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曰:详细分析一下白舌苔的各种情况。 医曰:我们知道淡白舌薄白苔是正常舌苔,但一定湿而不干,润而不滑。所以遇白苔要根据舌苔的厚薄和干湿来鉴别。 1 薄白苔干润适中。 那是正常人的舌苔,如果病人有恶寒发热,鼻流清涕等证,那是初感风寒,邪伤在表。 2 薄白苔、滑。 滑主湿。这是外感寒湿,太阳经表受寒邪也。《通俗伤寒论》说:“苔色白而薄者,寒邪在表,故已;然必白浮滑薄,气苔刮去即还者,太阳经表受寒邪也。” 3 薄白苔、干。 薄白苔是表有寒,干是津液少。这是气津两伤的虚证。气虚无以化津,津少无以润舌,所以出现薄白干苔。《伤寒论本旨》曰:“阳气虚不能化津上润也,……若其白而干者,津液已枯,虽有表证,不能做汗。”就是说不能用发汗解表的治法,那会更伤津液。但可用张仲景的桂枝汤法,“于升散药中须助津液,如仲景用桂枝汤啜稀粥之例。” 这种干燥与热而伤津的病变迥然不同,是干燥而不渴,或渴而不欲饮,苔干而不黄。 4 白厚苔。 白苔渐渐变厚,是表邪渐渐入里,在半表半里之间,虽厚但不严重,寒还未化热,故苔色不黄,不干不腻。此乃典型的小柴胡证。《形色外诊简摩-色诊舌色应病类》说:“如白苔者,邪伤气分,肺主气而色白,又主皮毛,故凡白苔,犹带表证;仲景以为胸中有寒,止宜和解,禁用攻下,攻下必致结痞,变证不测。” 5 白厚苔、腻。 腻是湿浊的征候,白厚而腻是热和湿浊相抟,宜辛淡化饮。《辨舌指南》说:“舌苔白腻,胸隔闷痛,辛烦干呕,时欲饮水,水入即吐,此热因饮郁,宜辛淡化饮。”这是中焦热邪为何不现黄苔?那是因为水饮湿浊郁阻,热气不能上蒸于舌。 6 白厚苔、腻滑。 这种舌苔舌上水湿较多,有如稠厚的豆浆涂满舌上。此是寒湿,痰饮停聚,湿浊较重,当温中燥湿化痰逐饮。“纯白滑苔,为胃虚寒饮结聚膈上之候”(《形色外诊简摩-色诊舌色应病类》) 7 白厚苔、腻干。 舌干是胃中津少,胃燥气伤也。而腻是湿浊内滞。这种白苔仍是热滞,比第5条的白厚腻苔的热更甚,所以热伤津液,腻而干了。《舌鉴辨证》说:“干厚白苔,舌中干而白,尖边无异色,脾胃热滞也。”这应该清热化湿。“虽白而浓,甚燥裂者,此为邪耗津液,宜小柴胡稍加芒硝微利之。”(《形色外诊简摩-色诊舌色应病类》,浓,就是厚)。又说:“再舌苔白浓而干燥者,此胃燥气伤也,滋润药中加甘草,含甘守津还之意。舌白而薄者,外感风寒也,当疏散之。若白干薄者,肺津伤也,加麦冬、花露、芦根汁等轻清之品,为上者上之也。” 8 白苔糙、裂。 白苔,或薄或厚,颗粒粗松,干硬若砂石,扪之则糙手,称为白糙苔。若颗粒较细,质地板硬,布有纵横裂纹,叫做白裂苔。显然,糙是干的加剧,所以仍然是热,热甚而灼伤真阴,肾水枯竭舌上无津,苔由干燥而硬化,不能转化为黄色,故有白糙苔。至于白裂苔,则是津枯更甚,病情更重了。治宜生津泄热急救真阴。《舌鉴辩正》说:“白苔燥裂者,因误服温补, 灼伤真阴,舌上无津,苔已干燥,故不能边现他色。脏腑有逼坏处,故舌形滹裂也,治宜大承气汤急下,以救真阴。” 9 白粘腻苔。 就是白厚腻苔在舌上涂有一层蛋清样的粘液,使舌上颗粒粘连成一片。粘腻主湿浊,必然是湿热相抟,《温热论》说:“湿重多痰。舌上白苔粘腻,吐出浊浓涎沫,口必甜味也,为脾瘅(dan`)病。乃湿热气聚,与谷气相搏,土有余也,盈满则上泛,当用省头草芳香辛散以逐之则退”。“土有余”是脾胃湿气过多的意思。 10 白如积粉苔。 白色舌苔,颗粒疏松,犹如白粉厚铺舌上,扪之涩而不燥。此苔是热邪炽盛,不可视为寒证。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曰时疫初起,二曰邪毒内盛,三曰热满三焦。 (1)时疫初起。如《温热论》说:“时疫初起,舌上白苔如积粉者,达原饮解之。” (2)邪毒内盛。《舌鉴辩正》说:“邪毒既盛,苔如积粉满布,此时未敢遂下,而苔色不变,口渴喜饮冷者,服三消饮。” (3)热满三焦。《辨舌指南》说:“温病热病瘟疫时行,并外感秽恶不正之气,内蓄伏寒伏热之势,邪热弥漫,三焦充满,每见此舌治宜清凉泄热。粉白干燥者,则急宜大黄黄连泻心汤等,甚或淆黄下之。切忌拘执旧说,视为白苔,则大误之也。”。这里,“视为白苔”意为视为寒证。 11 雪花苔。 苔色洁白,津少光亮,形如片片雪花散布舌上。这是脾阳衰竭,中焦为寒湿所困。《辨舌指南》说:“舌起白苔如雪花片者,此俗名雪花苔,为脾冷而闭也。”冷,就是脾阳不振;闭,就是脾失运化。所以要升阳健脾。 |
|
来自: 昵称12677366 > 《望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