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公司总裁 2014-06-21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有过错时子女要及时、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劝谏,但在劝谏的过程中要注意说话的语气,说话的方式。如果对父母多次进行劝谏后,父母仍然不肯接受的话,那就只好随他们去了,但做子女的仍然还是要恭敬他们,孝敬他们。
    《礼记》中说:“当父母有过错时,要气色和悦,柔声细语地对他们进行劝谏。如果劝谏的话不被采纳的话,还是要恭敬他们,孝敬他们,等他们哪天高兴时再对他们进行劝谏;如果父母为此感到不高兴,但这时与其让父母的过错得罪于远近乡邻,还不如继续劝谏。在劝谏父母时,如果他们为此生气,发怒,而抽打自己到流血的地步,也不能记恨抱怨他们,反而还要恭敬、孝敬他们。”
    (《礼记·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注释】过:错误、过失。谏:规劝,使改正过失。多用于对君主、尊长和朋友,和“命”相反。更:改变、改正。怡:和悦、愉快。色:脸色、表情

 【解读】如果父母亲有过错,做子女应该规劝其改正错误。在规劝父母的时候,脸色要和悦,声音要柔和。

  曾子问老师孔子道:“那些爱戴恭敬父母,让父母生活得舒适安逸,为父母扬名的话,我已经都明白了。但是我想问一下:为人子一切听从父母的,是不是就可以称之为孝呢?”孔子听了后惊叹地说道:“这是什么話呢?这是什么話呢?过去的時候,天子若有七位敢于谏诤的大臣,那么天子虽然有过错,也不会失掉天下;诸侯若有五位谏诤的部下,即使有过错,也不会失掉他的国家;大夫若有三位谏诤的部下,也不会失掉他的家;士人若有谏诤的朋友,他的名誉就不会受到伤害;做父亲的,若有谏诤他的子女,就不会陷于不义。所以,如果是不义,做儿子的不能不劝谏父亲,做臣子的不能不劝谏国君;所以,如果是不义,就应该劝谏才是,一切听从于父亲的,又怎么可以称得上孝呢?”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古时有一位叫乐羊子的人在外求学期间,他的妻子在家中辛勤耕作,照顾婆婆。有一天,邻居家的鸡误入了乐羊子家的园子,乐羊子的母亲见了就把这只鸡逮住杀掉并做成了菜,到吃饭时,乐羊子妻对着鸡只是暗暗落泪,并不吃它,婆婆感到很奇怪,就问她为什么这样,乐羊子妻说:“我难过的是家里太穷了,不能有好菜吃,所以饭菜中才有了别人家的鸡。”婆婆听到这里,甚感惭愧,于是把鸡倒掉不吃它。
    (《智囊·闺智部》乐羊子游学,其妻勤做以养姑。尝有他舍鸡谬入园,姑杀而烹之,妻对鸡不餐而泣,姑怪问故,对曰:“自伤居贫,不能备物,使食有他肉耳。”姑遂弃去不食。)
     父母有过错,子女说话不能太直,太直会使父母脸上挂不住,甚至恼怒,达不到预期效果。乐羊子妻在婆婆有了过错时,反而难过家里太穷,没能给婆婆吃好的。反观现如今有的人在父母有了过错时,确实是说话太尖刻,脸色太难看,可能早就对着那盘鸡,对着婆婆咋呼起来了:“你穷疯了,竟然偷吃别人家的鸡!”   

  当父母亲有过错时,做子女的说话和气,脸色温和确实很重要啊,在温和的气氛中,子女的意见才可能被父母认真考虑,才可能被接纳,而且不伤父母子女间的亲情。

  现如今有的人在外面和别人说起话来是和风细雨的,回到家里和父母亲说话则是刮大风下大雨。父母亲一旦有了过错,那就更不得了,说起话来简直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的,毫不顾忌父母的感受,简直就像老子训小子,哪里看得出是小辈在和长辈说话?
    有时你看到一个温文尔雅,说话字斟句酌,和你相处很愉快的人,根本想象不出他回到家里和父母相处时会是另一个模样!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注释】入:接纳、采纳。号:哭喊,哭着说着。泣:1.无声或低声哭。2.眼泪。 挞:用鞭子或棍棒等物打人。

【解读】如果父母亲不采纳、不接受你的意见,那就等父母亲高兴时再劝他们。在劝谏父母、指出父母的错误并恳请他们改正时,由于内心伤痛而痛哭流涕,而悲悲咽咽,这时即使惹得父母发怒而用鞭子,棍子等抽打自己,也丝毫不能怨恨父母。
      如果反复劝谏后,父母能接受子女正确的意见,当然是皆大欢喜,很现实的问题是,如果反复劝谏,多次劝谏后父母还是不听,又怎么办呢?固执己见,强行让父母接受吗?当然不行!看样子只好保留一份亲情,对他们听之任之了!
     《礼记 · 曲礼下》中说:“为人臣之礼,不要当众指责国君的错误,如果对国君的错误,再三劝谏他还是不听的话,就离开他。为人子女侍奉父母,当父母亲有过错时,如果再三劝谏他们还是不听的话,就只好哭泣着任由他们了。”
      (《礼记·曲礼下》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
       国君有了错误,做大臣的如果再三劝谏,他还是不听,可以有选择地离开他;作为子女,如果多次劝谏父母而没有丝毫作用,又怎能离开父母,又怎能强行让父母听从自己的意愿,只好不忤逆他们,随他们去了!正所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它去了!”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父母亲都是成年人,他们应该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
       孔子也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错,要委婉地规劝他们,如果自己的意见不被他们接受,仍然要恭敬他们不要违背他们,虽然内心为此而忧愁但不能因此而对他们产生怨恨之心。”    

 (《论语 · 里仁》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

是的,当我们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去规劝父母,可实在劝不了的话,那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只好随他们去了,尽管内心是充满忧虑,但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就此鄙视父母,怨恨父母,还应该照样孝敬父母,很多人的不孝就是因为父母所做的事不当引起的!

《礼记·祭义》中说:“父母有过,谏而不逆”,意思是说:“父母有了过错,要婉言劝谏他们,不要违背,顶撞,抗拒他们。”大概违背,顶撞,抗拒就是父母子女间失和的开始,是父母子女间亲情破裂的开始,无论如何,是要先保住父母子女之间亲情的,只要亲情还在,子女以后就还有的是机会再行劝谏父母。

做子女的,要学会做子女,要善于做子女,《论语》中的:“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和《礼记》中的:“父母有过,谏而不逆”,大概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对于父母的过错,做子女的只能劝,不能指责,更不能对着干!
       也许,对于世界上所有的人,你都能指责,但唯独父母不能指责,因为他们和别人不一样,他们是带给你生命的人,没有他们,就没有你!也就不可能有长大的你对他们指手画脚,说三道四!

 

“孝版”愚公移山

古时候,将近九十岁高龄的愚公看到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挡在家门前,使家里人进进出出都要绕很远的路,很不方便,便召集全家人商量,提议要搬走这两座大山。

小儿子是个急性子,一听父亲提出这么个想法,禁不住大声嚷嚷道:“爹,您老糊涂了,凭您的力量,连一座小山都削不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父亲一听,脸马上沉下来了,这时二儿子赶紧打断弟弟的话,和颜悦色地说:“爹,您辛苦了一辈子,现在正是安享晚年的时候,怎么会想着要去搬山呢?况且挖出来的土石放在哪里?”父亲还没有回答,大儿子建议道:“爹,您看这样行不行?既然这两座山挡住了我们的家,干脆我们搬家吧!”

愚公一听,当即表示反对:“搬家?绝对不行!我们祖祖辈辈住在这里,房子是祖上传下来的,祖坟也在这里,难道我们把房子,祖宗都抛下不管吗?!”

儿子们面面相觑,谁都不再说什么,沉默片刻后,当即表示同意父亲的提议,搬山!如何处理挖出来的土石,有人提议把挖出来的土石运送到渤海边,大家纷纷表示赞同。第二天一大早,愚公一家就开始上山凿石头,挖泥土,连愚公七八岁的曾孙子都欢呼跳跃着前去帮忙。大家把挖出来的石头,泥土装在箕畚里,并出发运送到那遥远的渤海边,但路途实在太远了,在寒冷的冬天装上箕畚出发,返回到家时已经是炎炎夏日了。

儿子,孙子们看到愚公年纪这么大了,还如此辛苦地领着大家上山凿石头,挖泥土,千里迢迢往返于渤海边,纷纷劝说愚公在家歇着,让众多儿孙们干,可愚公不同意,非要亲自领着儿孙们干。

有一位叫智叟的老头见了,嘲笑愚公说:“你有生之年还能剩多少,领着大家这样干?”这时,走在愚公身后挑着担子的大儿子听到了,上前一步对智叟说:“我爹不在了,有我们,我们不在了,有我们的儿子,我们儿子不在了,有我们的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的高度一点不会增加,何愁挖不平?”智叟无话可答。

最后,愚公一家移山的事情传到了天帝耳朵里,他被愚公移山的精神和他子孙们的孝行深深感动了,于是命令两个力气大的天神把挡在愚公一家门前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背走了。

 

我们对父母的劝谏只能限于父母亲偶尔发生的过错或是一种害人害己的恶习,如盗窃、赌博、吸毒等。如果仅仅是生活习惯不同,生活琐事上的想法不同,意见不同,只要父母高兴,那就随他们去吧!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他们身上。常见有的家人为了些小事,比如父母舍不得丢弃旧物,家中不用的东西堆得满满当当的了,在外面吃饭空饮料瓶还要往家拿啊,跟父母吵得天翻地覆,脸红脖子粗的。这也值顾吵,哈哈一笑算了,不必太较真,只要他们的行为不影响家人以外的人的生活,那就他行他素吧!相安无事才是好!
    人常说:“改变不了别人,那就改变自己”,同样的:改变不了父母,那就改变自己吧!

 

孔子说:“君子要丢开父母的过错而尊敬他们好的方面”(《礼记·坊记》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父母即使有过错,也要看开些,要多想想他们的优点和他们的长处,要多想想他们的艰难与不易,这样的话内心就会平静下来,就不会对他们产生嫌弃之感,怨恨之心,指责之心,一家人平心静气的,不吵不闹的才像是一家人。
    我们与父母的血缘关系不会因父母的错误而隔断,我们与父母的亲情关系也不应因父母的错误而隔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