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颂词讲解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要仰慕圣贤的德行,克制妄念,努力仿效圣人;有了好的德行,自然就有好的名声,就如同内心端庄,仪表也随之庄严一样;祸福唯是自己善恶业的果报,如同在山谷中听到的是自己的回声一样,所以当去恶行善。今天,我们继续向下学习。 首先,请大家一起朗读颂词: 尺璧非宝 (chǐ bì fēi bǎo),寸阴是竞 (cùn yīn shì jìng)。 资父事君 (zī fù shì jūn), 曰严与敬 (yuē yán yǔ jìng)。 孝当竭力 (xiào dāng jié lì), 忠则尽命 (zhōng zé jìn mìng)。 临深履薄 (lín shēn lǚ báo), 夙兴温凊 (sù xīng wēn qìng)。 似兰斯馨 (sì lán sī xīn), 如松之盛 (rú sōng zhī shèng)。 川流不息 (chuān liú bù xī), 渊澄取映 (yuān chéng qǔ yìng)。 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这两句话,出自于《淮南子》中的“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璧”指美玉,直径一尺长的璧是非常宝贵的。但这里却说“尺璧非宝”,这是与光阴比较而言的。“竞”字是竞争、比赛的意思。颂词是说:与光阴相比,一尺长的美玉也算不上真正的宝贝,但是片刻时光却值得争取、珍惜。 索达吉堪布告诫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的生命时光是日夜减少,一天也不能增加。我们寿命的本质就是无增唯减,刹那刹那地走近死亡。所以我们的每一天,都是在与时间赛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水少鱼,斯有何乐”。美玉失去了可以再找回,但时光过去就永远消失了,我们的生命也随之减短。所以,我们应该像头上着了火要刻不容缓地去熄灭一样,抓紧分秒时间,精勤努力,不要在放逸中虚度光阴。 红原的格邓洛吾堪布,从幼年起阅读佛经论典,每天手捧经卷认真学习,如今已是老态龙钟仍孜孜不倦。道友们故意戏言:“您现在已口齿含混了,学得再好又有谁听您讲法呢?”他却郑重其事地回答:“即使明早要死亡,也应学习诸多知识,理应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一天天减少,所以我们要象老堪布一样,珍惜宝贵的光阴,抓住当下的时间,精进学习善法,努力向善向上,这样的人生才真正有意义。 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供养父亲,侍奉 这句颂词和下面两句颂词,直接表现了五伦中的父子、君臣关系。父子之间讲仁,仁德是父子之道;君臣之间讲义,能将事情做得恰到好处、适度适宜就是义,就是君臣之道。 五伦之首是父子之道。父道叫慈道,严就是慈,爱即是害。传统家教中父母教子严格得很,父亲偏重于一个严字,母亲偏重于一个慈字。父母下面对应的子道就是孝道。 将孝道的仁爱之心向外面一层一层地展开,就是兄弟之道、夫妻之道、朋友之道 “资”,凭借、取用的意思。“资父事君”就是“取资于孝父之道,以事君”。孝养父母、侍奉君主,原则要求是两个字“严”与“敬”。严是一丝不苟,敬是诚谨恭敬,恭在外表,敬在内心。孔子在《孝经》里面说:“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强调了孝养父母、侍奉君主是一样的,都要一丝不苟,虔诚恭敬。 《论语》中有这样一篇:孔子走进朝廷的大门,恭敬地弯着身子,好像无容身之地一样。站立时不敢站在门中间,行走时不敢踩门坎。经过国君的座位时,脸色立即庄重起来,脚步也快了起来,说话时声音低微,好像说不出来一样。两手提起衣襟上朝堂时,恭敬地弯着腰,憋住气好像停止呼吸一样。出来时,下一级台阶,脸色便放松起来,显出喜悦的样子。下完台阶,便快步走,好像鸟儿舒展翅膀一样。回到堂下自己的位置上,心里还表现出恭敬不安的样子。 这段内容就体现了孔子作为一个臣子对君主的尊重和该遵守的君臣之礼。 孝当竭力 忠则尽命: 这两句话承接上面一个颂词而来,强调孝敬父母应当竭尽全力,尽自所能地去做;忠 春秋时楚国的老莱子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春秋时鲁国少年闵损,为家庭和睦,忍辱负重,关心谦让弟弟,身穿芦衣毫无怨言,对虐待他的后母以德报怨。这些都是“孝当竭力”的表现。 春秋时齐国谏臣东郭牙,为人正直,敢于冒着杀头的风险对君王直言相劝,为国家、为百姓带来许多好处;唐朝良臣魏征,以事天下高于事一人为己任,发誓只做利国利家的良臣,不做自毁身家又陷君不义的“忠臣”,在他的辅佐之下成就了一代明君李世民。他们正是“忠则尽命”的表率。 “孝”要竭尽全力,“忠”要不超越本位,孔子认为这样做的前提是要具足“仁、义”之时才应该。所以,做人首先要明理,要有智能,没有理性的愚忠、愚孝是不可取的。 曾经,子贡问夫子:“子从父命是孝,臣从君命是忠,这有什么可怀疑的呢?”夫子很明确地告诉子贡,这样的看法很浅薄。当父命、君命有错时,却仍然听从去做,反而会陷父于无礼,陷国于危难,这又怎么能叫做孝、叫做忠呢? 古时候,舜在事奉父亲的时候,知道父亲要害死他,马上就懂得躲起来,不让父亲有加害的机会;可当父亲需要他的时候,他又能及时在旁奉侍,极尽他的孝心。倘若大舜认为父亲要加害他,作为孝子应当承顺亲意,让父亲害死算了,这样等于让父亲留下千古骂名,陷父于不义,一个孝子怎么会忍心让父亲留下恶名呢?况且,他被父亲害死了,父亲难道不会因此受到制裁吗?可见,古人所谓的“忠孝”是很有理智的。 临深履薄,夙兴温凊。 这两句话是“资父事君”的具体原则和方法。“临深履薄”是事君之道,“夙兴温凊”是资父之道,二者都是严与敬的具体体现。 “临深履薄”四个字,出自于《诗经》:“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面对着悬崖深渊,恐惧而小心;走在薄薄的冰面上,咔咔声不断,心惊肉跳。这是形容古人做人处事、言行举止非常谨慎,因为古人懂得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道理。一句话一旦说出来,再想收回去就不可能了。人所以长了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让人多看多听少说。行为上也是一样,一定要慎之又慎。 “夙兴温凊” 是《诗经》中“夙兴夜寐”与“冬温夏凊”两句话的缩略语。夙:早;“夙兴”是早早起床,“夜寐”是晚点儿就寝。古代夙兴夜寐的标准是:早晨父母还没有起床,做儿女的就要先起来;晚上父母睡下了,做儿女的才能睡。早晚两次要给父母问安。“温凊”是冬天注意防寒保暖,夏天注意防暑降温,也就是《弟子规》中所说的“冬则温,夏则凊”。古时候的黄香,九岁时在暑天为父母扇席枕,冬天用身体给父母暖被子。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我们对父母的孝心与亲情应该与古人是一样的。 颂词的意思就是:侍奉君主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样小心谨慎;孝顺父母要早起晚睡,让父母感到冬暖夏凉。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一个人如果真能这样去做,自己的德行、修养就会象兰草那样的芳香,象青松那样的茂盛。 “兰”在这里指的是兰草。兰草的茎、叶、花都有微香,古代用于熏香。“馨”是散布很远的香气,常用来比喻人的德化远播、声誉流芳百世。 松柏有很强的生命力,其生长不择土质,可活千年以上。古人爱松,认为艰难时松使人顽强,顺利时松使人振奋;认为 一个人的德行可以感染人,象香草那样香气远播;同时真正的德行能够耐霜雪,经得住恶劣环境的考验。我们应该以兰草和青松的品质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这两句话是紧承上面两句所说,意思是:自己建立起来的德行应该象江河水一样川流不止,流传到子孙后代永远不会停息;应该像碧潭一样清澄照人,影响世人。 “川”是象形字,其本义就是河流。人的德行可以经父一代传至子一代,以至子孙万代,遗传的信道就是孝道。子孙尽孝就可以享受祖先积累的福德,后人不孝这个通路就断掉了。象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他以儒生统帅军队、保家卫国,官高位显,家中却一贫如洗,自己用薪俸收养了一百多个孤儿,自己死后的棺材都是别人送的。但他积累的深福厚德,荫蔽子孙何止百代。他死于公元1052年,直至现代范家一门仍然是人才辈出,这不能不说是范仲淹的德行川流不息。 “渊”是水停之处,深水潭叫作渊。潭水澄净,可以象镜子一样照见自己的容貌、仪表。祖先建立的德行象潭水一般洁净无染、清澈照人,后人应该以此为鉴,在此基础上再建立起子孙后代自己的德行,这样一代一代传续下去,才叫做“川流不息”。 从前,鲁国有个叫沈犹氏的羊贩,他常常在早上用水把羊灌得饱饱的,以此来增加羊的重量,诈骗市民。有个叫做公慎氏的,妻子淫乱,他也听任妻子放荡不加制止。有个叫慎溃氏的,生活十分奢侈,超过了法令的规定。鲁国那些出卖六畜的人,往往把牲畜修整打扮起来,以等待高价出售。 然而,当德行高卓的一代圣人——孔子来执政时,那个沈犹氏不敢再给羊灌水了,公慎氏把妻子休了,慎溃氏也逃离了国境,迁徙到别处去了。孔子管理当地百姓,过了三个月后,卖牛马的竟不等待高价了,卖猪羊的也不再弄虚作假,男女在路上,各走各的道路,路上有丢失的东西,也没有人去捡。男子以尽忠守信为高尚,女子以坚贞和顺为高贵,大家都知礼守法,自行遵守道德仁义。四面八方的客人到了鲁国的都邑后,个个都像回到了自己的家里一样。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见“君子之德风”的显著效果。君子之德像潭水一样洁净无染、清澈照人,其浩然正气自然会对一方产生影响。人们贪淫好利的不良心态,在君子之德的映照之下,羞愧而别,淳厚良善的美德自然形成并推广出去。君子的仁德之风吹过,所有的草儿自然会低下身躯。 这就是说明了君子之德能川流不息、渊澄取映的功德和作用。 二、思考与练习 1、请准确朗读颂词: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凊。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2、解释颂词“尺璧非宝,寸阴是竞”,并说一说如何做到珍惜时光。 3、教养父母、侍奉君主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用课文中的颂词来回答,并加以解释。 4、解释颂词“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