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氏简史系列资料之福建邓氏

 恩泽的书馆 2016-12-19
泰宁邓氏
泰宁邓氏
最早定居泰宁的邓氏后裔为邓植,其生于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祖籍河南新野,南阳邓氏第47世祖邓禹之后裔。父祖辈曾徙居建康(今南京),邓植幼时因避藩北之乱,随父祖移居闽地建州(今福建建瓯)。后唐庄宗同光二年(公元924年),邓植仕闽任节度副使,承命镇守杉关(现福建省光泽县与江西省黎川县交界处)。后因怠慢军令下狱,被当时为左丞的严续密释。后严续被株连入狱,得一姓赵狱卒相救,只身逃至邵武飞猿岭下削发为僧,后邓植劝其还俗并将其女许配给他,以续后嗣,以一片土地(即今新桥乡大源村上大源地界)作为女儿嫁妆,严续由是定居上大源村是为泰宁严氏一脉。邓植密释后,则潜逃隐居至归化际口(今泰宁新桥乡)张罗坑水竹坪,旋卜居于西源优游林下(今新桥乡新桥村),创立根基。迄今已有1000余年,是为泰宁邓氏一脉。
邓植生子三,邓式金、邓式玉、邓式谷。后宋朝熙宁至绍兴年间(公元1068—1162年),子孙繁盛,基地窄狹,其后裔各思择地以迁。
邓式金派下第十五世孙邓九郎,字雲,于元朝元贞年间(大约公元1295—1296年)迁谷口邓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新桥乡水埠水库建成,将原村址淹没,其裔孙搬迁至新桥乡大兴村建新村,取名为中村。第十九世孙邓景和迁新桥乡大兴村长岭。宋朝(具体时间不详)第十五世孙邓白云迁上青乡三南村南山;十四世孙邓为栋、邓为桢二人分别迁往上、下水埠(今新桥乡水埠水库淹没区),后邓为栋之孙邓缘迁新桥乡王明村王明坑。第二十七世孙邓梓庆迁新桥乡岭下村,因隔新桥村西源较近,且分族未远,则与西源邓姓同修宗谱。
邓式玉派下第七世孙邓灿于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1007年)自新桥迁往杉城镇南会村一个叫邓家坊的地方。其第十二世孙邓万滨、邓万洵、邓万海三人又于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1048年)由邓家坊分别迁梅口(今梅口乡,原址被金湖淹没)、弋口(原弋口乡,后被金湖淹没)和仁寿保(今下渠乡大坑村一带)。第十三世孙邓德乙、邓仁乙二人于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年—1162年)又从梅口分别迁往主塚(今梅口乡梅口村组中)和楚口(原梅口乡茅店村)。第十四世孙邓二郎又于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自楚口迁居大田乡谙下村言坑;第十五世邓孙义,于宋时由主塚迁居上青乡三南村;第二十三世孙邓永安于明朝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由梅口乡茅店村冯家际迁居新桥乡水源村凉伞栋,其曾孙邓长瑞又迁居于水源村塘背;第十六代孙邓佛由兴桥乡新桥村迁居新桥乡枫源村,其后裔邓琮源、邓万嵩分别迁居于新桥乡新桥村西坊和桥下。
邓式谷于宋乾德年间(公元963—968年)迁往福建邵武市拿口镇。

1、新桥乡新桥村西源与新桥乡岭下村同修《邓氏族谱》。族谱初修于清朝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由邓氏裔孙邓福绥作序;二修资料缺失;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三修,分别由裔孙邓定金、邓鸿、邓鹏作序;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四修,分别由裔孙邓熊、邓盛纪作序;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五修,由裔孙邓学韶作序;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六修,由裔孙邓浩然、邓树屏合作序;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七修,由裔孙邓国光作序;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八修,由修谱理事会裔孙合序;公元1996年4月九修,由裔孙邓家丰作序。
族谱内容包括:序言、族规、传赞、命名字派、醮田、大事记、宗祠记、坟图、世系吊图、世录、补遗等。
2、新桥乡枫源村与新桥村西坊、桥下同修《邓氏族谱》。族谱初修与再修资料遗失,无从考据。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三修,由裔孙邓林熙作序;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四修,由裔孙邓学根作序;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五修,由裔孙邓尚庆作序;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六修,由邑人戴重晖作序;公元1996年七修,由裔孙邓家荫作序。
族谱内容包括:序言、凡例、家训、禁约、命名字派、醮业、坟山、里居图、世系吊图、世录、跋等。

邓植将军故地新桥村西源宗祠联:
太傅风高源流远;关西望重世泽长。
云台首选无双士;汉室中兴第一功。
思木本一祖发万时;溯水源三公兴九洲。
三登世第丹光代;两秀名儒启后人。
膺侯爵立朝廷复国安民享誉云台万代;萃子姓于宗室尊祖睦族永念杉岭千秋。
人物
邓  植:字元功,生于唐朝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卒于宋朝雍熙元年(公元984年),祖籍河南新野,父祖辈曾徙居建康(今南京)。幼时,因避江北藩镇之乱,随父祖移居闽地建州(今建瓯下同)。
后唐庄宗同光二年(公元924年)邓植仕闽任节度副使。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吴国(今江西)主杨溥累扰闽边,意欲吞闽,闽主王延钧命梁正朔保护疆界,邓植亦承命领兵镇守闽赣边界杉关,并巡防闽赣边界,骁勇善战,防御有功,致吴国杨溥未敢侵闽,闽主封邓植为大将军。尔后,闽王氏内讧,南唐乘机侵闽攻陷建州(今建瓯),闽北归属南唐。南唐主李璟仍委邓植为杉关疆界使之职,屯兵杉关(今江西黎川县与福建光泽县闽赣交界地)。此时,后周举兵侵犯南唐地域,唐主命邓植出兵江西。因连日暴雨,领兵迟至,被以怠慢军令下狱。当时炎夏酷署,邓植染疾,遂奏请狱外就医,得宰相严续默许并暗示脱狱,致使乘机携家眷潜至归化际口(今泰宁新桥)张罗坑水竹坪隐居。案发后,严续遭株连被抄家入狱,幸得禁官赵元德将其密释,只身逃至邵武归化(泰宁)交界的飞猿岭下隐居,削发为僧。至南唐灭亡,宋朝建立,邓植为报严续救命之恩,将年仅十八岁之女,配给当年五十八岁的严续为妻,以续后嗣。至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太祖赵匡胤对五代十国文武旧臣,皆按功封官受禄,邓植、严续二人均得妥善安置。
注:有些书述“邓植镇守泰宁的大杉岭”是以讹传讹。根据新桥村西源于清朝同治十年修的《邓氏族谱》里针对邓植的记述,说:“公原所镇守之杉关,附会所隐处之杉岭,以彼易此……”由此可认定是后世人误传杉关为杉岭。
邓  荣:杉城镇南会村人,生卒不详。元朝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举人,曾任汀州路(今福建长汀一带)教授。泰宁首部县志《杉阳志》作者(《杉阳志》已散佚无传)。
邓瑞荣:祖籍江西,定居泰宁县杉城镇,生于清朝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卒年不详,曾任国民党泰宁县参议员,县参议会副会长,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代理泰宁县县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