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爱育黎首, 臣伏戎羌。遐迩一体, 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诗书之华 2014-06-18

一、颂词讲解

上节课,我们讲到了中国上古时代的夏商周三个朝代,认识了安抚百姓,讨伐君的商汤和周武王姬发。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商汤和周武王盛世的表现。

首先,我们来朗读本课的颂词:

坐朝问道 (zuò cháo wèn dào), 垂拱平章 (chuí gǒng píng zhāng)

爱育黎首 (ài      shǒu),臣伏戎羌 (chén fú  róng  qiāng)

遐迩一体 (xiá  ěr     tǐ),率宾归王 (shuài bīn  guī  wáng)

鸣凤在竹 (míng fèng zài zhú),白驹食场 (bái    shí   chǎng)

化被草木 (huà  bèi cǎo  mù), 赖及万方 (lài     wàn   fāng)

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这两句是对历史上贤德君主以王道治国莅民的描述和写照。
  颂词的意思就是说:周武王建立周朝后,身坐朝廷,虚心地向大臣讨教治国安民之道,和大臣们共商国事。垂衣拱手,无为而治,毫不费力就能使天下太平、功绩彰著。

坐朝问道

“坐”,是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这种方式似乎和今天的跪有些相似。但“跪”虽是双膝着地,但臀部与脚跟还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只有当臀部离开脚跟,挺身直腰,才被称为“长跪”。

“朝”,在这里作名词,指朝廷或朝堂。
    
“问”,最初是周代诸侯国间的一种礼节。这里是询问、商讨。
    
“道”,这里指治理国家的方略、政策。
    
这句话合起来就是说:君臣在朝堂上一起坐着商谈治国方略。

坐朝,也就是君臣在朝堂上一起坐着开会。同学们不禁会问:嗯?大臣能在朝堂上和皇帝一起坐着说话吗?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可不是这样的呀!是的,君臣在朝堂上一起坐着商谈治国方略,这个规矩是从秦始皇开始的,流传下来后一直为历代帝王所遵循。一直到北宋建立,宋太祖赵匡胤对开会方式进行了改革,在中国历史上率先发明了“站朝”这种议事方式。

据说赵匡胤正式登基的第二天,在朝堂上与宰相这一级别的大臣们坐在一起开会。宰相范质、王溥等人奏事,赵匡胤说:先不用说了,把你们的奏折拿给我看看吧。范质、王溥等人遂起身把奏折拿给他看,然后想回到位子上坐下,却发现椅子已经被撤走了。从此以后,宰相上殿就再也没有座位了,大臣们在朝堂上只有站着的份儿了。

我们从这一句“坐朝问道”中,可以看出当时君臣之间的关系平等,君主只不过是会议的召集人而已。而赵匡胤在发明了“站朝”的方式后,朝堂上只有赵匡胤一个人坐着,突显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垂拱平章

垂,就是下垂、垂挂。人站在那里衣服会自然下垂,手也要自然下垂,但手的下垂是有讲究的,就是要着。“拱”在《说文》中的解释是“拱,敛手也”,也就是说:拱手就是左手掌心盖在右手手背而轻握,自然下垂于身前。

上古时期的帝王都是站着听政的,所以才有“垂拱”之说。垂拱就是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这个词主要是用来称颂帝王无为而治的。

    平章,是一个古代的官名,原意为商量处理。章通“彰”,有彰明、显著、鲜明的意思。

“垂拱平章”的意思就是垂依拱手, 天下太平。表示不用花什么气力就天下太平,政绩彰明! 

  对这句颂词的意思,我们用两句话来概括:端坐朝廷理朝政,治国之道用心听;垂衣拱手君贤臣,共商国事大业兴。

 

上面讲的是朝堂上的君臣之事。接下来讲到的是君主爱护百姓、百姓顺从君主的事。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指爱护、珍惜;“育”则是养育、抚育。

 “黎”是形声字,有众多、数目很多的意思。“黎首”则代表黎民百姓。

“臣”是臣服、接受的意思。“伏”是低头、顺从。

“戎羌”代表了四方的少数民族,是“南蛮北狄,西戎东夷”的简称。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周朝君臣爱抚、体恤国内百姓,广树威德,至使周边的戎、羌等四方各族人都归附向往、纳贡称臣。

周武王曾向姜太公请教治理国家的方法。姜太公说:“治理国家的方法,就是怎么去爱护百姓罢了。”周武王问:“怎么样才能做到爱护百姓?”姜太公说:“给予子民利益不加害他们,让他们成功而非失败,让他们活下去而不要杀害他们,给予他们而不是抢夺他们,给予他们快乐而不是痛苦,对他们和颜悦色而不要怒目相向,这就是治理国家的方法,让百姓有合宜的道德、行为,怜爱他们罢了。”

从上面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武王的治国之道充满仁爱,时时处处都是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前面,爱抚、体恤他们。这样的“以德治国、以礼治国”的方式,自然感召四方人民满怀向往、心悦诚服地归顺君主。

 

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遐迩”:“遐”表示远,“迩”表示近。两个字合起来就是指远近。天下一统、万民同心就是“遐迩一体”的意思。

“率宾”等同于“率滨”,它出自于《诗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四海之内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普天之下,远近统一,所有人都心甘情愿地仰服、归顺贤君周王,拥护、归附于王道的统治。

这里的“王”字,从单一的角度可以指代贤君周武王;但从全面、广大的角度来说,“王”并不是指哪一个具体的帝王,而是特指“王道”,指先王之道,即夏商周三王的统治方法。三王的统治用的是仁义道德,其结果就是无为而治、天下太平。“王道”一词,最早出自于春秋战国时期孟子的学说。“王”,顾名思义,就是高高在上的意思。“王道”是说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儒家认为人人都有“恻隐之心”,作为统治者,只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是件轻松易举的事。

    从这里,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以周武王为代表的夏商周的君主,能垂衣拱手就使天下人归服,就是因为这个时期的统治者有一颗仁义之心,时时处处为百姓着想。


  接下来四句话所描绘的,是对当时太平盛世和王道政治的赞美。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驹:小马。

被:覆盖、恩泽。

天下至治,国泰民安,处处吉祥,甚至可以看到凤凰在竹林中欢乐鸣唱、 小白马在草场上悠然吃草的祥和景象。圣君贤王的仁德之治使草本都沾受了恩惠,恩泽遍及天下所有的地方。

凤凰、麒麟和龙是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珍禽善兽,只有在仁义道德的太平盛世才会出现。历史上的太平盛世时期,不少朝代都出现过,但从没有见过这些善兽。后人说它们只是传说中的动物,自然界根本就没有。实际上不是没有,而是我们福薄,见不到而已。史书上记载,孔子诞生的时候出现了麒麟,孔子69岁做《春秋》的时候,有人在打猎时捕获了一只怪兽,因为不认识是何物,便送来给孔子看。孔子看了,流泪叹气说:“这是麒麟啊!麟啊,你生不逢时啊”!所以五经里面称《春秋》为《麟经》。 

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中,凤凰的地位仅次于龙,常用来作为吉祥符号。《格物总论》中说:“凤,神鸟也,五色备举。出东方君子之国,见则天下安宁,飞则禽鸟随之。”凤凰这种鸟只在梧桐树歇脚,只吃竹子的果实,只喝甘甜的泉水。凤凰为什么非要落在梧桐树上、吃竹子的果实呢?这其实是对中国古代文人名士高尚品格的赞美。我们知道,梧桐树高大挺拔、与心境澄澈、心高气傲的名士的人格精神存在相似之处。而竹子具有修长、挺直、空心、有节等这些与人们向往的人格精神和道德操守相吻合的自然品性,因而有了内容丰富的象征意义。凤落梧桐和凤凰食竹所表达的,是人们所追求的崇高境界的一种象征。
  这里的鸣凤与白驹,代表了那个以道德仁义为教化的太平盛世,它具体表现在有德君主的教化覆盖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化”是一个会意字,本义是变化、改变的意思。《说文》中说:“化,教行也。”这里就是教化之意。也就是说:明君的教化就像阳光雨露,覆盖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赖及万方”的赖字,是幸蒙、依赖的意思。“万方”不仅仅指人,而是泛指一切众生。这是说:王道的恩泽啊,它遍及万方的众生百姓。

历史上有商汤“解网更祝”的故事。

有一天,成汤出游,看见郊外的猎人四面布网,还向天祈祷说:“天上地下、四面八方来的禽兽,都投入我的网中”。
   成汤见此,感叹人心贪婪、手段残酷。于是,下令解除三面猎网,只留一面,并更改祝祷词说:“愿向左的往左逃,愿向右的往右逃,愿向上的往上飞,不愿逃的向下跳。只有命该绝的,才入我的网”。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真正能感受到连禽兽也享受到王道统治的恩泽。

 

同学们,到这里,《千字文》的第一部分的学习就全部结束了。我们从宇宙的诞生、开天辟地讲起,一直讲到了上古、太古和远古的历史,相信同学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下节课开始,我们将要学习人的修养标准和原则。

 

二、思考与练习

1、请准确地朗读颂词: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爱育黎首, 臣伏戎羌。遐迩一体, 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2、请结合颂词,用你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下商周时期太平盛世和王道政治的美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