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武辉煌于吴地遗址胜迹

 苏迷 2013-01-09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世人为“兵圣”、“兵学鼻祖”,所著《孙子兵法》被誉为“兵经”“兵学圣典”,“人类智慧宝库”史载,孙武青年时,因齐国发生田、鲍、国、高四族某谋乱而奔吴。入吴后,先“辟隐深居”,一面观察吴国政治动向,一面“为吴王阖闾做兵法十三篇”。公元前512年,经过伍子胥“七荐”,以兵法晋见吴王阖闾。吴王“尽观之”“试之妇人”,“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孙武为将后,与伍子胥等人一起辅佐吴王阖闾,经国治军,吴国强盛。“西破强楚,入郢,南服越人,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越绝书》载:“巫门外,去县十里,吴王客齐孙武冢,善为兵法。

苏州,时为吴国都城,孙武常年生活和创造辉煌之地,因而苏州留有孙武的遗址众多,为纪念这位历史伟人,后人先后也建了一些纪念性设施。本文选三十五处(件),按其今所属区域简介如下:

1、吴中区:孙武苑

在苏州西部穹窿山茅蓬坞。汉《吴越春秋》、唐《艺文类聚》、宋《太平御览》等史料和苏州地方史志记载,孙武避乱奔吴,曾“辟隐深居”。隐居期间,他呕心沥血,为吴王阖闾就兵法十三篇。经过多方寻访考证,又经过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国家文物局专家论证,认定穹窿山茅蓬坞为孙武隐居著兵书地。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一九九八年苏州市孙武子研究会与吴县林场在此建了“孙武苑”,此后在吴中区政府的支持下,不断扩建与完善。目前的孙武苑,由孙武隐居小院、孙子兵法禅院、兵圣堂和孙武茶室四部分组成。苑区总面积一万六千五百平方米。

孙武隐居小院。回字形,北、东、西分别是中、英、日三种文字的《孙子兵法》全文碑,南侧东西两侧分别为当代的军事家和书法家题词碑。

兵圣堂小院。依山势而建,入口处右侧是刻有孙武圣续图的照壁,高三米,长十六米,中国著名书法家顾增平创作,周尉岷设计。院中孙武著兵法青铜塑像,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家学会程允贤创作,塑像高三米,基座一点六米。造型为年轻英俊的孙武独坐书案前,顶天立地,稳如泰山,两眼炯炯有神,似乎能洞察一切风云变幻。额头宽阔,眉宇舒展,头微微抬起,注视前方,似乎正在深谋远虑,又似乎准备迎接一场新的挑战。将帅风采,智慧之神风范,活脱脱地呈现于眼前。最高处的兵圣堂,仿春秋时享堂建筑,堂内墙上嵌有珍贵的清代孙武、孙膑石刻像;正中的红木屏风上,刻有中国孙子兵法研究副会长杨丙安教授书写的金文《孙子兵法》在吴国付诸于实践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在古今中外的影响。

孙武茶室,在兵圣堂一侧,苏州园林风格,据民间传说孙武种茶的几则民间故事而命名,是游客参观的休息饮茶场所。

孙武苑建成后,游客不断上升,党和国家领导人亦不断前往、二零零零年第五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期间,军事科学院院长王祖训上将、副院长兼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会长李际均中将和地方领导为孙武铜像揭幕,与会国内外一百多位专家学者见证了这一历时。之后,国防大学将其列为教学及第,省,市将其列为爱国主义和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已成为与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

2、孙子画像石刻

嵌在穹窿山孙武苑兵圣堂的内墙上。画像石刻长一百零三点五厘米,宽三十五厘米,青石刻质地。碑面,阴刻吴将军,齐将两孙子白描线勒画像,两人均为站立状,五官生动、衣着飘拂。右象旁刻有“吴将孙子像”,左像旁刻有“齐将孙子像”篆字。碑记称,画像本于明景泰时广灵王所藏。《列代将鉴图》。两孙子书像左侧为清人孙星衍的题记。此碑原置虎丘孙武子祠内,后因战火遗失。一九八五年文武普查时,吴县文官会在北桥乡石桥村一户农家发现此石刻像,收藏于文管会,现在存放于穹窿山孙武苑兵圣堂内。

3、孙武苑。中日友好樱花林

位于穹窿山孙武苑以北山坡。一九八八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二十周年前夕,苏州市孙武子研究会与日本孙子研究专家服部千春先生共同创建。日本友人为表示对孙武和《孙子兵法》的崇敬,每人在孙武苑附近种植一株樱花树,以为纪念。此事得到中日友好协会会长的支持,日本前首先小渊汇山还致贺电说:“我深信,这样的活动能进一步加深日、中友好,进一步保持互相依赖的关系”。后经二次扩建,目前,参与这一活动的日本各界人士已达到三百多人。

4、茅蓬路

穹窿山东南,东起孙武路西至藏胥路的路名,二零零二年命名,是山下通往穹窿山茅蓬坞的便捷路。穹窿山是苏州最高山,茅蓬坞是苏州最深的一山坞,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极其丰富,有“人间仙境”,“世外桃源”之誉,历代名人曾在此隐居。上茅蓬路、入茅蓬坞,可领略孙武等许多名人的“辟隐深居”的意境。

5、兵圣路

穹窿山南麓,东起藏南路,折西至苏福路。二零零六年命名。

6、孙武书院

在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和苏州市孙武子研究会的支持下,苏州市吴中区政府于二零零六年宣布成立。事业单位性质,现属于穹窿山风景区管委会管辖。首任院长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会长姚有志(兼)、副院长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首席专家吴如嵩(兼),常务副院长首任程飞,现任赵艳萍,办公室主任任韩静。

孙武书院坐落于穹窿山风景区金鸡山路一号,是孙武文化园组成部分之一,占地面积约二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七千余平方米,建筑风格集苏州古典园林和现代时尚一体,四星级宾馆标准装修与服务,旨在打造以孙子智慧文化为核心的高端人才培训基地,孙子文化信息传播高地和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目前,意境有一批高校与其联合或加盟。

7、孙武文化园

位于穹窿山东南茅蓬坞与苍坞的交汇处,目标定位是全景展示孙子兵法丰富内涵,传播博大精深的孙子文化。二零零七年五月十二日,苏州吴中区举行孙子文化节期间,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领导与当地领导共同为孙武文化园奠基,来自日本、美国、伊朗、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台湾、香港与大陆各地的孙子兵法专家学者及孙子后裔代表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目前,书院已经建成并运行,兵圣祭祀区工程已经动工,该区由武圣湖、武圣广场、孙武殿、藏经楼、智慧阁等建筑组成,建筑面积约二万平方米。

8、教场山

孙武在苏州的历史文化遗址之一。在今苏州太湖度假区内(原属吴县胥口乡)。《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的孙武演兵,决斩吴王两爱妃故事发生地。一九七二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残简中亦有孙武吴官教战的记述,明洪武卢熊《苏州府志》、崇祯十五年《吴县志》均有记载,《香山小志》是为详尽。其:

“山”条目载:“教场山”,即吴官教美人战处。山无定名,曰唐墓,曰蒋墩,盖以跨两村各就其村名之耳,不足据,惟名教场为最古。或称小娘山,教场之讹音也。山,土肉丰美,宜果植,旧有桃园,实大而甘,今弃为童山,殊可惜也。”

“村集”条目载:“西庄(跨十三园)蒋墩(跨十六园),教场 按即孙武教美人战处。

今教场山上,建有孙武公元。公园入口处有亦“史记亭”,花岗岩石质地。方形飞檐,亭中置一大书案。上置汉白玉质地《史记》一书,张开其中《孙子吴起列》之页。

公园入口至教场山的路有“孙武演兵场遗址”碑石,时任苏州市孙武子研究会会长管正先生所书。

教场山顶,有一尊孙武演兵青铜塑像。造型为孙武位于高台,昂首击鼓,身旁战旗飘扬,古戟凌空,威武雄壮,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挥艺术委员会、中国雕塑学会常务历史、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雕塑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潘锡柔创作。山上绿树成荫,二妃墓地附近亦复植桃园。

9、二妃墓

孙武在苏州的历史文化遗址之一,位于教场上南端山坡。《香山小志》记载:“墓在之左近,今无可考”。一九八三年,吴县文管会汪银培先生到实地考察时得知,此墓当地人称“美女坟”。原来很大,后来逐渐变小,“文革”时候全部平毁。今天当地人所指方位修了二妃墓,旁边立“重修二妃墓记”石碑。

10、二妃庙

孙武在苏州历史文化遗址之一,教场山东面有一小丘,名叫小横山。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刊本《吴县志》卷二十一,“祠庙下”记载为“吴王庙,在香山南祉,庙貌,有二妃侍,相传即孙武所诛二队长也。又名爱姬祠,今为土地神。”

清《香山小志》“教场山”条目记载:“南麓实相寺,前数十武,土龙横卧,名小横山,首东北有尼庵,古之二妃庙。神珠冠霞(帔),吴王宠姬,即孙武教场时所斩也”。

“古迹”条目记载:“《吴王春秋》:孙武为吴王阖闾教宫女战,斩二宠姬,按即教场山,二妃庙即二宠姬,墓在山之左近,今无可考”。该条目还记国朝徐芝峰的一首诗:“兜牟脂粉笑峻巡,欲叹将军戏作真,一剑骈诛君侧宠,沼吴偏见浣纱人。

“寺观”条目记载:“二妃庙,在小横山,即今永福庵旁附鲁班殿,二妃即吴官教战即孙武子所斩之两美人也。神珠冠霞,姿媚照人,时为崇于乡里,盖以村巫邪说,乡人苦之,就寝楼下塑孙武子像以镇之、不知称为萧王,大谬。盖俗呼为小横山为小黄山而讹之耳”。

“山”条目记载:“二妃庙,神珠冠霞,吴王姬,即孙武教战时所斩者也。尾西南有苏公庙。”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二妃庙改作小横山小学。一九八三年,吴县文管会汪银培先生到实地调查时,还看到庙有寝室三间,楼上塑有二妃像,姿媚照人,楼下塑有孙武像。旁附鲁班殿及配房多间。调查时,在小学门前还发现一块清光绪年间的残碑,记载此庙经历,可惜字迹模糊不清,但“光绪”两字还依稀可辨,当是二妃庙的物证,后来小学被撤并,遗址尚存,今人立“二妃庙遗址”碑,当地百姓自筹至今修建了二妃庙。

11、教场路

在今苏州吴中区太湖度假区小横山西侧,南至环太湖大道,北至香山路。二零零七年为纪念孙武教战宫女故事命名。

12、将墩

在教场山西音,与教场山毗连的小山名。相传当年吴王在此筑坛,拜孙武为将处。汪银培先生考察文中说:“蒋墩”是“将墩”的讹音。将墩是个不高的小山,名叫上将山,因吴王拜孙武子为上将而得名。山左旁是一个约两百亩的平原,山右面临太湖,这就是当时孙武子操练水陆三军的大教场,而今,当地群众仍叫它教场,则是现在改为种植水稻了。拜将台和吴王观兵台都在山坡。可惜,拜将台遗址去年被当地人葬上坟墓。台下大教场地被蒋墩大队砖瓦场占用,为了取土制砖,挖了很深,很大的塘。

13、舟山

今天苏州吴中区光福路。清《香山小志》载:“《府志》作周山,与吕山并附玄墓条下,讹。山在穹窿前,去穹窿里许,中隔南宫塘,坟然孤起,不与它的山毗连,西距玄墓则五六里之遥也。山势平圆四垂,居植桑其上,垦山层次,望之如笠形,故一名箬帽墩。相传吴王练水师造舟于此。”

14、吴王离宫

在今苏州吴中区胥口镇境内,位于香山小苑岭南麓的香山村。明代卢熊《苏州府志》记载:“南宫乡在吴县界,亦吴王离宫,今小苑岭南山有两石门臼,宛然相对,正在断兵年。。。。。。,当是南宫遗址”。明王鳌纂修的正德《姑苏志》,清冯桂芬纂修的同汉《苏州府志》、民国李根源纂修的《吴县志》,以及当地的《香山小志》、《木渎小志》等都有明确记载。从地名演变的角度考察,南宫遗址所在地,历史上始终称之为南宫乡,一直到民国元年(1912)年的11月才改名为香山乡。《香山小志。古迹》记载为“今小苑岭下有村名石桥,去门臼处不半里,离太湖里许,此当是南宫地址。”

在今苏州吴中区胥口镇境内。《香山小志》记载:“南宫塘,塘在穹窿山下,贯串香山,蜿蜒十里,南自外塘桥起,北至吕浦桥止,中途西折,分其潮流,由鬱社、姚社等处以达蒋墩,旱涝有备,舟楫可通。港汊则渔帆、市港、梅社、花泾、唐墓诸口,皆所以疏泄太湖之水。”

15、炙渔桥

在今苏州吴中区胥口镇境内。《香山小志。桥梁》条目记载,南宫塘河上旧有十三座桥,横跨其上。其中记载:“中和桥跨南宫塘《吴越春秋》:“专诸去从太湖学炙鱼,即此地也。故名炙鱼桥。今俗呼“捉鱼”,讹”,此桥遗址尚存,不过,桥已更新为水泥结构。

16、胥山

在吴中区胥口镇,今名清明山。《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清《百城烟水》载:“胥山绕胥湖东岸,西临胥湖,有古之胥王庙;或云吴王杀子胥,盛以鸱夷投江,吴人为立祠于江上,号曰胥山;又云子胥于此得专诸以见吴王,后隐居胥山,故名。

17、胥江

又名胥溪,胥河。是伍子胥续建阖闾大城之后,实施的又一大军事工程,故名胥江。北宋《吴中水利书》中说:“自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用伍子胥之谋伐楚,始创此河以为漕运,春冬载二百舟,而东则通太湖,西则入长江,自后相传,未始有废”。明代《广通霸考》中亦说:“春秋时期,吴王阖闾伐楚,用伍员计,开河以运粮今尚名胥溪,旁及有伍牙山”。它南起吴阖闾大城(苏州),经木渎,至胥口入太湖,再经宜兴、沭阳,高淳,在安徽南部的芜湖入长江,全长月二百二十五公里,胥溪的开銮,大大缩短了吴国到中原水上距离,使得吴国的舟师大显神威,公元前五零六年,吴王阖闾为统帅,孙武为主将、伍子胥、伯嚭为副将率领三万吴军西破强楚,五战五捷。攻破楚都郢。这胥溪起了相当的作用。目前,胥溪尚存,仍是江南重要水上通道之一。

18、胥王庙

胥王庙有多处,今苏州吴中区胥口之胥王庙来源于《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集解》张晏曰:“胥山在太湖边,去江不远百里,故云江上“。《正义》《吴地记》去:“胥山,太湖边有胥湖东岸山,西临胥湖,山有右丞胥王庙。由此可见,胥口之胥王庙始建于公元前四百八十四年,史料还记载,此后,宋、明、清等朝代对该庙多次重修,文革时亦被毁,二零零五年胥口镇人民政府重建,重建后任命为伍子胥公园、亦称伍子相祠,占地三万肆仟平方米,由祠堂,墓区和花园组成。公园的围墙上,镶嵌着五十二方反映伍子胥事迹的石刻浮雕。门前巨大的四柱三间石碑楼上,“精忠耿耿千百年犹在人间”等楹联。进入大门,中轴线上是重檐歇山胥王殿,殿正中是重达十八吨的伍子胥石雕坐像。大殿内左右两端,耸立者两块录自民国的《吴县志》的巨碑。西花园是墓区,高大的墓碑上,刻着“古吴伍员鸱夷藏处”,八个古篆大字。东花园主建筑为五层申胥阁,四周环水,环绕申胥的则有古吴史馆,挹江楼、怀石轩、静华亭、义勇亭、荐贤堂等建筑,其中东室有反映《伍子胥同阖闾推荐孙武》、《孙武操练宫女》、《孙武布阵》等历史故事的八幅石刻图,线条简洁,人物传神,颇有古风。义勇堂是为纪念义士专诸所设。有《伍子胥在吴趋与专诸结义》、《公子光兴与伍子胥走访专诸》、《专诸在太湖之滨学烹鱼》、《专诸用鱼肠剑刺杀王僚》石刻图四方,再现了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19、孙武路

位于胥江北侧,一九九六年命名,现发展为苏州西部新开发的一条旅游专线,它东起苏福路,西折至太湖便的光福镇舟山,根据史料和尚存的遗址遗迹判断,苏州西部是孙武一生最主要活动之地,因而命名为孙武路

20、五峰山庄

位于今苏州吴中区五峰山麓某驻军营区内,弘扬孙子文化的实用性建筑。二零零三年建成。由胜利广场,兵法大厅,谋略庭院等组成。兵法大厅里,迎面是一尊孙武半身青铜像,塑像后玻璃幕墙上刻有金文《孙子兵法》全文,一侧是《兵圣图》红木浮雕,一侧是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雪》红木浮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达了当代军人尊崇孙武,又敢超越孙武的英雄气概。

21、夫椒山

《左传》载,鲁哀公元年(公元前四九四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檇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盾五千,保于会稽”。晋杜预注:“夫椒,吴郡吴县西南太湖中椒山”。清学者金友理在《太湖备考》中说:“考之《水经注》:太湖有包山,《春秋》谓之夫椒,则败越于夫椒,乃败于包山。。。。。”史料记载表明,原名西山,今名金庭镇所在西山岛,为吴越夫椒之战主战场。该岛目前尚存有“练渎”、“兵场里”“军坑泉”、“烽火墩”等众多的春秋时军事文化遗址,亦是伍子胥、孙武等“南服越人”之佐证。

22、练渎

在今苏州吴中区金庭镇(原名西山镇),该地相传是吴国水师练兵场。《震泽篇》载:“在西山山鸿鹤山西二里,南入平湖,北通官渎,旧传吴王开以练兵”(引自《太湖备考》)此事历史多有记载:“王充:“阖闾尝试其士于五湖之侧,皆加刃于肩,血流至地”。《吕氏春秋。用民篇》亦云:“阖闾试其民于五湖,剑皆加于肩,地流血几不可止”。《吴郡志》:“续渎,在太湖,旧传吴王所开,以练兵”。明代吴凯诗云:“续渎水,照两峰,阖闾于此侈军容。舳艫非出冯夷宫,旌旗影射波光红,台荒鹿走吴沼空,黄庐卷雾生悲风”。如今,西山是国家风景名胜之一。

苏州古城区

23、孙子之馆

一九七二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残简中,有吴王阖闾“于孙子之馆”与孙子问答的记述。“孙子之馆”何在“从史料看,有时吴国古馆较多,宋范成大《吴郡志》记载吴国古馆三:曰升平,曰乌鹊,曰江风。升平,在带城桥东,乌鹊,在乌鹊桥,今为营寨。江风,在乌巷。又新馆二:曰通波,曰全吴《吴地记》《续图经》载,旧传古馆八:曰全吴、通波、龙门、临顿、乌鹊、升羽、江风、夷亭云。何地曾是孙子之馆?等考。

24、阖闾大城

今苏州古城《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记载,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吴王召见谋臣伍子胥往询强国霸王之术,说:“吴国辟远,顾在东南之地,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君无守御,民无所依,仓库不设,田畴不垦,为之奈何?”伍子胥答道:“凡欲安君治民,与霸成王。从近制远者,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库,治兵库,斯其术也”。 阖闾说:“善。。。。。。寡人委计干子”。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成一座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阖闾大城。

《吴越书》较具体记载了这座城的规模:“吴大城周四十七里一十步二尺(约二万三千九百余米)陆门八、其二有楼。水门八。南面十里四十二步五尺,西面七里一十二步三尺,北面八里二百二十六步三尺,东面十一里七十九步一尺。”“吴郭周六十八步(约三万四仟余米)”。吴小城周十二里(约六千余米)其一有楼,一增柴路。

阖闾大城,内外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城内建有吴王阖闾宫殿、台榭和苑囿。城外也有众多的离宫别馆和驰猎场所。城内驻军,《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鲁国贡出使吴国,劝说田常伐吴时说:“夫吴,城高以厚,池广以深,甲坚以新,士还以饱,重器精兵全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可见,当时的吴都也是一座规模巨大的兵营。明曹时中作《阖闾城》诗云:“筑城本防楚,倾城乃亡国。终古恨绵绵,女墙早青青”。明丁庸作《阖闾城》诗亦云:“冬冬筑吴城,城高防越兵,越人兵未起,长城已先倾”。

25、破楚门与孙武纪念塔

阖闾大城的八门之一,位于今天苏州古城西北。唐《吴地记》记载:“阖闾,亦号破楚门,吴伐楚,大军从此门出”。《吴越春秋》亦云:“诸将既从还楚,因更名阖闾门曰破楚门”。据此,今天苏州阖闾门,即公元前五零六年,孙武、伍子胥等率领大军、五战入郢之出发地和后来凯旋地。一九九九年,江苏亚细亚集团在其附近建了一座孙武纪念塔,塔高十五米,五层重翘角,砖木结构,塔四周刻《宋十一家注孙子》全文。管正题书《兵圣孙武、辉煌吴地》。

26、平门

阖闾大城的八门之一。唐《吴地记》载:“平门北面,有水陆通毗陵,子胥平齐,大军从此门出,故号平门”。清《百城烟水》亦云“吴伐齐,从此门出军,因名”。此遗迹为孙武“北威齐晋”之佐证。

27、齐门

阖闾大城的八门之一,位于今天苏州古城北。《越绝书》载“齐门,阖闾大成的八门之一伐齐大克,取齐王女为质子,为造齐门”。《吴越春秋》亦云:“诸将既从还楚,因更名为闾门或破楚门。复谋伐齐,齐侯使女为质于吴,吴王因为太子波聘齐女,女少、思齐、日夜号泣,因乃为病。阖闾乃起北门,名曰望齐门。令齐女往游其上,女思不止,病日益甚、乃至(沮)落。女曰”令死者有知,必葬我于虞山之巅,以望齐国”。 阖闾伤子,正如其言,乃葬虞山之巅。是时,太子波亦病而死”。齐女坟在今天常熟市虞山东山顶辛峰台下,齐门和齐女坟,可作孙武“北威齐晋”之佐证。

28、民国《孙子兵法》全文碑

今存苏州市碑刻博物馆内,青石质地,碑长一百六十四厘米,宽八十厘米,厚十九点五厘米,正反面刻有孙子兵法全文。落款为“中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月日,孙子纪念亭初见委员会立,吴县汪东书”。一九四八年,国民党首都兵学界人士发起,成立了孙子兵法纪念亭筹建委员会,后因资金没有落实和国民政府行将崩溃,建纪念亭未果,但为由汪东所书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碑,碑,因委托苏州人钱荣初所刻而得以收藏。一九五九年钱氏将其献给苏州市文管会,今存在苏州市碑刻博物馆。

苏州新区

29、孙武子宅、孙武子桥

位于今苏州新区。清同治《苏州府志》记载:“孙武子宅,在枫桥西南孙武子庙侧。。。。。。”《吴县志》亦载:“孙武子桥,俗名孙家桥,上有孙武子祠,故名”。经考查。位于枫桥寒山寺西南三里的孙家桥村,原属吴县,现属苏州新区管辖。孙武子桥于一九五八年河道拓宽时被毁。孙武子宅,毁于何时,无从知晓。孙家桥的西南端有一祠堂,名为孙家祠堂。上世纪九零年代尚存清代房屋十余间,前后两进,单檐硬山,宅前有旗杆、石坊等。如今原自然村变成市区,孙家祠堂亦已拆除,为保留孙武文化遗址,一九九三年,苏州新区在原孙武子宅前和孙武子桥附近,命新建的大桥为孙武子桥,并立碑刻“恢复孙武子桥名铭记”。

30、孙武公园

在今天苏州新区何山公园,苏州新区管委会为纪念孙武而建,“孙武公园”四字为中国著名书法家瓦翁所书,原鉴于苏州新区孙武子桥坞,一九九九年建成,公园内立花岗岩石质雕像一尊,像高三点五米,座高一点五米,哲人气质,大将风范,双目炯炯有神,为孙武为将时形象,由一级美术师,雕塑家吴支超创作。孙武像前立孙子兵法全文巨碑。碑高三点一米,长二十三点三米。正面刻着杨丙安先生书写的金文《孙子兵法》全文,文前“孙武兵经”四字是特请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所书。背面为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首席专家吴如嵩翻译的《孙子兵法》白话文全文,二零零九年 ,因建轨道交通需要,该公园移至何山公园一侧。

31、孙武子祠

位于苏州新区虎丘东山边。清嘉庆十一年(一八零六年),孙武后裔孙星衍购一榭园改建。祠内塑有孙武子巨像,并配以孙膑等像,立以碑、刻有诗文。此祠,于清咸丰十年(一八六零年)毁于战火。李根源在《吴郡西山访古记》卷五中记为“在大德庵东外墙下,旧孙武子祠堂遗址也”。遗存一方“吴将孙子像”碑石,今天穹窿山兵圣堂内。

32、孙武子亭

位于今天苏州市虎丘山,千人石之东的高山坡 上,民国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吴县政府整理虎丘名胜后,发动民众种植时,拟建孙武纪念亭,由蒋介石亲笔题词,因资金不足,未果。民国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年),国民党兵学名流再次发起建造孙武纪念亭,请于右任,梁寒操、沈尹默等名人分别书写十三篇,因资金不足和政局动荡,也未果。现在的孙武子亭是一九五五年苏州人民政府建的,后毁,一九八四年重建。今天孙武子亭,方形、石柱木构,尖顶飞,檐,亭匾“孙武子亭”及亭内青石碑题诗:“孙子兵法,克敌制胜,娇娘习武,佳话流传”均为张爱萍所书,阴面碑记,由莫如和记,著名书法家吴进贤书。

33、相城区 孙武墓

今苏州古城北,今天相城区境内。《吴越书》记载:“巫门外,去县十里,吴王客齐孙武冢,善为兵法”,《郡国志》:在吴县下。《皇览》注:“县东门外孙武冢,唐陆广微《吴地记》:巫门西北二里,有吴偏将孙武坟。王象之《与地纪胜》:平江府孙武冢,引《东汉志》。《明一统志》:孙武冢在苏州府城东一十力。明曹学全《天下名胜志》:平门外水陆并出陵,近城有吴偏将军孙武坟。。。。。。,一九九五年十一月,陆墓镇人民政府在孙武墓前立”吴王客齐孙武冢“墓碑,墓的一侧立《重修孙武冢记》。该区域纤维百颗果树林。

34、昆山市 南武城

在今苏州昆山市巴城镇北潭村,又名武城潭、武神潭。相传孙武奉吴王阖闾之命,在此精心构造了一座神秘莫测攻防兼备的水寨城《汉书。地理志》载:“娄有南武城,阖闾所起以侯越《越绝书》亦云:“娄北武城,阖闾所以侯外越也。去县三十里,今为乡也”。“娄”,为今昆山市的古县名,“娄北三十里”即今昆山市巴城镇。唐《吴地记》云“南武城在海者,阖闾所筑,以御见伐之师”。《御览引作》:“吴王阖闾与越结怨相伐,筑城名曰南武城以御越。

管正、谈世茂、蔡林供稿 2010年12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