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随迁户到老北京 北京人祖上来自四面八方!--王歧丰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6-19


   现在一提老北京人,一般指往上数三代都定居在北京的人。您要是往上数四代,就会发现,前面说的那些老北京人,基本也是“随迁户”。历史上凡是作为首都的地方,都是汇聚各民族的移民地区,而相互交融的移民文化注定是海纳百川的。很多老北京人喜欢这样总结自己的“脾气”,就是有“礼儿”有“面儿”,对外来人一向“笑迎宾客”。今天,北京作为特大型城市,常住人口已经超过两千万,真正的“老北京”确实成为“少数民族”了。作为北京的“土著”,老北京们无疑最有资历讲述这个城市860年的伟大变迁。


  寻根之讲述

  新北京人渐变为老北京人


  历经战乱和朝代更替,一次次的毁灭、重建和扩张,北京这座古都的原始轮廓变得模糊不清。正是在不断变化之中,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地输入。


  在金海陵王迁都北京之前,金灭北宋,并从宋都汴梁掳走徽、钦二帝,以及文武群臣和大批能工巧匠。这些才子佳人被掳到燕京后,对提高当地的文化素质和工艺水平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汴梁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可以说,今天的老北京,有不少是当年那批河南才子的后裔。


  明灭元后,蒙古人被赶出大都,朱元璋派四子朱棣镇守北京。朱棣夺位后,都城由南京迁到北京,同时也开始征迁人口充实都城,被强令迁入北京的有江南富户与大批工匠,也有山西商人。


  再到东北的满洲八旗铁骑击败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大清入主北京,旗人算得上最正宗的老北京了。


  860年间,四方来客不断汇聚京城,并由新北京人渐变为老北京人。由此可见,北京人的根其实是很复杂的。

  满文书院里的“贵族叙旧”

 


  从历史遗存角度来说,清朝旗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对北京的影响最为深刻。直至今天,生活在北京的一些满族人,仍然保留着旗人生活的影子。


  中秋节前,原北京满文书院院长金宝森老先生,邀请常岳、金励衡两位满文研究者到后海附近的满文书院叙旧。这三位八十岁上下的老爷子都是普通的离退休公务员或学者。要说起他们的祖上,可都是显赫一时的旗人。


  金宝森先生的祖上是满洲镶黄旗,爱新觉罗氏,正经算是“皇族”。他说,清朝时并没有满族的概念,统称旗人。旗人并不仅是满洲人,还有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满洲人太少了,不能孤立自己啊。”


  从小生长在“贵族家庭”的金宝森,至今还保留着不少满族的生活习惯。在老朋友到来的前一天,他亲自下厨准备了四样小菜——桂花江米藕、山楂糕、玫瑰枣和煮花生。金宝森介绍,老北京人管中秋节叫“八月节”,要供“月光码儿”,就是兔儿爷和几样小菜的组合。他准备的几样小菜,就有满洲食品的色彩,但早已和汉族饮食交融。比如满洲人过八月节要吃“煮温朴”,“温朴”是满语,实际就是红果。


  老北京最讲究“礼儿”“面儿”

  据满族文化研究者启霖先生介绍,自金迁都北京,历元明清三朝,北京作为都城吸纳四面八方。不管是哪里来的人,在北京待久了都会沾染北京特有的文化气息,这是府第文化与平民文化结合的一种产物。表现在北京人身上,说白了就是一句话,讲究有“礼儿”有“面儿”。


  北京人的最大特征之一就是有礼貌,与人讲话,开口必带个“您”字。而且这个“礼儿”还可分化出另外一个“理儿”来,就是做事讲道理,做人有底线。举个例子,解放前隆福寺大街有说相声的,但凡有女眷进去了,掌柜的都会走过去说一句,“您还是到外面转转吧,我们这儿老‘放屁’。”意思就是相声里有“脏口儿”,女眷不宜听。这表明,即使是当初社会地位极低的江湖艺人,也谨守着礼的底线。


  提到老北京人的“面儿”,启霖先生举了个例子。有一种乐器叫“八角鼓”,满族旗人的玩意儿,现已列入非遗。旗人演出八角鼓,纯粹自娱自乐,“他演出了,不管日子多紧,完了您要给钱,他准跟您急。因为收了钱就是卖艺,不是玩儿了。这就是‘面儿’。”


 

  寻根之地点


  火器营:北京人口融合的见证

  如今在北京,要找到一块能展现860年来各民族人口交融的遗迹可不容易了。金元明的遗迹几乎无存,启霖先生给记者推荐了一个清代满汉交融的标本——海淀火器营。


  启霖先生介绍,火器营是清代以枪炮等火器进行武装的部队。由于满洲八旗兵精骑射而疏于火器,所以当年的火器营招纳了不少汉军。火器营驻防的部队可以携带眷属,这样越来越多的人在火器营一带聚集,逐渐形成村落。


  如今的火器营毗邻金源燕莎商贸中心,到处高楼林立,已经没有一点农村的模样。从地铁10号线火器营站出来,先后可以看到火器营路、老营房路的标识。当年的八旗营房早已被现代居民小区取代,只剩下这些地名还在提醒人们它们曾经的身世。


  在火器营路与老营房路交会处,记者发现一处古老破败的宅院突兀路边,与周围的楼群格格不入。宅院大门紧闭,旁边的墙上挂着“永山宅院”的标牌,属于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原来,这还真是一座保存下来的“老营房”。资料显示,永山宅院位于清代火器营南门内正黄旗界内,是一座典型的满族高级官员的宅院。


  从永山宅院向南约200米左右,还有一排破旧的老房子被圈在围挡中,一个院子残留的门牌显示为“蓝靛厂大街”。史料记载,蓝靛厂在清代是一条以染布作坊闻名的商业街,而这条街上汉族商户的服务对象,就是不远处火器营里的旗人老爷。


  时过境迁,昔日戍卫京师的火器营仅剩一处颓败的营房,蓝靛厂商业街也只剩下几间东倒西歪的老屋。就是这几间尚在的老屋,承载了当年满汉交融的历史。就像今天的天通苑、回龙观,是城市发展扩充、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融合的见证。

 


  寻根之点评


  政治中心从来都是移民城市

  刘庆柱表示,历史上所有的政治中心都是移民地区,其文化也是移民文化,因此海纳百川。北京更是如此。


  刘庆柱说,作为移民城市,北京汇集着各民族的精英,自从定都后,北京人几乎参与了此后全部的朝代更替,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北京人的概念本身就是多民族融合的。元朝是蒙古人,明代是安徽人做皇帝,而清代的统治者来自东北。真正的“老北京”,其实也是“五湖四海人”。今天的新北京人,吸纳老北京的文化,创造新的北京文化,再过上百年,也就都是老北京了。


  晨报记者 王歧丰 /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