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北行纪

 凡是的港湾 2014-06-18
 

河北行纪——历史的见证“秦皇古道”(之二)

   我们在“秦始皇歇灵台”停留了好一会儿,回忆完“沙丘政变”这段故事后,又开始了向山上的攀登。


   山路随说是石头铺成的,但能看出来是新铺的路,两边山高林密,又前行了大约一里多地,顺着山路一拐,一座关城出现在眼前,这就是著名的井陉口东天门关城。东天门:古称“白皮关”,史称 “白石岭”,这条路在古代被称为六省通衢,是山西、陕西、四川、甘肃、宁夏入北京的唯一通道。都城在西安、咸阳的时候是东部进京的通道,有故而称作东天门。


    这座关城也称天门雄关,为天下四大天门之一。它是一座双关城,分东、西阁,两阁相距不足50米,南北两峰紧夹着关城,关城分扼两峰,屯兵把守,互为依托,浑然一体。有人形容两阁在中,如同两把铁锁牢牢锁着关隘。东阁是主建筑分基、洞、阁三部分,凿岭石为基,形成中间凹两侧高的通道,然后在岭石上劵洞,洞顶建阁。雄关建于何年现已无从考证,我们看到的是经过了历代多次重修的,尤其是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点之后修缮的。


    这道雄关坐落在连接秦晋、燕赵的要冲,地势极为险要,控制冀晋两省的咽喉所在。从关城向两边的山上建有清朝庚子年间的长城。


             东门雄关


    井陉素有“太行八陉第五陉,天下九塞第六塞”之称。井陉关,是著名的“太行八陉”之第五陉。陉,即山脉中断的地方。太行八陉,唯有第五陉——井陉,至今一直作为县域的命名。 


   “太行八陉”就是横断太行山、可穿越太行山脊的8条天然通道。陉口一般设有关隘,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网上查资料得知,《吕氏春秋·有始》有“何谓九塞?”的描述,井陉为第六塞。《太平寰宇记》云:“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燕赵谓山脊曰陉,下视如井,故为井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伐赵之战;公元前204年汉将韩信以少胜多的背水之战;公元756年唐将郭子仪、李光弼歼灭叛将史思明平定安史之乱;公元1900年清将刘光才抵抗八国联军的庚子大战等等战例都发生在这里。


    当我们面对“东门雄关”用现在的眼光看,远没有那么高大和雄伟,可在古代这已是很了不起的关城了。真没想到眼前这座雄关竟是古战场之地,尤其是著名的“背水之战”发生在眼前的雄关,让我们心潮澎拜,激动不已。从西面看东天门,门洞边立有书法大师范曾题写的“秦皇古驿道”的大石,笔力苍劲,让人肃然。


    它唤醒了尘封的记忆,唤响了耳边的金戈铁马。我们慢慢的走,细细的看,静静的浏览,生怕打扰了这段历史的沉寂。


             关城门洞


    门洞这里的秦皇古道算是保存最完整的路段。东天门城门不宽,让人震惊的是两行又长又深的车辙痕穿东关城门而过,长有二十多米,深达三、四十厘米,车辙痕也是在整块整块的青石上面。东城门地基是建在山体的岩石上面的,城门洞的岩路石面要低于周边的地方。这城洞便是大名鼎鼎的“燕晋通衢”的孔道。这城洞历经了千载车轮碾轧,千万马蹄踩踏,千年风雨侵蚀,石块被岁月打磨的非常光滑,这是岁月的痕迹,历史的凸显。


    据介绍,古时建驰道时,路面较高,依托路面加盖关城,长时间车轮轧压同一地方,车辙深到一定尺寸,路基凹凸不平,凸石阻碍了车子行进,便凿平高于车辙的路面,再凸再凿,据说东天门城下通道已向下凿了近2米的石基。


   有人算过,到1907年正太铁路开通,大约500年路基就要凿平一次,于是形成了今天这个见证沧桑岁月的关城门洞。


            追忆背水之战


   当站在关城之上,真不敢相信这就是曾经的古战场,这就是“背水之战”经典战役的厮杀地。我们走进了关城上的“背水之战陈列室”。由于没有讲解员,只能自己看展览。这时耳边仿佛马嘶人喊、金戈铁马、金鸣鼓噪,杀声震响。虽然“背水之战”的故事早已熟记心中,但此时此刻设身处地重温这一典故,更加感到韩信以少胜多,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决心、智慧。这是战争经典中的经典。


         “背水之战”的典故


   公元前204年,汉将韩信东下井陉攻打赵国,赵王歇命大将陈余统帅二十万雄兵,聚兵井陉口。这里是攻赵的必经之地,易守难攻。韩信所帅军队只有数万,其中骁勇能战者不过数千,兵力绝对劣势。陈余不用谋臣李左的计策,即正面坚壁不战,分兵绕到敌后切断汉军粮道,使韩信 “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前后夹击。 韩信闻之则大喜,选轻骑二千,令军卒“人持一旗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萆山,现今的抱犊寨,下文介绍),伺机拔掉赵国的旗子换上汉军的旗子,惑乱赵国军心。并在河畔背水列阵,把“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演绎的淋漓尽致。经过血战,韩信斩陈余,擒赵王歇,大获全胜。


              陈余祠


   在关城上离“韩信背水之战陈列室”不远就是陈余祠。陈余,赵国将军,誓死抵抗汉军韩信,不退半步,为赵国捐躯。当地人们建了陈余祠,以示纪念。现今的陈余祠挪建在了关城之上,紧挨着“背水之战陈列室”。陈馀可谓井陉之战中最大的悲剧人物。陈馀虽是败将却有祠有墓,可见当地百姓对他的怀念,他们认为,韩信是入侵者,陈馀则是为赵而战死,不以胜败论英雄,对他的以身殉赵颇有敬意,不仅埋葬了他的衣冠,还修建了一座将军祠予以祭祀。人们在介绍并颂扬韩信功绩的同时,也在纪念为国家抵御入侵英勇牺牲的赵国大将军陈余。真是有意思。历史长河已经融合了人们的认知,残存的秦皇古道见证了这一历史的必然。说明只要是为国家为人民而捐躯都会得到认可和纪念。


            东关门道士  


    整个关城没有一个游客,也不见管理人员,看来到这里的游客不是太多,在关城内只看见一个道士,喊住我们验收了我们的门票。想跟他聊几句,他没有聊的意思,只好做罢。


         向西延伸的秦皇古道


    我们从白皮关一路上来,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没遇见一个人,整个古道和关城显得是那样的寂静,两旁的山林中蝉鸣鸟叫,山风阵阵,这要是在傍晚或夜间,还真有点胆寒。当站在关城西阁上遥望向西延伸的秦皇古道,两旁山势平缓,呈现东高西低的走势,古道也渐宽,蜿蜒通向山西方向。遮天蔽日的林木也逐渐稀少,全然没有了东关门的险峻。


              庚子长城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京城,慈禧太后跑到西安,联军继续西进,想占领山西。东天门作为进入山西的要道,大同镇刘光才率忠毅军并统领武功、晋威各营,驻扎于东天门一带,予以防御。清军居高临下,打死打伤联军1800多人,这是清军抗击八国联军的唯一一次胜仗的所在地。


   庚子长城是1900年清政府为抵御西进的八国联军而修筑的防御工事,总长约百华里,是中国军民共同抗击入侵者的见证。一看这段长城就是新修整的,已经找不到原始的面貌了。爬这段长城到两边的山顶还是很费力气的,爬了一半,看看天空不透亮有雾霾,灰雾蒙蒙,况且到了下午5点多钟,周围没有一个人,山风吹来林木作响,决定放弃再爬的打算。


        城关中的关羽庙


    这一刻,我们在快门和镜头中放飞着思绪,穿越了时空。快门的记录不能深刻彰显古道险关的历史沧桑;镜头的定格也不会完全释放永远典故的文化内涵。


   秦皇古道绝对值得再去,亲临其境,去追思历史,追寻遗迹,追求真相,追踪辙痕,追古忆今。真想知道秦皇古道上还藏有多少故事在寂静、沉默的山野荒林中等待人们的挖掘和开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