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颂词讲解 上节课,我们围绕“仁义礼智信”五常,学习了不论人是非,不骄傲自大,诚信要讲求道义,器量要大如虚空,要保持正直廉洁的品格。今天,我们继续向下学习。 首先,我们一起来朗读颂词: 景行维贤 (jǐng xíng wéi xián), 克念作圣 (kè niàn zuò shèng)。 德建名立 (dé jiàn míng lì), 形端表正 (xíng duān biǎo zhèng)。 空谷传声 (kōng gǔ chuán shēng),虚堂习听 (xū táng xí tīng)。 景行维贤,克念作圣。 这两句话分别出自《诗经》与《尚书》。意思是:高尚的德行只能在贤人那里看到,所以要仰慕圣贤的德行;要克制妄念(私欲),努力仿效圣人。 《诗经》中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句诗。说的是贤德之人,德如高山人人敬仰,行如大道人人向往。 “景行”是指崇高光明的德行。景字的本义是日照高山,有高大、光明的意思。德行正大光明才能成为贤人。 战胜自己为贤,再能成就他人方为圣。 《尚书》里面有“惟狂克念作圣,惟圣罔念作狂”一句话。这里的“狂”字就代表了我们凡夫俗子。我们的念头和思想每时每刻都如疯马般狂奔不已,身虽在坐,其心如驰。人如果能够克制住自己狂乱的思想和私心杂念,凡夫就能变成圣人。同样的道理,放纵自己的心念,圣人也会退化为凡夫。 我们怎样才能走上去凡成圣的道路呢?就像镜子,蒙上灰尘,每天要去擦拭。我们要时刻谨慎,时刻“慎独”,时刻要克制自己心中的私欲。 有一次,哀公问孔子说:“寡人听闻,有很健忘的人,在搬迁的时候,竟连自己的妻子也忘了,真有这样的事吗?” 孔子回答道:“这还不算是很健忘的,还有更健忘的人,连他自身也忘了。”哀公听了很奇怪,会健忘到忘了自身?于是好奇地向夫子请问:“先生您能说给寡人听听么?” 孔子回答道:“从前,夏朝的桀王,他享有天子的尊贵,拥有四海的财富,却丢弃了他的圣祖夏禹的道德,破坏了禹的典章制度,废弃其世代的祭祀,过度地荒淫享乐,沉迷于酒色之中。阿谀的奸臣,逢迎他的嗜好,使他更为堕落。忠直的臣子,为逃避无端的刑戮迫害,封口不敢劝谏,以至于民不聊生。于是天下的人起而杀之,夏朝也因此灭亡,这不是连他本身都忘失了吗?” 在这个故事中,孔子借哀公的发问,引出了夏桀因无视祖先道德制度,耽染于淫欲,败国丧身之事,借此来告诉哀公的治国之道,修身之道。桀王的祖先夏禹抛却私心、三过家门而不入尽心为百姓治水;关心人民疾苦;划定九洲,让百姓安居乐业,成为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而夏桀却放纵自己的心念,居功自傲、刚愎自用、暴虐无道,荒淫无耻,最终葬送了祖先创下的大好河山,也葬送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贼”,这个贼就是欲望,就是“贪嗔痴”三毒。欲望就像深渊一样,永远无法填满。当一个人不知满足,过于沉迷于贪嗔烦恼、私欲享乐,眼里只看到这些欲望时,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便会不顾一切,这难道不是连自己都忘记了吗?在欲望面前,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做了欲望的奴隶,也会让自己坠入欲望的深渊,从而毁灭自己,真可谓忘之甚矣。 孔子又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当我们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遵守仁义道德,不仅不再被欲望所牵,内心也将更加清澈豁达,仁爱一切。所以我们做人,应如莲花般出污泥而不染,不被贪著烦恼所毒害,做一个清白、高洁的人。这样的人将获得世人的崇敬与赞叹!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养成了好的道德情操,美好的名声也自然随之而来;就如同形体端庄了,仪表也随之正直庄严一样。 这两句话着重讨论了德与名、形与表的两种关系。 德建名立 “德”与“名”是一对,名是名利的简称。这里告诉我们:“德”是因、“名”是果,德建才能名立,好因必结好果。凡夫人都向往得到名利,那就应该从因上下手,建立良好的德行,好的名声利益也自然就能聚集。相反,如果我们只求名利不管德行,也许能够暂时得到自己所希求的名利,但最终不会长久,“缺德”哪里能求到“善果”呢? 秦朝末年,人民不能忍受沉重的捐税、繁重的徭役和严酷的刑罚,纷纷揭竿而起。秦王朝的统治,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中摇摇欲坠。刘邦带领的一支农民起义军第一个攻破了秦朝的都城咸阳。刘邦兵入咸阳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与父老乡亲们约法三章:杀人的判处死刑,伤人和抢劫的依法治罪,其余的秦朝法律全部废除。接着,刘邦又派人到各县各乡,将约法三章通告于百姓。百姓得知大喜,纷纷带着牛、羊、酒、食前来犒劳刘邦的军队。刘邦一再谦让不肯接受,说:“我们的军队并不缺乏,不想再麻烦百姓了。”百姓们更加高兴,唯恐刘邦不做王。刘邦这样用仁德惠恩百姓,声名也自然树立起来,最终赢得了民心。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形端表正 “形”与“表”又是一对,这里的“形”包括人的身心两部分。心正才能身正,身正了仪表容貌自然端正。为什么“形端”就能“表正”呢?这个道理用佛教的理念来解释就叫“相由心生”。“心”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思维活动,内心里想的什么,在面相上就表现出什么。人的喜、怒、哀、乐无不表现在五官相上。所以,形体端正了,内心的德建立起来了,仪容仪表自然而然就端正了。 林肯说:“一个过了四十岁的人,应该对自己的长相负责”。我们用“相由心生”来理解林肯的这句话:人之所以要为自己的长相负责,就是因为,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形象好,但要有好形象,就必须要有好心肠。一切事物的外在因素都与它的内在因素紧密联系着。如果你是一个有慈悲之心的人,你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安祥仁爱的神情;如果你是一个忠谦正直的人,你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威严清肃的形态;如果你是一个奸贪险恶的人,你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阴霾暗晦的脸色。人的形体健美、容貌姣好的根本在于心地,整容化妆是没有用的,起码不能长久。所以善良之心能将人变丑为美,歹毒之心会使人面目狰狞。这就是对“形端表正”的理解。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我们把这两句颂词连在一起进行学习理解。首先来看第一句: 空谷传声 虚堂习听 “虚堂”表示空屋子。 “习”是长期反复地做,接二连三的重复。 这是说:空旷的山谷里,声音会持续不断并传播得很远;空荡的厅堂里,说话声非常清晰。 祸因恶积 福缘善庆: 灾祸不断是累劫作恶多端的结果,幸福吉祥是常年乐善好施的回报。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这句话出自《易经》。《易经》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庆”是吉祥、喜庆。“有余庆”是福泽绵长,这是积善的回报;“有余秧”是灾祸不断,这是积恶的果报。这两句话重点讨论了善与恶、福与祸的因果关系。人为什么会有祸?因为恶积,是小恶的不断积累。为什么会有福?因为积善,是小善的不断积累。《中庸》中说:“福将至,观其善必先知之;祸将至,观其恶必先知之”。善恶是因,福祸是果,我们一定要深信这样的因果关系。 前面讲“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现在又讲“祸因恶积,福缘善庆”,表面看起来,好象两句颂词之间没有联系,其实前后四句在语义上是紧密相连的。 我们可以思考:“空谷传声”传出的是谁的声音?“虚堂习听”听到的又是谁的声音?其实都是说话者自己的声音。如果不出声,哪里会有“传声”和“习听”呢?人的祸福也是如此,都是自己招感来的,就像自己在山谷中呼喊,听到的是自己的回音一样。一切因果都是自作自受,无须怨天尤人,所以《太上感应篇》的第一句话就是“祸福无门,惟人自招”。 在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到了业因果的四大原则:1、业决定之理,2、未造不遇,3、已造业不失,4、业增长广大。“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正是说明了“业决定之理”,就好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我们听到的是自己发出的声音,承受的也是自己种下的因果,“从善因唯生乐果,从不善因生苦果,不生乐果”。所以,我们要从心上来认识因果不虚的道理,并从因上注意防范,勤行善法,少做恶业。而“空谷传声,虚堂习听”一句还说明了“业增长广大”之理,在山谷中发出的声音和听到的声音不一样,被放大了很多倍,这就是一种增长、广大的变化。《集法句经》中说:“虽作微小恶,后世招大怖,能有大损失,如毒入腹中。虽作小福业,后世感大乐,能成大义利,如谷实成熟”。这说明:一个人造的恶虽然很小,但在没有诚心忏悔变成果报的时候就会放大不知多少倍;而一个人作的善虽然也很小,但他能以一颗利益众生的菩提心回向,这个善的果报将在成就菩提果之间永不失坏并不断增长广大。明白了这个宇宙的基本定律,我们就要谨慎恶念的生起和坏事的所为。相反,举手之劳的小善要多做,因为将来的福报会成倍数地扩大,好像高利率的储蓄存款一样,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对这两句颂词,我们用一句话做一个归纳: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当持善法修积善缘。 二、思考与练习 1、请准确朗读颂词: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2、请结合颂词“景行维贤,克念作圣”说一说如何才能从凡夫转成贤圣。 3、解释颂词“德建名立,形端表正”,并说一说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美更长久? 4、结合颂词“祸因恶积,福缘善庆”说一说我们的苦乐是由谁造成的?了知这个道理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