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有过错时子女要及时、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劝谏,但在劝谏的过程中要注意说话的语气,说话的方式。如果对父母多次进行劝谏后,父母仍然不肯接受的话,那就只好随他们去了,但做子女的仍然还是要恭敬他们,孝敬他们。 亲有过 【注释】过:错误、过失。谏:规劝,使改正过失。多用于对君主、尊长和朋友,和“命”相反。更:改变、改正。怡:和悦、愉快。色:脸色、表情 谏不入 【注释】入:接纳、采纳。号:哭喊,哭着说着。泣:1.无声或低声哭。2.眼泪。 【解读】如果父母亲不采纳、不接受你的意见,那就等父母亲高兴时再劝他们。在劝谏父母、指出父母的错误并恳请他们改正时,由于内心伤痛而痛哭流涕,而悲悲咽咽,这时即使惹得父母发怒而用鞭子,棍子等抽打自己,也丝毫不能怨恨父母。 是的,当我们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去规劝父母,可实在劝不了的话,那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只好随他们去了,尽管内心是充满忧虑,但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就此鄙视父母,怨恨父母,还应该照样孝敬父母,很多人的不孝就是因为父母所做的事不当引起的! 《礼记·祭义》中说:“父母有过,谏而不逆”,意思是说:“父母有了过错,要婉言劝谏他们,不要违背,顶撞,抗拒他们。”大概违背,顶撞,抗拒就是父母子女间失和的开始,是父母子女间亲情破裂的开始,无论如何,是要先保住父母子女之间亲情的,只要亲情还在,子女以后就还有的是机会再行劝谏父母。 做子女的,要学会做子女,要善于做子女,《论语》中的:“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和《礼记》中的:“父母有过,谏而不逆”,大概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对于父母的过错,做子女的只能劝,不能指责,更不能对着干! “孝版”愚公移山 古时候,将近九十岁高龄的愚公看到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挡在家门前,使家里人进进出出都要绕很远的路,很不方便,便召集全家人商量,提议要搬走这两座大山。 小儿子是个急性子,一听父亲提出这么个想法,禁不住大声嚷嚷道:“爹,您老糊涂了,凭您的力量,连一座小山都削不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父亲一听,脸马上沉下来了,这时二儿子赶紧打断弟弟的话,和颜悦色地说:“爹,您辛苦了一辈子,现在正是安享晚年的时候,怎么会想着要去搬山呢?况且挖出来的土石放在哪里?”父亲还没有回答,大儿子建议道:“爹,您看这样行不行?既然这两座山挡住了我们的家,干脆我们搬家吧!” 愚公一听,当即表示反对:“搬家?绝对不行!我们祖祖辈辈住在这里,房子是祖上传下来的,祖坟也在这里,难道我们把房子,祖宗都抛下不管吗?!” 儿子们面面相觑,谁都不再说什么,沉默片刻后,当即表示同意父亲的提议,搬山!如何处理挖出来的土石,有人提议把挖出来的土石运送到渤海边,大家纷纷表示赞同。第二天一大早,愚公一家就开始上山凿石头,挖泥土,连愚公七八岁的曾孙子都欢呼跳跃着前去帮忙。大家把挖出来的石头,泥土装在箕畚里,并出发运送到那遥远的渤海边,但路途实在太远了,在寒冷的冬天装上箕畚出发,返回到家时已经是炎炎夏日了。 儿子,孙子们看到愚公年纪这么大了,还如此辛苦地领着大家上山凿石头,挖泥土,千里迢迢往返于渤海边,纷纷劝说愚公在家歇着,让众多儿孙们干,可愚公不同意,非要亲自领着儿孙们干。 有一位叫智叟的老头见了,嘲笑愚公说:“你有生之年还能剩多少,领着大家这样干?”这时,走在愚公身后挑着担子的大儿子听到了,上前一步对智叟说:“我爹不在了,有我们,我们不在了,有我们的儿子,我们儿子不在了,有我们的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的高度一点不会增加,何愁挖不平?”智叟无话可答。 最后,愚公一家移山的事情传到了天帝耳朵里,他被愚公移山的精神和他子孙们的孝行深深感动了,于是命令两个力气大的天神把挡在愚公一家门前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背走了。 我们对父母的劝谏只能限于父母亲偶尔发生的过错或是一种害人害己的恶习,如盗窃、赌博、吸毒等。如果仅仅是生活习惯不同,生活琐事上的想法不同,意见不同,只要父母高兴,那就随他们去吧!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他们身上。常见有的家人为了些小事,比如父母舍不得丢弃旧物,家中不用的东西堆得满满当当的了,在外面吃饭空饮料瓶还要往家拿啊,跟父母吵得天翻地覆,脸红脖子粗的。这也值顾吵,哈哈一笑算了,不必太较真,只要他们的行为不影响家人以外的人的生活,那就他行他素吧!相安无事才是好! 孔子说:“君子要丢开父母的过错而尊敬他们好的方面”(《礼记·坊记》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父母即使有过错,也要看开些,要多想想他们的优点和他们的长处,要多想想他们的艰难与不易,这样的话内心就会平静下来,就不会对他们产生嫌弃之感,怨恨之心,指责之心,一家人平心静气的,不吵不闹的才像是一家人。
|
|
来自: 公司总裁 > 《丛书/启蒙/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