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邓氏简志时间:2014-6-17 8:26:03 点击: 7 核心提示:古“汀州”设立于公元736年,辖长汀、黄连、杂罗三县(即今天的龙岩、漳平和客家县、清流、宁化)。...
一、龙岩邓氏简志 龙岩邓氏通志资料由邓主光宗亲叔叔整理并提供,现本网录入发布,期待能对大家寻祖有所帮助。 龙岩包括今新罗区、漳平市和长汀、上杭、连城、永定、武平县,邓氏居住地近百个点。 【注:古“汀州”设立于公元736年,辖长汀、黄连、杂罗三县(即今天的龙岩、漳平和客家县、清流、宁化)。公元777年,今龙岩、漳平隶属漳州府;汀州领长汀、宁化、沙县和今上杭、永定。明洪武元年(1308年)汀州改称“汀州府”。】 新罗区 1、东城街道:社兴村后田、白寨,分内邓和外邓,为光布公后裔。 2、西城街道:排头村公王排,原举公后裔。 3、曹溪街道:浮蔡蔡坑,光布公后裔。 4、西陂街道:小洋邓厝桥、硿口,光布公后裔。 5、东肖街道:邓厝,光布公后裔,本支名人有原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 邓子恢故居,又称隆德堂,建于清代,坐东朝西南,土木结构,是一座典型而具有闽西风格的厝楼结合、建筑精致严密的三进大院。室内墙上挂满了照片、书法字画,有毛泽东主席亲笔书写的“华夏邓氏,千秋一脉”、有毛泽东主席与邓子恢亲切交谈照片、有邓子恢与叶挺将军合影等,昭示了邓子恢革命一生,战斗一生的辉煌历程。 邓子恢纪念馆,位于福建省龙岩市东肖镇中心小学内,系利用革命旧址白土桐冈书院设立的名人专题纪念馆。 1987年,利用东肖镇桐冈书院设立了邓子恢纪念馆,大厅正中安放着邓子恢塑像,分为8个展区,展出图片96幅、文物76件。馆内分别以传播马列、投身革命,领导农运、创建苏区,坚持游击、艰苦卓绝,抗日救国、奋战江淮,转战华东、主政中南,农业改造、力主稳妥,勇于改革、倡导承包,于民同心、鞠躬尽瘁8个部分展示了邓子恢在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三年游击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立后在农业合化方面所从事的革命实践和重要贡献。 6、铁山街道:林邦、蒋武、许岭、火德坑新村(今天小洋),光布公后裔。 7、万安镇:竹贯、松洋、四村、陈洋、西贯等村,光布公后裔。 8、红坊镇:联合村悠湾,称为悠远邓氏,据悉有称其为光布公后裔的也是称是源于上杭苏姑坑邓氏。 东埔、东阳村,为光布公后裔。 9、白沙镇: 小吉寨□(山字头加一个行字)洋、寨兜,光布公房后裔。 营边、捷步、燕仔窟,光布公房后裔。 10、雁石镇: 四集、社尾、坷溪、赤村四个村,光布公房后裔。 11、小池镇:卓然村,友兴公后裔。 12、岩山乡:元青、莱山,都是光布公后裔。 漳平市 1、菁城街道:福满佛仔隔、顶郊、南门,都是光布公后裔。 2、桂林街道: 黄祠溪边、黄佳坪,光布公后裔。 石坂坑,光布公后裔。 高明后路顶、岑顶厝,光布公后裔。 厚福罗垵,光布公后裔。 上下桂林,光布公后裔。 3、芦芝乡:东郊泉福口,光布公房后裔。 4、新桥镇:产盂,光布公后裔。 5、永福镇:吕坊村邓家坊、邓厝山,光布公房后裔。 惠安县崇武镇将军墓主人——漳平邓仕安 漳平循吏邓仕安,字北山。明代漳平永福人,洪武间应募,以功授泉州崇武镇千户,勤劳王事,卒于官,赠武毅将军,因葬在崇武大石头,至今泉人号为“将军墓”。詹柏山据《漳平县志》辑录
6、双洋镇:中村,光布公房后裔。 7、象湖镇:上德安、下德安、枫坑,光布公后裔。 下德安有贡生邓睽魁(1787年考中)、邓浩然(1879年考中)、邓育高(1758-1814)、邓维发、邓庄周(恩授贡生);下德安有岁进士邓初柏(名箐华,号品高)、邓拔元、邓惟和。 上德安村有监生邓芳村,邓榕士,邓卓五,邓其通,邓金墇。上德安有秀才邓允占,邓其麃,邓朝文,邓昆辉,邓德纯,邓达三,邓天秀,林天炎,林士香,林正开,林正夏。 陈新槐父亲陈六轩,清代庠生,娶妻象湖德安邓氏(新槐之母)。陈六轩岳父邓元飏(1661-1734),字光朝,康熙庚申年(1680)补邑诸生(即庠生);为人端庄,制事果决,言如其意;构祠宇以奉先,建寨楼以贻后;众人称之曰:严正允矣。 下德安邓鼎臣(1601-1639),号双铉,明朝天启癸亥年(1623)贡生,任江西建昌府经历,明崇祯七年(1634)诰授迪功郎授建昌知府。爱民如子,处世廉明,卒于任时,民如丧考妣,钦赐御葬,命大臣立匾曰 “清廉美政”以光祖宗而榜后人。生于万历辛丑年九月十二卯时,卒于崇祯己卯年十二月十四辰时,享年39岁。 感化里下德安邓震臣(1578-1647),万历癸巳年补邑诸生,年十六于万历乙巳年补廪生,崇祯癸酉年出贡,授广东湖州府海阳县训导,升任江西吉安府永宁县教谕。生于万历戊寅年七月廿八日申时,卒于清顺治庚寅年二月初八日辰时。[官职注: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教授、学正、教谕,掌教诲所属生员,训导(副职)佐之。] 下德安邓育高(1758-1814),字光焕,贡生,颖悟特殊,渊通经史,理映古今,清乾隆乙巳年敕授儒林郎任福州府通判,判事分明,廉正无私。乾隆五十七年(1792)获经筵讲管御前大臣太子太饱文华殿大学士管理户部加三级和绅赠予“献策”一块。曾组织本族村民兴建下德安村“泰安楼”一座,至今仍存,墙体保存完好。[官职注:知府(长官)-同知(副职)-通判-推官] 下德安邓浩然(1831-1895),天姿粹美,器宇宏伟,于清光绪己卯年(1879)恩授贡元,钦赐圣旨授龙海知县,因慈亲仙逝,在家丁忧,禄享县职,谥曰“严正刚方”。生于道光辛卯年四月初十日,卒于光绪乙未年二月廿八日。 【邓竹庭事略】邓如埙,文斌长子,字伯和,号竹庭,续谱云:念志向上席,父厚产,豪放不羁,素以远大期待后人,始建社学即牧英堂也,后毁于火,至万历丙戌年(1586年)合众重构,肃延师徒,题其梁曰:“建学读书博古通今知义理,隆师教子爱亲敬长识人伦。”公之所重可知矣,迄今文物渐兴,皆其首倡也。配南侯郑氏,宽容静默,有樛(音旧)木螽(音终)之风焉。生男曰:时阳、时雨、时敏、时行、宪宪,女二:长适杨美刘世贤,次适高兴陈王业。庶龙溪郑氏,生男时叙、时雍、时鸣。又庶桂林黄氏生男曰时来,女一,适本县陈有后,官平海教授。公生于正德辛未年正月廿八日辰时;卒于嘉靖丙寅年正月廿四日辰时,寿五十六。郑氏生于正德庚午年十二月十一日辰时;卒于嘉靖壬戌年七月初三未时,寿五十三。 【书香家族】邓竹庭(1511-1566),兴办象湖镇第一所社学。与庶黄氏生一女,嫁本县陈有后,官平海教授;长子邓晋斋(1537-1619,娶平海教授郑慕云之女郑闰姑[1538-1606]为妻)为庠生,邓晋斋次子邓华晋为庠生,补廩(官府发给膳食津贴)参加省乡试,惜31岁英年早逝;邓晋斋之次女嫁崇祯元年进士、后官至天津兵备道陈六韐,为四品夫人。邓竹庭次子邓肖竹生三子均入泮读书,长子邓鼎臣为贡生,官至江西建昌知府;次子邓震臣亦为贡生,官至广东海阳县训导、江西永宁县教谕。邓华晋之子邓景华(1589-1652)为庠生,天启丁卯年省闱副榜,后应己丑(1649)恩贡,乘其志也竟不肯赴京。 【凤凰之家】上德安村五宝林组村民邓良厚夫妇重视子女教育,四个孩子先后考上了大学,其中姐弟同读北大博研,3人考上名牌大学,成了象湖镇教子有方的美谈。 2007年,邓良厚的大女儿邓甜音北京理工大学本科毕业,当年考上了北京大学应用化学五年制硕博连读研究生;老二邓俊静(儿子)南京理工大学本科毕业后,2008又考上了北京大学应用物理五年制硕博连读研究生;他们姐弟俩是象湖镇继下地村深洋组陈合柏、陈合辉兄弟考上北大之后,以高分考上北京大学五年制硕博连读研究生,成了象湖镇在北大研究生院的一对璀璨明星。三女儿邓斌斌2007年考上了福建师范大学,现在福州就读本科;四女儿邓小音2008年以590分高分考上中国政法大学。至此,邓良厚的四个子女都跨入大学校门,为象湖镇教育增添了新的篇章。 邓光舜,男,民间雕刻师,1966年7月出生,漳平市象湖镇下德安村人,漳平二中中学高级教师,原象湖中学校长。福建省雕刻艺术家协会会员、理事。联系电话:13507522822 (邓光舜) 根据德安邓氏族谱记载,清朝乾隆年间,德安的地址为:福建龙岩州漳平县感化里刀口保卓垵乡。按,“刀口保”应为民国时期的建制称谓。 卓垵邓氏第十四世移居台湾人员如下: 邓叔宽,邓仲荷长子;邓叔聪,邓仲荷次子;邓叔程,邓仲荷三子。邓叔植(又名叔茁),邓仲苞次子。他们约在乾隆中叶移居台湾。 邓永昂,字呈会,生于雍正七年(雍正己酉年,即1729年),于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即1773年)前往台湾。 8、和平镇:和平、巷口坪,光布公后裔。 9、拱桥镇:高山、隔顶、下界、罗山、中界五个村,光布公后裔。 10、西园乡:卓宅、上墘、丁坂,光布公后裔。 11、南洋乡:梧溪、茶林盂、梧溪头、党口,光布公后裔。 詹柏山撰初稿于2013年1月13日《史料:明代江西临江府有漳平“邓公祠”、“邓公堤”》: 邓诚,举人,漳州府龙岩县九龙乡(今漳平市)居仁里人,字伯睿,号实轩,永乐丁酉科(1417)中举。起初授官浙江台州通判(分掌粮运、水利、屯田、牧马、江海防务等事)。不久,因母亲去世,他丁忧归梓戴孝。 永定县 1、合溪乡:王社村,旧称上杭黄花菜地。 上杭县 1、古田镇:五龙村、邓家坊、苎园村 2、才溪镇:陈坑村,始祖明代大四郎,千四郎祖贤公玄孙。现已经繁衍到了第27代。此支于清代1864年被太平天国的军队血洗灭族,故失散在外的嗣裔很多都还没有联系。 3、南阳镇:联山村三折水,始祖明代大四郎,千四郎祖贤公玄孙;清代时大四郎公19代孙天松公由才溪陈坑迁居此地。 4、中都镇: 仙村,旧称苏姑坑或是苏姑乡,六十郎公宋代在此开基。 砂睦,据广东邓氏族谱记载,宋代附马简公世居此地。后简公长子俊公迁石壁。 5、下都: 6、白砂镇:岭背、邓屋坑、石罗三个村 7、蛟洋乡:东乾村和杨梅坑,由今连城县庙前镇丰图村迁居于此。东乾村南侧距村部25米处有邓氏宗祠一座 8、湖洋乡:通桥村,千一郎公后裔。 9、旧县乡:新坊村,据悉由中都仙村迁居于此,开基祖千一郎,本支名人有原国家副主席曾庆红的妈妈邓六金。 10、通贤乡:岭头村,由中都仙村迁出,开基祖德勇公。本支名人有建国初期中国红十字会第一任会长邓启修,入选“九军十八师”。 11、太拔乡:大地村。 12、泮境乡:泮境 13、芦丰乡: 14、县城水西渡: 15、官庄乡:树人坑 武平县 1、十方镇:乐畲村 2、岩前镇: 3、大禾乡:邓坑村,志斋公后裔,由广东梅州回迁于此。 4、民主乡:东坑、桃溪、小澜、上湖 连城县 1、莲峰镇:朱坊村 2、姑田镇:下堡邓屋和上堡丰头村坑仔堡,其中下堡邓氏宗祠位于下堡村北距208国道50米处 3、文亨乡:亨明新村 4、曲溪乡:木陂、大水坑、邓屋 5、赖源乡:郭地村秀地组、牛塘组和牛家村界背岭组、郑地组共两个村4个村民小组,共约800多人,由三明迁入,为光布公的后裔,目前繁衍到了第43代。 光布公23世孙子成公搬到姑田丰头;光布公27世孙福全公搬到赖源乡秀地;光布公35世孙上骥公搬到界背岭;光布公39世和40世孙中有一部分人从界背岭搬到郑地。 宗祠座落于秀地。 6、塘前乡:上琴 7、李屋乡:福坑 8、庙前镇:丰图村坎头,祖贤公、祖端公、祖守公等嗣裔由此迁出。 9、朋口乡:有一支邓氏,是元朝时由王氏改姓邓。 长汀县 1、大同镇:李坑 2、濯田镇: 濯田镇上,现人丁不多,只有十来户人。 莲湖村邓氏:现在两百多家,始迁祖什甫公,现繁衍至第35代。 据莲湖村《邓氏族谱》记载,邓梅波系长汀县四都镇羊古岭村邓氏开基始祖邓什甫第八代裔孙。元代至元年间,邓氏一部沿河南下,分迁至濯田连湖定居。 现该村村东存明代所建邓氏宗祠一座,已入选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第三次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至今仍珍藏有一块明代镇江知府邓梅波官匾。该匾长约2.5米,宽约70厘米,底色暗红,条框镶边,悬挂厅梁,上书“庶绩咸熙”四个鎏金大字,左右两边直书有“戊申年江苏省都察院副都御史张敬夫授镇江知府邓梅波为……”等字样。官匾从明初珍藏至今近六百年,保存完好无损,字迹仍清晰可辨。 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邓梅波擢升为江苏镇江知府,在任期间,洞察民情,为官清正,深受上峰赏识,百姓爱戴。明宜德三年戊申年(1428年),江苏省都察院副都御史张敬夫为其特立牌匾一块,文曰:“庶绩咸熙”。 字辈排行:.......剑思生兴盛朝元广发(发字辈为第36代)。 3、四都镇:羊牯岭、圭田、同仁 4、南山镇:邓坊 5、童坊镇:邓屋、朱子坊、来福坪、罗坊、什甫、中都。 6、汀州镇: 三明市 宁化城 1、城郊乡:夏家村 邓文铿 邓文铿字德声,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考取举人;翌年中进士,授予广东茂名知县,继而升任刑部主事、佥都御史。后因弹劾朝中不法权贵,被排挤出京,任武昌知府、德安知府、苑马寺卿。明宣德元年(1426年)告老还乡,隐居眉山(现三元区岩前眉山);翌年病故。 邓文修 邓文修字观城,三元城关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举人;次年中进士。邓文修性情恬淡,不乐仕进;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为沙县延修县志,去取不苟;又同沙县郑之缙等编修《福建通志》。 邓世荣 邓世荣字华卿,三元城关人,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清咸丰四年(1854年),邓世荣才11岁,便考进延平府学第十名,兼取古学第三名。宗师李联秀称赞他为:“白发观场晚着鞭,少年若性一鸣光。龙岩林曼延平邓,分领吾门大小年。”是年,邓世荣又参加岁科连考,得一等十二名,补廪,兼取古学第七名。清咸丰十一年(1860年),邓世荣参加辛酉科会试,得第一名拔贡;同治二年(1863年),邓世荣年20岁,贡举朝考,取一等二名,钦点刑部小京官(因年小不能任知县),不久升主事。清光绪五年(1879年),邓世荣去世,年仅36岁。 宋代,永安贡川邓肃的大部分后裔落籍河南开封。 南剑州延平府沙县牛栏角(今永安贡川) 沙县郑湖主村285户人家主要以胡、吴、邓三大姓为主。胡氏来自河南省固始县,祖堂建于1118年;吴氏来自江西省牛角村,祖堂建于1704年;邓氏来自沙县城关,祖堂建于1644年。古迹有伏虎庙、金和亭庙。 福建省邓姓第三次入迁为福州古侯官县竹屿(今福州市晋安区),其始祖邓兴,“自唐五代(907—960)之间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宦入闽,卜居竹屿瑞胜里,仕宋宣议郎”。其生平事迹以及生卒时间均不详。 福建闽侯邓氏祖先来自于沙县高桥乡涌溪村,属于光布公第八代克谐公的后裔。根据旧谱记载,始祖老太公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为躲避战乱,携妻王益娘,带幼子寿公、福公、禄公从沙县高桥涌溪到今闽侯县竹岐乡罗洋村境内(古称十七都)厚陵坑避难据说,当年贵公携妻儿从沙县一路奔波到厚陵坑,暂停小憩时,看见此处视野壮阔,群山环抱,绵延逶迤,白雾飘渺,瑞气逼人。近观地势卧龙蛰伏,远眺远山龙腾虎跃,觉得此处必为神山福地。老太公正在惊叹之际,突然一道祥光闪过,看见一只母猪带着一群猪崽从对面山上一岩石问跳出,活蹦欢叫,使老太公仿佛间觉得上天有意,便决定在岩石下筑屋定居。从此,闽侯邓氏祖先便在厚陵坑开劈田土,安居乐业。几年后,二子福公又回沙县涌桥继续祖业,生息繁衍。寿公与禄公则在厚陵坑永居。其中,寿公生六子:成明、成养、成德、成富、成祖、成琚,均为和房。禄公生七子:天养(为天房)、文汉(为附属天房)、文凤(为地房)、文龙(为人房)、天起、文鸾、文进。 而今,五百多年了,厚陵坑祖屋尚在。当年老太公发现的岩石依然耸立在祖屋山上。屋前养生池青波涟漪,碧莲飘移。祖屋右边摇弋着数株当年祖先种植的国家一级保护珍稀树种红豆杉和水杉,祖屋左侧养生池边上并排耸立着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天杉,恰似巨龙过山。祖屋对面养生池傍则是一个黄土山包,整个构成一幅青龙吐珠的恢宏画卷,组成了闽侯邓氏祖屋风水宝地的壮观景色。 五百多年来,闽侯邓氏祖先在这块风水宝地上,辛勤耕耘,生生不息。至今,子孙迁播于闽侯各乡镇,以及连江县、福州等地。据说,福鼎、台湾等地也有从厚陵坑迁徙出去的宗亲。
福建邓氏简志编辑说明 各福建及由福建外迁的宗亲: 笔者基于个人爱好,现打算用一两年时间编辑我们福建邓氏简志,在此特向各宗亲请求稿源与资料支持! 一、本次笔者编辑简志,不向大家收取任何费用,希望大家注意! 二、笔者所编辑的福建邓氏简志,主要包括如下要点: 1、以县为单位进行分类编辑,如龙岩市的就按上杭、武平、永定、连城、长汀、新罗、漳平五个县级分类大项编辑。 2、二级分类是以街道或乡镇为分类依据。如上杭邓氏有15个乡镇有邓氏的就分15个二级分类项进行编辑。 3、三级分类是细化到每个街道或乡镇的邓氏聚集居住区的村及村民小组。如上杭中都就细分到上杭中都仙村。 4、每个村及村民小组的邓氏资料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当地邓氏家族所在房支,如上杭中都仙村邓氏是六十五郎公房后裔。 (2)、各地邓氏家族的始祖迁资料,包括始迁祖的名、讳、妻配、儿孙、始迁年份。始迁祖的父系在哪。如中都仙村邓氏六十五郎据悉宋代时由江西迁入(待考)。 (3)、繁衍多少人、多少代。 (4)、采用的什么字辈,包括一修谱字辈、二修谱字辈、总房支字辈、分房以后的字辈,现用字辈。 (5)、宗祠:宗祠创建年份、创建人、如有重修则记重修年份,这些最好细化到具体的年月日、创建人等。宗祠所存文物。 (6)、本支名人。 (7)、本支外迁情况,细分到年代、外迁支祖名讳、外迁何地何处。 笔者所编辑的这份简志,按地市级进行分类分区编辑,等初稿出来以后,将向当地邓氏家族送达审核校验;最后再综合整理发布到各房各支宗亲手上。 特此说明,期待各宗亲大力支持! 编辑人:孤峡山人 2014年4月25日
作者:孤峡山人收集、整理 来源:中华邓氏族谱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