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姑苏叙事:探寻孙武隐居地

 吴越尽说 2020-04-12
姑苏叙事:探寻孙武隐居地


寻觅孙武隐居地的确址,最好的办法,当然是依据文献记载,通过考古调查或考古发掘,找到最明确的证据。但是,先秦时期的文献记载十分缺略,对其到达吴地之后的隐居地点,几乎没有记载。秦汉以后的典籍以及苏州早期的地方文献也都没有这一问题的记载。孙武隐居发生在春秋时代,距今已经2500余年,要通过考古发掘,寻找孙武隐居地的确址,难度犹如大海捞针。孙子兵法研究会自成立后,为寻觅孙武隐居地着实花了功夫,最后不得不采用“认定”的方法,认定苏州城西的穹窿山为孙武隐居地。对此,苏州部分文化工作者曾产生过激烈的争论。

所谓认定,就是认证和推定,是在依据相关事实的基础上,加以符合情理和逻辑的推定。只要列举的事实详尽、清楚、正确,推断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同样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也许要弄清孙武隐居地的确址,采用“认定”已是唯一可行、舍之而不能的方法了。


孙武隐居的行为和心理特征


孙武出生于齐国的官宦世家。孙武的祖父田书是齐国著名将领,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封邑赐田,食采于乐安。孙武的父亲孙凭,亦为朝中高官(《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孙武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高官家里。

孙武奔吴的原因,比较一致的认为是:齐国统治集团内部倾轧,田乞、鲍牧、高昭子、国惠子四族谋为乱,他为避乱,同时亦为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能,才来到吴国。

孙武奔吴与伍子胥投奔吴国有极大的不同。伍子胥投奔吴国,是由于父、兄被楚平王所杀,自己也遭到楚平王追捕,完全出于被动或无奈。他投奔吴国是为了生存和报仇。因此,他到吴国之后,马上“吹箫乞吴市”,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尽快找到和投靠能为他复仇提供机会的吴国当权者。孙武则不同:他留在齐国仍然可以过上比较安逸富裕的生活,他奔吴主要是为寻求让自己施展才能的明主。因此,他选择投奔对象,某种程度上说,是十分谨慎,而且是双向的——在吴王选择他的同时,他也在选择他所投奔的对象。他要先看一看吴王是不是他所希望的明主。所以,当他到达吴国之后,选择了隐居。这种隐居,不是完全与世隔绝,而是要方便对投奔对象的了解与考察。冷静地看一看吴王是不是真的“欲强国霸王”“客礼贤才,而与谋国政”,是不是真的下了招贤求才的决心。

当他对吴国情况有了基本了解后,才决心投奔吴王阖闾。当吴王“小试勒兵”时,阖闾是考察孙武的军事指挥才能,而孙武也在考察吴王,所以他才会在演练女兵的过程中,毫不顾及吴王的感受,毅然斩杀吴王两个最宠爱的爱姬。他在被吴王任用以后,对吴王也不惟命是从,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恰当而积极的建议,比如对楚征战的时机,一等就等了许多年……

孙武隐居,是为了隐蔽自己,同时考察吴国。所以他所选择的隐居地,应该有便于了解对方,即距吴国政治、军事中心 ——南宫很近的地方。


孙武隐居地的基本要求


首先,孙武隐居地,应符合“僻隐深居,世人莫知其能”的要求。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有载:“孙子者,名武,吴人也。善为兵法,僻隐深居,世人莫知其能。胥乃明知鉴辩,知孙子可以折冲销敌……”孙武隐居地肯定不在通都大邑,也不在市井村落。应符合僻隐深居的要求。

其次,孙武隐居地,应符合短期内能了解吴国政治、军事情况的要求。

我曾撰文推断孙武奔吴的具体年代:应该在阖闾初年(公元前514年)。因为孙书伐莒(公元前523年)之初,孙武不可能马上奔吴,当时他祖父刚刚赐姓受封,不可能马上离开食邑之地;孙武尚处少年时期,

而且其父孙凭还在朝中任着高官。孙武奔吴应该在阖闾刺王僚而自立,开始“任贤使能,施恩行惠,以仁义闻于诸侯”,宣传其招贤求才之时。这时孙武也正好进入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青年时代。而阖闾元年到拜孙武为将(公元前512年),仅短短两年多时间。孙武在这短短时间内,要充分了解吴国的政治、军事情况,著就兵法,应对阖闾那么多《吴问》,说明孙武的隐居地应该与吴国的政治、军事中心不远。

最后,孙武隐居地,应符合便于伍子胥结识、相知孙武的要求。

阖闾称王前后,伍子胥曾向他举荐过三个重要人物。一是刺杀王僚的专诸,二是称王后刺杀庆忌的要离,第三便是孙武。伍子胥结识专诸,是在集市上。伍子胥结识要离,是在酒席上。这二人经伍子胥介绍,推荐给吴王,均完成了阖闾所托的使命:专诸刺杀了王僚,要离刺杀了骁勇名世“筋骨果劲,万人莫挡”的庆忌,消除了阖闾谋取王位后最大的心腹之患。

伍子胥结识孙武的过程,史书无详细记载。但是在古代,人与人的接触,不外乎:同汲于井,同行于途,同聚于市,同饮于席,同就于学,同耕于田,同居于村……伍子胥由楚奔吴,在吴地没有深厚的人脉基础。他结识孙武,不可能经人介绍,也不会同汲于井,同居于村,同就于学,同耕于田,这不符合“僻隐深居,世人莫知其能”的情况。孙武也不可能像伍子胥那样“吹箫乞吴市”,以特定的方式,吸引人们的注意。孙武与伍子胥结识最大的可能,就是同聚于市。这市,应该就在南宫。

伍子胥奔吴之后,曾一度退耕于鄙,所谓鄙即郊野之处,也就是南宫的郊外(一说在胥山下)。伍子胥成为吴王行人之后,其活动范围,也当在南宫及其附近。因此,孙武在较短的时间内,要和伍子胥结识、相知,并为伍子胥所赏识,知其“善为兵法”,知其“可以折冲销敌”,与孙武交厚,以致他在面见吴王时会“七荐”孙武。可见其隐居地,也应该离南宫不远。


穹窿山是理想隐居地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其著作《东周列国志》中写道:“孙武精通韬略,有鬼神不测之机,天地包藏之妙,自著兵法十三篇,世人莫知其能,隐于罗浮山之东……”他对孙武倍加称颂之余,写到他隐居于罗浮山。为什么是罗浮山?因为罗浮山为“十大洞天”之第七,是道教奉为仙人居住的地方。冯梦龙评估孙武选择的隐居地,应该是这样具备灵仙之气的山中。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孙武当为智者,也为仁者。因此他隐居,会选一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在这一点上,冯梦龙与我们的认识是一致的,只是他创作小说可以有主观随意性,不需要详加考证,不需要考虑选择隐居地的具体条件。我们搞历史认定就不能这样随意,必须言之有理。

穹窿山面迎浩瀚的太湖,山水佳胜。《县志》载此为“赤松子所取赤石脂处”。赤松子相传为神农时雨师,又传为帝喾之师,是道教所信奉的神仙。穹窿山顶“有炼丹台、昇仙台,云皆赤松子遗跡……”(《吴县志·與地考山》);汉留侯张良“从游国师”,山上“垒石为国师龛”,即其遗迹(《吴县志·寺观》);山中还有“茅君礼斗处:膝印中注水不涸,名为双膝泉。又有拄杖泉,大旱不竭。东岭下有盘石高广丈许,相传汉朱买臣读书其上,今呼为读书台”(《吴县志·與地考山》)……因此明代大学士申时行称此山:“……传闻古鱼吏,白日生羽翰。仙踪不可求,奇境有余玩”。而发出“辟谷辞人间,原与赤松伴”的遐想。明代苏州知府吴宽在登穹窿山后也称这里:“壮哉拔地五千仞,始羡吴中有奇观。……合结茅庐倚霄汉,龙门胜迹未遑游……”之赞叹。因此,穹窿山历来就是灵仙佛子、高士智者乐居向往的地方。它应该是一处僻隐深居的理想之地。如果前述孙武奔吴隐居的行为、心理特征,以及孙武选择隐居地所应具备的各项基本要求分析得不错,确定孙武隐居地的轨迹,就可以采用排他法进行比较具体的求证了。

那么孙武是否可能隐居于枫桥?隐居于东山?或其它什么地方?清光绪《苏州府志》载:“孙武子宅在枫桥西南孙武子桥侧”,说孙武曾居住于枫桥西南。此说与民国《吴县志·與地考》所载同。《孙子兵法辞典》孙武子宅条更详细地记述:“位于今江苏省苏州阊门外枫桥西南。现有清代重建房屋十余间,前后两进,单簷硬山。宅前原有旗杆、石坊等,今均不存。”此说提出的孙武子宅,也许不错。但因为孙武奔吴之初僻隐深居之地,与孙武拜为上将军后的居所,或孙武功成隐退后的居所,完全可能不是同一处地方。孙武桥侧的孙武子宅有孙武子居所的可能,但由于其地处于平原市集,离“南宫”较远,因此决非孙武奔吴之初的隐居之地。

东山杨维忠先生提出:“孙武避乱奔吴最早落脚点在东山。”其依据:一是苏州评话家曹仁安,所说评话《吴越春秋》;二是东山槎湾,建于唐贞观年间的保安寺有胥母、孙武殿遗址,并有早年为陆澹安先生收存的残碑拓片,碑文中有“……胥母孙子,山乡神绣,山水之美,人神之极,……立祠千秋,历世犹存……”等字样。细细分析碑文,它仅能说明从唐代贞观年间开始,东山人将胥母、孙子作为山神,立祠供奉的事实,并不能说明孙武避乱奔吴之初即来到东山。况东山历史上是太湖中一大岛屿,是“非舟不达”之地。明杨循吉《建渡水桥碑记》称,莫厘与武山之间:“其流广而且急,隔绝行旅。”弘治年间胡天会出资建造的渡水桥,总长计三百余米,这还是太湖地貌变迁,湖面为太湖水浪挟带的泥沙不断淤积后,才变得比较狭窄,才有筑桥通行的可能。早年,这里湖面宽广,风急浪高。二山之间的摆渡“一日往来,仅一二回”,每遇风涛即有“或仆而溺”之担忧。可以想象东山地区,是不能满足孙武选择隐居地的基本要求的。

那么孙武还会隐居于什么地方呢?首先,南宫附近人口相对稠密,不具备“僻隐深居,世人莫知其能”的特点。“南宫”附近的岛屿:白浮山、冲山、漫山、长沙,叶山、阴山、横山、乃至西山,和洞庭东山一样,与胥口相隔宽阔的湖面,交通同样极为不便。再看“南宫”附近诸山:米堆山、弹山,山体徒直、土层不厚,且缺乏人生活之必须——水源,因此至今仍少有人居住。“南宫”东北之灵岩山,为吴王经常出没之地,东南之胥山为伍子胥隐耕之地。如果孙武隐居在此,至少所存文献中的表述方法,会有所不同。“南宫”西南之渔洋山,民国《吴县志》及《太湖备考》均不单独立条,且距南宫较远。唯穹窿山距“南宫”仅“吴家山”一梁之隔,山下即今陈华村(城下村)、下陈村(夏城村)之所在。山脉向东南延伸,过大晏岭、小晏岭,而至于香山。此山,山坞众多。茅蓬坞犹以土层丰厚,泉水充足,适合人居。且有“隐兵坞”之别称。这一地名究竟是因隐藏士兵得名?隐藏兵器?还是因为孙武隐居于此著写兵法得名?实在令人遐想不已……

以上所述,也许无法说服持不同观点者。但孙武纪念地——孙武苑经过二十多年、数期工程的建设,已达到相当规模,每年都将接待上千万人次的游客。不管怎么说,这对纪念吴地先贤有利,对传承我国优秀的军事文化有利,对发展苏州的旅游事业有利……这是一件上对得起古人,下对得起子孙后代的事情。

来源《虎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