺成,因为当年乾隆四次来穹窿山时,每次都是走这条道上山。这样的御道是否有皇帝降尊重贤的含义呢?不清楚了。

穹窿山记6四、穹窿山与乾隆

穹窿山记6四、穹窿山与乾隆

穹窿山记6四、穹窿山与乾隆

五、穹窿山与环境保护

文革期间到过穹窿山的朋友,若近年重到穹窿山,会惊讶于环境变化之大。从大跃进之后,穹窿山的林木就被砍伐得很惨了,后来又成了坦克训练场,山道山坡一片泥泞。我初到穹窿山时见到的就是这样的景象。

现在的穹窿山是苏州地区唯一的省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建制东吴国家森林公园,并正式对外开放。有国家保护植物及我国特有的植物楠木等217种植物和名贵树木,药用植物151种,是国家科普教育基地之一。现在的穹窿山修起了苏州地区的最长的盘山公路,全长约12公里。循着公路上山是不少体育锻炼者的选择。高大的山,幽深的山坞,让穹窿山有着迷人的风姿。

主峰三茅峰状若浮笠,俗称箬帽峰。箬帽峰多泉水,山上有泉四眼,双膝泉涓流不息,挂杖泉静影澄碧,法雨泉直奔农田,百丈泉清醇甘甜。茅蓬坞的涧水,大雨过后,飞流击石,泠泠有声。

茅蓬坞自然保护区属林海千亩,树高林密,幽雅清静。这里有枫香紫楠、、黄檀、苦槠、栓皮乐、珂南树、野雅春、三角枫等30多种乔木及20多种灌木、草本组成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北亚热带地带性植物被类型的典范。茅蓬相传有西汉朱买臣故宅,今存盘石一方,上有明正德己巳年(1509)都穆题刻“汉会稽太守朱公读书处”十个大字。清乾隆帝在望湖台留有御碑。近代名人李根源、章太炎、于右任等留有多处摩崖石刻。孙武苑有《孙子兵法》全文碑、兵圣堂、碑廊、中日友好樱花林石碑等。玩月台是当年南宋名将韩世忠中秋赏月的地方,后人也在这里留下许多摩崖石刻,是一处难得的天然石刻碑林。宁邦寺位于穹窿山景区的北面,始建于梁代,称“海云禅院”,重建于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岳飞被秦桧谋害后,韩世忠隐居在苏州的沧浪亭,他的六位部将也随之在此剃发修行,出家隐居。他们虽然离开了朝廷,但还是心系国家,于是把“海云禅院”改名为“宁邦寺”。

景区内现有开放景点有孙武苑、朱买臣读书台、望湖园、上真观、乾隆御道、洞天福地、宁邦寺、玩月台、御湖景区等。山上有度假别墅、特色餐馆、孙武茶楼等休闲配套设施。

吴中第一高峰穹窿山,如今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穹窿山记7五、穹窿山与环境保护

穹窿山记7五、穹窿山与环境保护

穹窿山记7五、穹窿山与环境保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