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一读桂林古本伤寒论7

 johnney908 2014-06-21
 作者:静夜闲轩 提交日期:2013-08-18 15:12
  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为二十四气。然气候也有应至仍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的,或有至而太过的,皆成病气。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各正一气罢了。所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所以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这样就是冬至夏至,阴阳相合;春分秋分,阴阳分离。阴阳交易,人变病了。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的刚柔。小人抵触冒犯,必发暴疹。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必发何病,详而取之。所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不可不深究明白。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今世人伤寒,或开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拖延了很长日期,直到病势十分严重时,才来告诉医生。医生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切中病情。都适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见效。
作者:静夜闲轩 提交日期:2013-08-18 15:13
  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吃住也不同。所以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临病的医生,宜须两审。
  凡伤于寒,传经则为病热,热虽厉害,不死。若两感于寒而发病,多死。尺寸俱浮,太阳受病,当一二日发。因为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尺寸俱长,阳明受病,当二三日发。因为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汗出、目疼、鼻干、不得卧。
  尺寸俱弦,少阳受病,当三四日发。因为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受病,未进入到腑,都可以发汗就好了。
  尺寸俱沉濡,太阴受病,当四五日发。因为其脉布胃中,络于咽喉,故腹满而咽干。
  尺寸俱沉细,少阴受病,当五六日发。因为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弦微脉,厥阴受病,当六七日发。因为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受病,己进入到腑,都可以下就好了。
作者:静夜闲轩 提交日期:2013-08-18 15:18
  伤寒传经在太阳,脉浮而急数,发热,无汗,烦躁(内热口干、手足扰动),宜麻黄汤。
  传阳明,脉大而数,发热,汗出,口渴舌燥,宜白虎汤,不减轻与承气汤。   
  传少阳,脉弦而急,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往来寒热,热多寒少,宜小柴胡汤,不减轻与大柴胡汤。
  传太阴,脉濡而大,发热,下利,口渴,腹中急痛,宜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
  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厚朴四两 石膏半斤 黄芩三两 甘草(炙)二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每次服一升五合余,日三服。
  传少阴,脉沉细而数,手足时厥时热,咽中痛,小便难,宜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
  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大一枚 细辛二两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传厥阴,脉沉弦而急,发热时悚(惊恐),心烦呕逆,宜桂枝当归汤,吐蛔,宜乌梅丸。
  桂枝当归汤
  桂枝二两 当归三两 半夏一升 芍药三两 黄柏二两 甘草(炙)二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去滓,分温三服。   
  以上都是传经脉证并治的正法。若入腑及脏为传经变病,治列后条。
作者:静夜闲轩 提交日期:2013-08-19 16:47
  【3.25】若两感于寒,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都发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脉时浮时沉,时数时细,大青龙汤加附子汤主之。
  大青龙加附子汤
  麻黄(去节)六两 桂枝(去皮)二两 甘草(炙)二两 杏仁(去皮尖)四十枚 生姜(切)三两 大枣(劈)10枚 石膏如鸡子大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八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放入各种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温粉粉之,一服汗,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内热口干、手足扰动)不得眠(失眠)。
  【3.26】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都发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脉时高时卑,时强时弱,宜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 。
  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
  大黄四两 石膏一斤 茯苓三两 白术四两 枳实三两 甘草(炙)三两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五升,温分三服。
  【3.27】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都发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脉乍弦乍急,乍细乍散,宜当归附子汤主之。
  当归附子汤
  当归四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大一枚 人参三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3.28】以上都是传经变病,多不可治,不知人,六日死。若三阴三阳、五脏六腑都受病,则营卫不行,脏腑不通而死了。所谓两感于寒不免于死,道理就在这儿!就在这儿!
作者:静夜闲轩 提交日期:2013-08-19 16:50
  【3.29】若不加异气,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稍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稍歇;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舌干停止而打喷嚏;十二日厥阴病衰,阴囊松缓,小腹微下,大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若过十三日以上不病愈,尺寸脉下陷,大危。
  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当依坏病证法而治之。若脉阴阳都旺盛,重感于寒,变成温疟。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更伤于风,变为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更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最严重的一种病。阳脉濡弱,阴脉弦紧,更遇温气,变为温疫。因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的变证,方治如说。
作者:静夜闲轩 提交日期:2013-08-20 11:23
  【3.30】凡人有疾,不及时立即治疗,隐忍希望病愈,以致成痼疾。小儿女子,越发更加严重。外受时令之邪而身体不适,便应当早言,寻找致病的原因,还在腠理,及时的治疗,罕有不愈的。患病的人忍耐,数日才说,邪气入脏,则难为治。
  【3.31】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夕,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了。一旦有差错意外,病即传变,虽欲根除,必难为力。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服药不能依照规定的方法,任意违背医嘱,那就不必治疗)。
  【3.32】凡伤寒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易解除了。没有温覆得当而不消散的。不在证治,拟欲攻之,还当先解表,才可下之。若表未解,而内不消,必非大满,还有寒热,则不可下。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实,腹坚,中有燥屎,自然可以除下之。虽四五日,数下之,不能为祸。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则内虚热入,协热遂利,烦躁(内热口干、手足扰动)各种变化,不可胜数,轻的病沉重,重病必死了。
作者:静夜闲轩 提交日期:2013-08-20 11:25
  【3.33】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象这样,则神丹怎么可以误发(汗),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能轻率!况桂枝汤下咽,阳盛即毙;承气汤入胃,阴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此阴阳虚实的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薄贫乏,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误,使病人死去,自谓其分,至使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人鉴于此,岂不痛惜!
  【3.34】凡两感病都发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而执迷用意,却说神丹、甘遂合而饮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实违。智者举错,常审以慎;愚者动作,必果而速。安危之变,岂可诡哉!世上之士,只是追求那威盛的荣耀,而不见此倾危之败,惟明居然,能护其本,近取诸身,又哪儿远了。
作者:静夜闲轩 提交日期:2013-08-20 11:26
  【3.35】凡发汗,温暖汤药,其方虽说日三服,若病加剧不解,当促其间,可半日中尽三服。若与病相阻,即使有所觉,病重一日一夜,应当一整天观察,如服一剂,病证还在,应当再作本汤服之。至有不能汗出,服三剂才解;若汗不出,死病。
  【3.36】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应当多给,为什么?因为腹中热尚少,不能消化,便再给人作病。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还当依证而给予。给予时常要稍微不足,不要极意。说能饮一斗,给五升。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呕吐、气逆,不可给予。忽然大汗出,这是自愈。
  【3.37】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自愈的病。其不晓病,只听说病饮水自愈,小渴就强给饮水,因成其祸,数不胜数。
  【3.38】凡得病厥,脉动数,服汤更迟;脉浮大减小;初躁后静,这都是愈证。
作者:静夜闲轩 提交日期:2013-08-20 19:07
  【3.39】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身体的穴位,三百六十五,其三十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包括中髓。
作者:静夜闲轩 提交日期:2013-08-20 19:09
  【3.40】脉四损,三日死。健康的人一息,病人脉一至,名叫四损。
  【3.41】脉五损,一日死。健康的人二息,病人脉一至,名叫五损。
  【3.42】脉六损,一时死。健康的人三息,病人脉一至,名叫六损。
  【3.43】四损经气绝,五损腑气绝,六损脏气绝。真气不行于经叫经气绝;不行于腑,叫腑气绝;不行于脏,叫脏气绝;经气绝,则四肢不举;腑气绝,则不省人事;脏气绝,则全身尽冷。
作者:静夜闲轩 提交日期:2013-08-20 19:42
  【3.44】脉盛身寒,得病伤寒;脉虚身热,得病伤暑。脉阴阳都旺盛,大汗出,下之不解,死。脉阴阳都虚,热不止,死。脉至乍数乍疏,死。脉至如转索,按之不易,死。谵言妄语,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生。逆冷,脉沉细,不过一日死了。这以前是伤寒热病证候。
  【3.45】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厥发汗,躁不得眠(失眠)。阳微则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作者:静夜闲轩 提交日期:2013-08-20 22:42
  @桂霖 80楼 2013-08-20 19:44:44
  呵呵,你好,楼主关注了好多天了,本人也是在自学中医,可才学浅薄,伤寒论过于深奥实在难懂,我想这也是好多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吧。
  -----------------------------
  是有个过程,需要一个感悟
作者:静夜闲轩 提交日期:2013-08-21 17:25
  【3.46】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水即吐。
  【3.47】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晕目眩,汗不止,则筋惕肉瞤。
  【3.48】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止于心下。
  【3.49】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可发,心中大烦,骨节疼痛,目眩恶寒,食则吐谷,气不得前。
作者:静夜闲轩 提交日期:2013-08-21 17:26
  【3.50】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欲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
  【3.51】各脉得数动微弱,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
  【3.52】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咳而发汗,其咳必剧,数吐涎沫(口水),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晬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栗,蜷而苦满,腹中复坚,命将难全。
  【3.53】厥逆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3.54】各种逆发汗,病微脉难减轻,严重的必死。
  【3.55】凡发汗,欲令遍身汗浸微似汗,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当重发汗;若汗多,不得重发汗,亡阳的缘故。
作者:静夜闲轩 提交日期:2013-08-21 17:27
  【3.56】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
  【3.57】凡用吐汤,中病便止,不必尽剂。
  【3.58】各种四逆厥的,不可吐之;虚病也这样。
  【3.59】凡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十余次,其脉反涩,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
  【3.60】宿食在上脘,当吐之。
作者:静夜闲轩 提交日期:2013-08-21 17:28
  【3.61】动气在右,不可下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晕目眩、心悸。
  【3.62】动气在左,不可下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饮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
  【3.63】动气在上,不可下之。下之则掌中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3.64】动气在下,不可下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晕目眩,食则下利清谷,心下痞。
作者:静夜闲轩 提交日期:2013-08-21 17:29
  【3.65】咽中闭寒,不可下之。下之则上轻下重(肛门坠涨),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数十行。
  【3.66】诸外实,不可下之。下之则发微热,若亡脉厥,当脐握热。
  【3.67】诸虚,不可下之。下之则大渴,求水易愈,恶水加剧。
  【3.68】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虚不可下。微弦为咳,咳则吐涎,下之则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则胸中如虫啮,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部牵引不舒,喘息为难,颈背相引,臂则肢体麻木、不灵便,极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而谷气多入,此为除中(消除中焦脾胃之气。中焦脾胃之气将绝的反常现象,为假神的一种表现,属病危),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3.69】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浮反在上,数反在下。浮为阳虚,数为无血,浮为虚,数生热。浮为虚,自汗出而恶寒,振而寒栗;微弱在关,胸下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数为痛,呼吸之中痛在于胁,寒而颤振相搏,形如疟疾状,医反下之,所以使脉数,发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小便淋漓,小腹甚硬,小便尿血。
  【3.70】脉濡而紧,濡则卫气微,紧则荣中寒。阳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荣紧胃气冷,微呕心内烦。医谓有大热,解肌而发汗,亡阳虚烦躁(内热口干、手足扰动),心下苦痞坚。表里都虚竭,卒起而头晕目眩。客热在皮肤,怅怏不得眠(失眠)。不知胃气冷,紧寒在关元。技巧无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热应时罢,栗栗而寒而颤振。重被而复之,汗出而昏迷巅。体惕而又振,小便为微难。寒气因水发,清谷不容闲。呕变反肠出,颠倒不得安。手足为微逆,身冷而内烦。迟欲从后救,安可复追还。
  【3.71】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营卫都发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而不可下。
  【3.72】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攻之,不令发汗;属腑,不令小便频数。小便频数则大便硬,汗多则越厉害,脉迟,尚未可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