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婕:看历史与写历史

 谢芪 2014-06-20

1

    对历史最早的印象,是童年时代听一位老地主杨金绅(乡人给予绰号“金子打造的绅士”,让我轻易记住了他的名字再也不忘)讲杨家将以及隋唐故事。他讲得忘乎所以,就像微微醉酒的状态。

    据说那位老地主在土改前是很富有的,传说他吃鸡不吃皮。在食物匮乏的时代,这是一个小神话。后来,人民与他平等了,他也与人民平等了。但依然保留了一种不平等,就是他有满肚子诗书,他也是村里唯一的饱学之士。而那些他曾经的雇农,由于穷苦,从来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在农闲的寒冬,围着火塘,仰望着他在那里讲古。我们这些新社会的孩子,由于年龄还小,即使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但由于时间还太短,在学识上自然不能望其项背,也围在他身边,仰望着他讲古。

    中国民间传递历史的方式,是一种厨房形式。天生懂得美食的中国人,也懂得如何烹调知识,古今中外的历史又是最好最丰富的食材,可以让知识厨师们大显身手。有些历史,就变得像川菜,麻辣鲜香,因为厨师在调料方面极其慷慨。一些腐烂了的历史,就像饭店对待死鱼的方法,绝不清蒸,而是红烧。会吃的食客都知道,到饭店要吃到放心的鱼,就点清蒸的,这就像人们对历史“真相”的诉求一样。

    但是,如果自家厨房一条活鱼死了,做清蒸不那么理想了,自己并没有拿死鱼欺骗自己的初衷,但又舍不得扔掉这条鱼,怎么办?人有利器易起杀心,我们有太多的烹调手法:红烧鱼、麻辣鱼、豆豉鱼、糖醋鱼、松鼠鱼等等,全凭掌厨者的喜好、手边调料是否将就,以及家人口味的偏好了,总之,鱼,最后端上了桌子。

    所以,在追求“真相”之外,还有一种历史观:从虚假的历史中,我们也是受益匪浅的。因为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一些历史上的理想景象,至少反映了人类的追寻。鲁迅曾揭发中国历史的“瞒”和“骗”,但他也诉说过关于是否打破铁屋子的矛盾心情,以及为孩子肩住黑暗的闸门之决心。

    一代代史学家,把追求真相奉为圭臬。但,在历史面前,也有人体会到“至清则无鱼”的意味。如果“至察则无史”,那么“文明就是虚伪和适度的虚伪”,也是一种引人深思的说法。

    关于历史,传播颇广的一句名言是培根的“读史使人明智”,或者中国人说的“以史为鉴”。人,自然是在“得失”中明智起来的,历史,充满的就是“得与失”。读史之人,在得中求得,也在失中求得,但,有得必有失,读史除了“明智”之外,必然会失去的是什么,或者说“得不到”的是什么呢?

    为学问记,严耕望先生认为,研究历史最好就从历史入手,他不赞成从哲学入手,认为那样会让历史研究者有主观危险。他也不赞成从文学入手,认为那样会让研究者有保守的危险,并且他认为历史文献,在文学修养方面是自足的。

    然而,如果看历史不是或者不只是为学问呢?

    因此,培根那句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我们应该读完,甚至继续为他补充完整。


2

    中国大学的文科院系,分文史哲。深通文理,学贯中西,文史哲贯通,是我们对于一些硕儒的赞美。历史,历来高高在上。或有言,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司马迁比曹雪芹,更让人觉得作为中国人那文化血脉的高贵。

    岂止中国人,外国人也如此。一听《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作者修昔底德这个名字本来的意思是什么不重要,单是书名就给人一个高耸入云的纪念碑的感觉。矮小患病的吉本要撰写《罗马帝国衰亡史》的激情,立即让他闪闪发光。彼得·伯克描述年鉴学派的第二代掌门人布罗代尔俨然帝王:“假如说他的帝国不如菲利普二世的帝国那么辽阔,但它拥有一个远为果断的统治者。”创造历史的是英雄,写历史的便是距离英雄最近的人。

    当人类历史的河流流经21世纪,草根时代到来了,大教堂演变为大集市。

   “就历史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而言,由精英左右历史写作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将不断增加公众个体进行历史表达的空间维度,一场‘小写历史’的盛宴正在来临。公众积极参与历史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正在成为一个现实,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

   上面这段话,来自浙江大学历史系陈新教授《自媒体时代的公众史学》一文,这是新兴的公众史学学科建设研究探讨的一篇论文。陈新教授继续阐述他的观点:

   “美国历史学家卡尔·贝克曾说过:‘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意在说明每个人都离不开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在用历史塑造自己。这个命题也可以鼓励公众通过了解历史学来认识自我。因为每个人,就算是一位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会有对于历史的要求,存在对历史表达的欲望。当一个小人物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各式各样的证明时,他很难不利用历史阐释来完成。过去,我们没有更好的方式让小人物的历史被关注,被呈现到更大一些的公共场合,因而小人物的历史往往在宏大叙事中被代言、压制、掩盖,最终销声匿迹。事实上,个人对于历史的需求,尤其是对于阐释历史的需求,有着错综复杂的动机,它可以用来满足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涉及情感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这三个层次的需求。无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个人自主的历史阐释恰恰是个人日常生活和终极生命意义追寻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自媒体时代提供的传播途径和个人史写作的契机,正好可以充分满足这种表达的需求,从而令小人物获得意义表达的空间,从心理上获取更多的人与人平等的感受。”

     《看历史》杂志创办近六年,从“我看见过去,我知道未来”,到“人人看历史,人人写历史”,读者会发现,读史不仅仅是明智,也是建设人生,投入人生,投入现实,是从“隔岸观火”到“赴汤蹈火”,不只是在河边走让鞋子湿,而是索性投入历史洪流中。“历史知识的功能在启示受教者,告诉他们,社会化过程中获取自由的机会何在。历史知识的功能具有非凡的解放性特质。人们个别的自我意识,经历史知识注入以后,可以扩大而产生‘我是全人类的一部分’的意识。也就是说,人们会产生一种看法,觉得在扬弃社会束缚,走向自由生活的奋斗中,自己主管的自我,是整个人类历史活动中的一部分。”

     《看历史》杂志编辑部推出的2013年《看历史》书系第一辑《厚历史》《酷历史》《微历史》《热历史》,希望你喜欢,通过看历史,“以记忆为媒介,不断从根本上追求自我的确立”,但愿它们也成为你从“看历史”到“写历史”的过渡桥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