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全街,原称十泉街,据民国《吴县志》载:“同治《志》:旧传有古井十口,故名。”清乾隆年间,因乾隆皇帝晚年自号“十全老人”,至光绪年改为“十全街”。还有一个原因大概是因为“十全”寓意着十全十美,祝颂祥和之意,百姓愿意接受,街名顺理而成。 南边十全街,北边滚绣坊、带城桥下塘、吴衙场,中间便夹着十全河,“水陆平行,河街相邻、两路夹一河”,“小桥、流水、人家”充满了江南风情的古朴风貌。至少在唐代时,已有十全河的古河道,唐时称“乌鹊河”,在宋《平江图》上可见到它是苏州三横四直河道中第三横河中的一段,沿袭至今。河上共架桥有清水桥、百步桥、吴衙桥、星造桥、南石桥、带城桥、织造桥、南林桥、船场桥、进士桥、滚绣桥、乌鹊桥、福民桥、帝赐莲桥、仓桥等15座桥梁。 其中有名气的古桥如:星造桥,始建于明代,因用陨石补造入桥,故名。带城桥,相传越王勾践破吴,西施被勾践装袋沉入桥下,带城为袋沉之谐音。乌鹊桥乃姑苏名桥,古有吴王乌鹊馆,故名。唐白居易诗云“乌鹊桥红带夕阳”。与十全街相接的帝赐莲桥建于宋咸淳年间,今改建,颇精致。 1. 民国《吴县志》载:义役仓桥,俗名仓桥,在长洲县治西,旁有落星 石。 仓桥,跨第三横河饮马桥东折南之段,东堍长洲路,西堍张思良巷。宋《平江图》无此桥。明清各方志载有“义役仓桥”、“乐输仓桥”、“绿水仓桥”等名。“仓桥”是其简称。旧有义仓置近旁,故称。1984年大修,纵联砌置半圆形拱圈,单孔石拱桥,花岗石板镶铺桥面,长14米,宽3.5米,跨度4.2米,不用石级,改为缓坡,花岗石实腹桥栏。梁侧阳刻楷书桥名,两旁阴刻“同治六年”“长洲县正堂蒯重修”是为旧物。
平江城坊考》载:“帝师桥,《姑苏志》:「长洲县西,宋咸淳间建。」案:今名帝师里桥,俗讹「帝思莲桥」。
《沧浪区志》载:福民桥,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平行分支。北出长洲路,正对原长洲县署(今职工业余大学)大门,南出十全街。桥在官衙之前,以“造福黎民”“为官之旨在福民”励志,故名福民桥。明洪武元年(1368)于此设长洲县署时始建。1983年重建,钢筋水泥板梁单孔平桥,长19.2米,宽4米,跨度5米,花岗石实腹桥栏,桥栏阴刻填红行书桥名及“沧浪区城建局一九八三年十二月改建”字样。
坊,西临长洲路,南堍出十全街。始建于春秋时阖闾建城之初,吴王在此建乌鹊馆而得名。 民国《吴县志》载:“乌鹊桥,在长洲县治东。古有乌鹊馆,故名。唐白居易诗:「乌鹊桥红带夕阳」,谓此城。” 《百城烟水》载:“乌鹊桥,在县治东,古有乌鹊馆,故名。唐白居易有「乌鹊桥红带夕阳」之句。 杨备月满星移水照天,南飞乌鹊影翩翩。虽然上属牵牛分,不为牵牛织女填。 高启乌鹊南飞月自明,恨通银汉水盈盈。夜来桥上吴娃过,只道天边织女行。 据史书记载:乌鹊桥拱之顶,与玄妙观内三清殿屋脊对峙。登高远眺,似两巨龙静卧。每当黄昏来临,乌鹊桥则又一番别样景色;月色之下,莹莹熠熠、通体透明、如琼雕玉凿,颇为壮观。 《苏州市志》载:乌鹊桥,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平行分支。北堍连平桥直街,东侧为滚绣坊,西侧为长洲路;南堍出十全街,正对乌鹊桥路。古名桥,位于“子城”正门前直街上,以桥畔古有乌鹊馆得名。唐白居易有“乌鹊桥红带夕阳”、“乌鹊桥高秋夜凉”、“乌鹊桥头冰未消”等佳句。宋杨备《乌鹊桥上元诗》有“月满星移水照天,南飞乌鹊影翩翩”之句。明高启也写下了“乌鹊南飞月自明,恨通银汉水盈盈;夜来桥上吴娃过,只道天边织女行。”的绝妙诗句。近代所见乌鹊桥为单孔石拱桥,拱劵纯用武康石构成,应为宋代遗物。民国23年桥危,地方知名人士蒋吟秋、施仁夫等倡议重修。为保存古迹并便于车辆通行,只拆除桥面和拱券顶部,下部加钢筋水泥梁改成平桥。全长22米,宽5.2米,跨度5.5米。水泥柱钢管桥栏。水泥灯柱下段分嵌汉白玉碑四块,两块阴刻隶书桥名及修建年份,分置两侧;东侧另一块阴刻楷书修桥收支款项;西侧另一块阴刻隶书“修桥记”。水泥梁侧面也有隶书桥名。皆蒋吟秋手笔。自河上观,旧迹赫然,赭红桥台,半截拱券。 字字清晰。1987年拓宽重建为钢筋水泥结构花岗石贴面单孔拱桥,长22米,宽13米(车行道9米,人行道1.7米×2),跨度6.5米,沥青桥面,方石板人行道,花岗石镂空桥栏。桥联石及桥名碑得以保留于新桥上。
桥,位于滚绣坊西段乌鹊桥东,跨第三横河东南段,1994年新建。石级平桥,桥面为钢筋水泥梁结构。跨度6米,宽2米,长12米。北堍石踏步8级,南堍为仿明清式房屋(石泉楼)后门,屋桥相连。
北出滚绣坊,南出十全街。宋代进士出身的元绛(厚之),以文章、政誉名重一时,官至参政知事,归老居滚绣坊(应为衮绣坊)。滚绣坊西段北侧有进士巷,为明代进士朱纨居处。该桥位于此,故名之“进士桥”。1995年沧浪区重点工程指挥部建造。花岗石圆弧形单孔石阶拱桥。桥全长22.6米,中部弧形,南北两侧分别为7级花岗石阶和9级花岗石阶,拱顶部正中阳刻双龙戏珠图案,共6.9米,南北两堍平坡分别为花岗石板6.6米和六角水泥道板9米。桥宽3米,跨度6.9米。花岗石弧形桥栏,正中两外侧阴刻填绿桥名,南堍桥柱阴刻建造年月和建造单位。南堍两侧建有花坛。
滚绣坊对南林饭店边门,南出十全街。其地古有船坊,因名。按宋《平江图》:古“船场桥”东西向,跨今桥之北断头浜上。历宋元明各代,同治时该浜及桥皆不存。1983年南林饭店西拓,建桥于门前,移借古桥名。钢筋水泥圈板单孔平桥。仿古型制。桥长12.7米,宽8.8米,跨度6米,花岗石漏花桥栏,12桥柱各雕小狮,姿态无一雷同。桥头柱阴刻填红楷书桥名及“一九八三年六月建”。
织造桥,跨十全河,北出带城桥下塘,北侧右前方是市十中南大门(原 织造署大门),南出十全街。织造桥原名红板桥,因清康熙六次南巡到苏州,以织造署为驻跸行宫,出入必经此桥而得名。民国时仍为木桥,1951年由于十中学校大门改在孔付司巷,桥因此也被拆除。2009年5月始,位于原红板桥原址西侧重建,11月底峻工。为避免桥名重复,定名“织造桥”。 重建后的织造桥,采用的是汉白玉栏杆,栏板上镌刻桃树图案,而柱顶则选用李子图案,暗喻桃李满天下。桥宽3.1米,跨径4.8米。桥坡设计采用两侧分流的踏步形式,方便人流分散。南边踏步10级,东西分流踏步16级。
南出十全街对带城桥路。
南堍出十全街,正对苏州饭店大门。
浪区志》载:南石桥,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平行分支。北出带城桥下塘,南出十全街,对南石皮弄。因桥南堍对南石皮弄,故名。1997年5月,沧浪区重点工程指挥部建造。花岗石板梁单孔石阶平桥。桥全长18米,桥顶南北石阶分别为6级和10级,两堍花岗石板平坡分别为4.8米和6.2米。花岗石雕花桥栏,正中两外侧阴刻填绿桥名。(崔護为桥撰名)南堍桥头柱阴刻桥名和建造年月、单位。桥堍两侧建有绿化坛。
区志》载:吴衙桥,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分支,北出吴衙场,正对葑门饭店(已改名东吴饭店)南出十全街。1966年始建,先称新造桥,以同名多,1981年定今名。钢筋水泥门形梁单孔平桥,桥长8米,宽4米—7.2米,跨度6米,花岗石漏空桥栏,阴刻填红桥名。1991年6月整修。 《平江图》刻录称砖桥。 《宋平江城坊考》载:砖桥,范、卢二《志》著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