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面对父母的过错——《论语》学习84

 背后国文 2018-10-12
 

里仁篇第·一八(84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钱穆译先生说:“子女奉事父母。若父母有过当微婉而谏,把自己志意表见了,若父母不听从,还当照常恭敬,不要违逆,且看机会再劝谏,虽如此般操心忧劳,也不对父母生怨恨。”

杨伯峻译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

【傅佩荣译】孔子说:“服侍父母时,发现父母将有什么过错,要委婉劝阻;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接受,仍然要恭敬地不触犯他们,内心忧愁但是不去抱怨。”

这里的“几”本义是微、隐微,可解释为委婉、微微。钱先生解释为志意,另二位先生解释为心意,均对。,操心、操劳,杨、傅二位先生解释为忧愁,也说得通。

本章讲的是父母有过错时,做儿女的应该委婉劝谏,如果他们还是接受不了,要继续恭敬不违逆,照常操心忧劳不抱怨。

古时候的礼比现在要严谨苛刻,任何人都要遵守,特别是对父母,讲长幼有序、讲孝道。当父母有过时,子女应当向父母劝谏,但是劝谏的方式应该是:下气怡色, 柔声以谏。(《礼记·内则》)子女只能委婉表达自己的意见,足够让父母了解自己的观点,让他们觉察到不合适就行。子女不能因为父母有过错就大肆指出父母的不是,甚至要求父母怎么怎么去做。如果这样,就会是孟子所说的“父子责善, 贼恩之大者也(《孟子·离娄下》)。如果父母没有采纳自己的建议,则应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 (《礼记·内则》)照旧孝敬父母,等父母他们心情好的时候再找机会几谏

如果父母对自己多次劝谏心生不快,并且父母的过失行为可能会得罪乡党、州闾时,子女则应“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熟谏。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礼记·内则》)如果父母最终都不改变他们的过错,那么,子女则应当:子之事父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礼记·曲礼下》)这些《礼记》中明确的做法,孔子虽然没有铺开来讲,但他要求我们做到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劝谏父母,做得不好,会违背礼,会不孝。孟子提出父子之间不责善,尤其子不以善责父,所以做子女的在遇到此类问题时真的很尴尬,但无论如何,做子女的都不要违背仁的意愿,不能不管不问。“几谏”就是直面自己内心的真诚,“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就是内心仁的表现。

现代社会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变得有些微妙,没有以前那么讲究礼了,显得有些开放、包容,好像还有些随便。但遇到父母有过错时,做儿女的没有别的选择,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除了这个,你能找出更好的办法来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