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近治病记录(续)

 johnney908 2014-06-17

上篇治病记录写完后,又想起了几个治病的经历,一并整理了出来。

十三、发烧

这是一个失败的治病经历。

有一同事小孩感冒发烧好几天,被折腾的不轻。一天同事给我打电话,说又烧起来了。我说你别着急,我过去看看。

同事的小孩三四岁,就是刚上幼儿园的年龄,偏瘦,文静。同事说昨晚上刚刚打完吊针,出过一身大汗,已经退烧了,不知怎么回事又烧起来了。

我看这个孩子第一眼就发现他的嘴唇很干,这提示有伤阴的情况,可能与发汗过多有关。把了把脉,没有浮脉,说明外感已经没有了。那么这个发烧应该是阴虚发热。我告诉同事不要紧张,孩子是因为发汗过多津液不足造成的阴虚发热,补一下阴就可以了。我给同事开了一个方子,就是桂枝汤加上点麦冬、沙参、玉竹。

没想到,孩子喝了药之后仍然发烧。我同事不敢耽搁,还是带孩子去医院打吊针了。

现在检讨,我当时对伤阴发烧经历少,开方遣药功力不够。如果可以重新开方的话,应该用上竹叶,再加点石膏,再把补阴的药量加大一点,应该会达到一剂退烧的效果。

十四、发烧

这也是一个小孩发烧的病例。

有一次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她小孩发烧两天了,咳嗽也挺厉害,问我有没有什么办法。

这个孩子是个小男孩,是周五在幼儿园开始发烧的。我看了看,脉有点浮,睡觉的时候有点怕冷,没有汗,咳嗽。这应是太阳伤寒的症状,我给开了麻黄汤,并给他推拿。

过了几天,发烧和咳嗽都好了。但是朋友反馈,小孩退烧后口上起了一个大泡。

这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我觉得这个情况说明孩子当时不仅有表寒,还有里热。我想到当时看小孩的时候,他并没有表现出怕冷,我是根据他妈妈的叙述认为他是麻黄汤证的。如果再认真观察考虑的话,应该能发现还有里热的情况,用药的时候加上一味石膏清一下里面的热,就可以避免退烧后口上起泡的情况了。当然这只是我的臆测,是否准确已无法检验了。

十五、口渴

我表哥在外地工作,因为工作忙,平时很少回来,我跟他见面的机会就更少了。

去年春节前表哥放假回来,我们终于有机会见了一次面。见面的时候发现他很能喝水,一杯连一杯的喝。他说他有糖尿病,特别能喝水。

这个特别能喝水的症状中医叫做消渴。我见过中医介绍白虎汤治疗消渴的经验,知道这个可以治,我就很想在表哥身上验证一下。抱歉,把表哥当成了我的小白鼠。征得表哥同意后,我给他开了一个方子。

方子就是白虎汤加上牡蛎和天花粉。这两味加味是学习的胡希恕老先生的经验。

结果到了六月份才等到表哥的反馈,说是因为出差多,一直没有吃药,最近刚刚吃了7付药。表哥说:服药后,口干渴的症状确实相当改观,感觉挺好,不过约在十天左右之后又开始出现以前的症感,但并不重。我建议表哥继续坚持吃药,药量可以根据症状的轻重相应调整,并注意测血糖,看症状减轻后血糖是否也同步下降。

目前这个治疗还没结束,我还在等待着表哥的进一步反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