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內科病症 針灸醫學 中醫理論 趙生健康網

 johnney908 2014-06-21


 
  • 內科病症
  • 婦科病症
  • 外科(皮膚)科病症
  • 兒科病症
  • 五官病症
  • 手太陰肺經
  • 手陽明大腸經
  • 足陽明胃經
  • 足太陰脾經
  • 手少陰心經
  • 手太陽小腸經
  • 足太陽膀胱經
  • 足少陰腎經
  • 手厥陰心包經
  • 手少陽三焦經
  • 足少陽膽經
  • 足厥陰肝經
  • 督脈
  • 任脈
  • 經外奇脈

內科病症

 1)中風(中經絡)
 2)中風(中臟腑)
 3)眩暈
 4)高血壓
 5)頭痛
 6)三叉神經痛
 7)面癱
 8)痹證
 9)肩關節周圍炎
 10)坐骨神經痛
 11)臟躁
 12)驚悸
 13)便秘
 14)遺精
 15)陽萎


1)中風(中經絡)

中風是一種常見的急性疾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或神識稍昧,口角歪斜為主症。多發生於中、老年人。
古代文獻從其發病急驟和症狀特症,而有“卒中”、“厥症”、“偏枯”等名稱。臨床按病位深淺及病情輕重,分為中經絡及中臟腑症狀,作為辨證和治療依據。
相當於西醫學的急性腦血管病,如腦梗塞、腦出血、腦栓塞、蛛網膜下腔出血等範疇。

{辨證}
1.中風先兆:中風多因氣血上逆為病,故有眩暈,心悸、肢麻,手足乏力、舌强等症狀。
2.中經絡:病在經絡,未見臟腑,或臟腑功能漸見恢復,而經絡氣血仍然阻滯。症見:半身不遂,肌膚不仁,舌强言蹇,口角歪斜,脈弦滑等。

{治療}針灸
中經絡
半身不遂
治法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輔以太陽、少陽經穴。一般均刺病側穴,也有先針健側,後針病側,即“補健側,瀉患側”的治法,適用於病程較久者。
處方
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
下肢:環跳、陽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侖
口角歪斜
治法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初起單刺病側,病久可左右均刺。
處方地倉、頰車、合谷、內庭、太沖

{醫案}
郭婆婆,生於1947年4月,婚姻狀況:已婚,住東涌逸東邨。職業:主婦。2010年6月30日到診,病歷編號:8049XX號。
病證6月初在家中突然暈倒,由救護車送去瑪嘉烈醫院,診斷為缺血性中風。經診治後雖神志清醒,但左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言語不清而前來求診。由家人代述:左半身無力,言語不清,汗出多、飲食可,睡眠欠佳,舌紅、苔白、脈弦細。證屬太陰、少陰、厥陰經病證,營衛不和,經脈受阻,治以温經通絡,調和營衛。方藥選用《傷寒論》之“桂枝湯加黃蓍"、加浮小麥、生石決明、生牡蠣,並結合針灸治療。
處方桂枝五錢、白芍三錢、炙甘草二錢、乾薑錢半、紅棗一枚、甘肅蓍五錢、浮小麥一兩、生石決明一兩、生牡蠣一兩。每天一劑,連續服用三十天。針刺穴位:參照中風中經絡處方取穴,每隔三天針灸一次,共針十次。
結果連續治療三個月後,半身不遂、口角歪斜明顯改善,說話清晰。
醫話郭婆婆患的太陰、少陰、厥陰經病證,營衛不和,經脈受阻,治以温經通絡,調和營衛。方藥選用《傷寒論》之“桂枝湯加黃蓍"、加浮小麥、生石決明、生牡蠣,並結合針灸治療,療效顯著。

(醫案中病人的個人資料包括姓名、住址均非真實)

                           趙生
                           整理於2012年9月17日
返回
返回

2)中風(中臟腑)

{辨證}
1.中風先兆:中風多因氣血上逆為病,故有眩暈,心悸、肢麻,手足乏力、舌强等症狀。
2.中臟腑:病變深中臟腑。症見:突然昏仆、神志不清,並見半身不遂,舌强失語,口角歪斜等。根据病因、病機不同,又可分為閉證和脫證。
閉證:多因氣火沖逆,肝風煽張,痰濁壅盛。症見:神志昏昧,牙關緊閉,兩手緊握,面赤氣粗,喉中痰鳴,二便不通,脈弦滑而數。
脫證:由於真氣衰微,元陽暴脫。症見:目合口張,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脈象細弱等。如見汗出如油,兩顴淡紅,脈微欲絶或浮大無根,為真陽外越之危候。

{治療}針灸
中臟腑
閉證
治法取督脈和十二井穴為主。毫針刺用瀉法。
處方人中、十二井穴、太沖、豐隆、內關。

{醫案}
湯先生,生於1939年2月,婚姻狀況:已婚,住九龍城成安樓。職業:退休。2011年7月15日到診,病歷編號:8063XX號。
病證5月後旬在家中突然暈倒,由家人送去聯合醫院急症室,診斷為出血性腦中風。經診治後已回覆清醒,但左半身不遂,常嗜睡、口角歪斜、呼吸聲粗而前來求診。由家人代述:左半身乏力,嗜睡,吐白色痰涎,量多,進食少,大便硬,約2~3天一行,舌淡紅、苔白、脈弦滑。證屬太陰、少陰、厥陰經病證,陽虛濕困,痰濁阻絡,治以温陽通絡,化濕祛痰。方藥選用《傷寒論》之“麻黃附子細辛湯"加白術、北杏仁、乾薑、紅棗、僵蠶、生麥芽,並結合針灸治療。
處方炙麻黃三錢、熟附子錢半、細辛根半錢、北杏仁三錢、乾薑錢半、紅棗一枚、白術一兩、僵蠶二錢、生麥芽一兩。每天一劑,連續服用三十天。針刺穴位:參照中風中臟腑處方取穴,每隔三天針灸一次,共針十次。
結果連續治療一個月後,左腳能水平移動、口角歪斜、嗜睡、吐痰涎等情況已有明顯改善,並能說簡單句子。囑繼續接受治療。
醫話湯先生患的太陰、少陰、厥陰經病證,陽虛濕困,痰濁阻絡,治以温陽通絡,化濕祛痰。方藥選用《傷寒論》之“麻黃附子細辛湯”加白術、北杏仁、乾薑、紅棗、僵蠶、生麥芽,並結合針灸治療對中風患者功效明顯。

(醫案中病人的個人資料包括姓名、住址均非真實)

                           趙生
                           整理於2012年9月17日
返回
返回

3)眩暈

通稱頭暈眼花,是一種常見的症狀。輕者發作短暫,平臥閉目片刻即安;重者如乘坐舟車,旋轉起伏不定,以致站立不穏。或時輕時重,兼見他證。而遷延不癒。
本證可見於高血壓、動脈硬化、貧血、神經官能症、耳源性眩暈等疾病。   

{辨證}
頭暈旋轉,兩目昏黑,泛泛欲吐,甚至昏眩欲仆。如兼見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心悸失眠,舌淡脈細者,為氣血不足;如見腰酸腿軟,舌紅脈弦,因恼怒而發作,多為肝陽上亢;若胸痞,惡心嘔吐,食慾不振,心煩,苔厚膩,脈滑者,為痰濕中阻。   

{治療}針灸
1. 氣血不足
治法以補益脾胃為主。毫針刺用補法,可灸。
處方脾俞、足三里、氣海、血海
2. 肝陽上亢
治法以清潜肝陽為主。毫針刺用瀉法。
處方肝俞、腎俞、行間、俠溪、太溪
3. 痰濕中阻
治法以運脾化痰為主。毫針刺用平補平瀉法。
處方豐隆、中脘、內關、頭維、足三里。

{醫案}
蔡小姐,生於1969年5月,婚姻狀況:已婚,住美孚新邨。職業:主婦。2012年5月20日到診,病歷編號:8064XX號。
病證患糖尿病病史20餘年,服用降糖藥物,血糖仍未能控制理想。近日起床時覺房間不停旋轉,需閉目躺卧片刻才止。經耳鼻喉專科診斷為“耳水不平衡",服藥後情況未有改善,而前來求診。體型肥胖,早上痰多色白,飲食一般,大便不成形,一天2次,舌淡體胖、苔薄白、脈弦滑。證屬太陰、少陰經病症,痰濕中阻,氣化不利,治以行氣温中,化痰止暈。方藥選用《金匱要略》之“五苓散”加玄參、蒼術、粟米芯、山茱萸,並結合針灸治療。
處方豬苓錢半、茯苓三錢、桂枝五錢、澤瀉三錢、白術四錢、蒼術三錢、玄參三錢、粟米芯一兩、山茱萸二錢。每天一劑,連續服用三十天。針刺穴位:參照眩暈處方取穴,每隔三天針灸一次,共針十次。
結果經治療一個月後,眩暈已癒,血糖已降至可接受範圍。囑每月覆診一次。
醫話蔡小姐患的太陰、少陰經病症,痰濕中阻,氣化不利,治以行氣温中,利水化痰。方藥選用《傷寒論》之“五苓散"加玄參、蒼術、粟米芯、山茱萸,並結合針灸治療,療效顯著。

(醫案中病人的個人資料包括姓名、住址均非真實)

                           趙生
                           整理於2012年9月17日
返回
返回

4)高血壓

高血壓是指在安靜狀態下,收縮壓高於140mmHg,舒張壓高於90 mmHg而言。臨床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高血壓。
本病早期可無症狀,或有頭痛、頭暈、頭脹、耳鳴、心悸、失眠等。後期除表現上述症狀外,還可累及心、腦、腎等器官,出現這些器官的某些症狀。

{治療}針灸
處方曲池透少海、太沖透涌泉、足三里。
隨證配穴頭痛:印堂、太陽;
      失眠:安眠、神門;
      心悸:郄門、內關。

{醫案}
馮女士,生於1969年1月,婚姻狀況:已婚,住觀塘樂華邨,職業:主婦。2010年7月8日到診,病歷編號8050XX號。
病證近月來經常頭暈、頭痛、心悸,到醫院身體檢查,結果顯示:血壓175/95mmHg,其餘正常,因不願服用西藥而前來求診。有口腔潰瘍,睡眠、飲食可,大便2~3天一行,小便正常,舌紅、苔薄白,脈弦數。證屬太陰、少陰經失調,里熱上犯,治以清泄里熱,軟化血管,方藥選用《傷寒論》之“瀉心湯”加豨簽草、夏枯草、益母草、紅絲線、白茅根,並結合針灸治療。
處方熟大黃錢半、黃連二錢、黃芩三錢、豨簽草五錢、夏枯草五錢、益母草五錢、紅絲線三錢、白茅根五錢。每天服一劑,連續服十天。針刺穴位:參照高血壓處方取穴,每隔三天針灸一次,共針三次。
結果服藥及針灸後,口腔潰瘍痊癒,大便通。血壓降至132/85mmHg。囑咐繼續接受治療。
醫話馮小姐的口腔潰瘍、高血壓證屬太陰、少陰經失調,里熱上犯,治以清泄里熱,軟化血管,方藥選用《傷寒論》之“瀉心湯”加豨簽草、夏枯草、益母草、紅絲線、白茅根,並結合針灸治療,功效顯著。

(醫案中病人的個人資料包括姓名、住址均非真實)

                           趙生
                           整理於2012年9月17日
返回
返回

5)頭痛

頭痛指頭顱上半部的疼痛,是一種自覺症狀,常見於各種急、慢性疾病。涉及範圍很廣,本篇僅叙述風邪襲絡、肝陽上亢、氣血虧損以及瘀血阻絡等病因所致的頭痛,如屬他疾病的兼症,本篇不作叙述。
頭痛的發生常見於高血壓、偏頭痛、神經功能性頭痛,感染性發熱性疾患、以及眼、鼻、耳等病症。

{辨證}
1. 風邪襲絡:發作時痛勢陣作,如錐如刺,或抽掣、脹急。痛在巔頂或滿頭皆痛,一般無其他兼證,其痛無定處。反復發作,亦名“頭風”
2. 肝陽上亢:頭痛目眩,尤以頭之顳側巔頂為重,心煩善怒,面赤口苦,脈弦而數,舌質紅而苔黃。
3. 氣血不足:痛勢較緩,頭目昏重,神疲乏力,面色不華,操勞或用腦過度則加甚,脈細弱,舌質淡。
4. 血瘀阻絡:頭痛遷延日久,或有頭部外傷史。頭痛頭暈,痛有定處或如針刺,其勢纏綿,兼有神志遲鈍,健忘、心悸等症,舌紫暗或見瘀斑,脈澀或弦緊。

{治療}針灸
1. 風邪襲絡
治法按頭痛部分經取穴。毫針刺用瀉法留針。
處方巔頂部(厥陰經):百會、通天、太沖、阿是穴
   前頭部(陽明經):上星、頭維、合谷、阿是穴
   側頭部(少陽經):率谷、太陽、外關、阿是穴
   後頭部(太陽經):後頂、天柱、昆侖、阿是穴
2. 肝陽上亢
治法取足厥陰、少陽經為主。毫針刺用瀉法
處方百會、懸顱透率谷、俠溪、行間、太溪 3. 血瘀阻絡
治法參照風邪襲絡分經分部取穴。毫針刺用瀉法,留針。

{醫案}
鄧先生,生於1979年8月,婚姻狀況:未婚,住沙田第一城。職業:售貨員。2011年7月4日到診,病歷編號:8058XX號。
病證2天前不慎着涼後出現畏風、咽癢、口乾自行服食感冒藥後,今日情況加重而前來求診。自述:頭、肩部疼痛,痛如針刺,惡風、發熱、咳嗽,痰多色白、流清涕,飲食一般,二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脈浮緊。證屬太陽經表實證,外邪襲表,肺衞失宣,治以宣肺散寒,祛風止痛。方藥選用《傷寒論》之“葛根湯”加細辛根、法半夏,海浮石,並結合針灸治療。
處方葛根一兩,炙麻黃三錢,桂枝五錢,白芍四錢,紅棗一枚,炙甘草二錢,生薑三片,細辛根半錢,法半夏四錢,海浮石一兩。每天一劑,連續服用五天。針刺穴位:參照頭痛風邪襲絡處方取穴,每隔三天針灸一次,共針二次。
結果經治療後病癒。
醫話鄧先生患的證屬太陽經表實證,外邪襲表,肺衞失宣,治以宣肺散寒,祛風止痛。方藥選用《傷寒論》之“葛根湯"加細辛根、法半夏,海浮石,並結合針灸治療,療效顯著。

(醫案中病人的個人資料包括姓名、住址均非真實)

                           趙生
                           整理於2012年9月30日
返回
返回

6)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指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內出現陣發性短暫性剧烈疼痛。臨床上以第2支、第3支發病較多。本病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發病年齡多在中年以後,女性患者居多。
本病常因觸及面部某一點而突然發作,致使病人不敢洗臉,漱口和進食。疼痛呈陣發性閃電樣剧痛,其痛如刀割、針刺、火灼,可伴有病側面頰部肌肉抽搐、流淚、流涕及流涎等現象。發作時間短暫,數秒或數分鐘後即可自行緩解。間歇期間可無症狀。

{治療}針灸  
治法分部近取與循經遠取結合。毫針刺用瀉法,持續捻針,留針。     
處方 分 支﹨取 穴   近 取      遠 取
      第一支     魚 腰   合谷、三間、內庭
      第二支    四白、下關  合谷、三間、內庭
      第三支    夾承、下關  合谷、三間、內庭

{醫案}
黃女士,生於1952年2月,婚姻狀況:已婚,住深水埗李鄭屋邨,職業:主婦。於2011年11月25日到診。病歷編號:8040XX。
病證左側臉部疼痛3天,呈陣發性發作,痛如刀割樣。經西醫診斷為“三叉神經痛”服用藥物後疼痛只能暫緩片刻,而前來求診。自述:刷牙及遇風時疼痛加劇,流涎,飲食、睡眠欠佳,二便尚可,舌淡,苔薄白,脈細弦。證屬厥陰經失調,寒邪阻絡,治以温經通絡,鎮靜止痛,方藥選用《傷寒論》之“桂枝湯加黃蓍"加浮小麥、洋琥珀、僵蠶、生石決明、生牡蠣,並結合針灸治療。
處方甘肅蓍五錢、桂枝五錢、白芍四錢、紅棗一枚、乾薑二錢、炙甘草二錢、浮小麥一兩、洋琥珀一錢、僵蠶錢半、生石決明一兩、生牡蠣一兩,每天服用一劑,連續服用三十天。針刺穴位:參照三叉神經痛處方取穴,每隔三天針灸一次,共針十次。
結果經治療三個月後病癒。
醫話黃女士患的證屬厥陰經失調,寒邪阻絡,治以温經通絡,鎮靜止痛,方藥選用《傷寒論》之“桂枝湯加黃蓍”加浮小麥、洋琥珀、僵蠶、生石決明、生牡蠣,並結合針灸治療,療效顯著。

(醫案中病人的個人資料包括姓名、住址均非真實)

                           趙生
                           整理於2012年9月30日
返回
返回

7)面癱(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面癱,即面神經麻痹,<<靈樞 · 經筋>>篇扼要地叙述了本病的特徵。如“卒口僻,急者目不合”。可發生於任何季節及年齡,而多數患者為20~40歲,男性略多。
臨床分為周圍性與中樞性兩類,兩者在發病原因和症狀方面有很大區別。本篇僅叙述周圍性面癱。

{辨證}
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來時,發現面部板滯、麻木、鬆弛、不能作蹙眉、露齒、鼓腮等動作。口角向健側歪斜,病側露睛流淚,額紋消失,鼻唇沟平坦。部份病人初起時有耳後、耳下及面部疼痛,還可出現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等症。病程延久,可因癱瘓肌攣縮,口角歪向病側,名為“倒錯”現象。

{治療}針灸
治法以手足陽經為主,手足少陽經輔。採用局部近取與循經遠取相結合的方法。初起宜淺刺,一周後酌予平刺、透穴、斜刺。
處方風池、翳風、頰車、地倉、合谷、太沖、牽正、足三里、內庭、曲池
随症配穴:
1. 鼻唇沟平坦:迎香、禾髎
2. 鼻唇沟歪斜:水沟
3. 頦唇沟歪斜:承漿
4. 目不能合:陽白、攢竹、絲竹空
5. 面頰板滯:顴髎、巨髎。
根據麻痹部位,選取適當穴位分組輪換治療。
[附注]
1. 面神經麻痹有周圍性和中樞性二種,應注意鑒別。
2. 本病初起時針刺不宜過强。
3. 治療期間避免吹風受寒,面部可按摩和熱敷。
4. 防止眼部感染,可用眼罩和眼藥水點眼,每日2~3次。

{醫案}
何女士,生於1949年7月,婚姻狀況:已婚,住太和邨,職業:家庭主婦。於2011年3月10日到診。病歷編號:8056XX。
病證3天前不慎吹風後出現右側臉部麻木、僵硬、右眼瞼不能閉合,嘴角歪斜、流涎,經西醫診斷為右側面神經麻痹,而前來求診,舌淡,苔白,脈弦。證屬太陰、少陰、厥陰經病症,外邪內濕,痰瘀阻絡,方藥選用《傷寒論》之“桂枝麻黃各半湯”加葛根、法半夏、海浮石,並結合針灸治療。
處方炙麻黃三錢,桂枝五錢,白芍四錢,紅棗一枚,炙甘草二錢,生薑三片,北杏仁四錢,野葛根一兩,法半夏四錢,海浮石一兩。每天服用一劑,連續服用五天。針刺穴位:參照面癱處方及隨證取穴,每隔三天針灸一次,共針十次。
結果治療後病情大有改善,繼續接受多一個月治療後病癒。
醫話何女士患的證屬太陰、少陰、厥陰經病症,外邪內濕,痰瘀阻絡,方藥選用《傷寒論》之“桂枝麻黃各半湯”加葛根、法半夏、海浮石,並結合針灸治療,療效顯著。

(醫案中病人的個人資料包括姓名、住址均非真實)

                           趙生
                           整理於2012年9月30日
返回
返回

8)痹證

痹指閉阻不通的一種病理現象。外邪侵襲經絡,氣血閉阻不能暢行,引起肢體、關節等痠痛、麻木、重着及屈伸不利等症狀,名為痹證。臨床根據病邪偏勝和症狀包括風濕熱、風濕性關節類、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纖維組織炎以及神經痛等。

{辨證}
風寒濕痹:關節痠痛,或部份肌肉痠重麻木,遷延日久,可致肢體拘急,甚則關節腫大為主症。由於人體素質不同,感受風、寒、濕三氣有所偏勝,症狀表現各異,如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着痹。三者辨別如下:
  行痹:風性善行,肢體關節走窜疼痛,彼伏此起,痛無定處。有時兼見寒熱,舌苔黃膩,脈浮滑。
  痛痹:寒性凝澀,遍身或局部關節疼痛,痛有定處,得熱痛減,遇冷則劇,舌苔白,脈弦緊。
  着痹:濕性粘滯,肌膚麻木,肢體關節,重着不移,陰雨風冷每可促其發作,苔白膩,脈濡緩。
  熱痹:關節痠痛,局部紅腫灼熱,痛不可觸,關節活動不利,有單關節或多關節,並兼有發熱、口渴、苔黃燥,脈滑數等症狀。

{治療}針灸
治法根據痹證性質、發病部位、分部循經取穴,行痹、熱痹用毫針瀉法淺刺,並可用皮膚針叩刺;痛痹多灸,深刺留針,疼痛劇烈者可兼用撳針或隔薑灸;着痹針灸并施,或採用温針,皮膚針和拔罐法。
處方行痹:膈俞、血海
   痛痹:腎俞、關元
   着痹:足三里、陰陵泉
   熱痹:大椎、曲池
分部:
肩部:肩髃、肩髎、肩貞
肘部:曲池、天井、尺澤
腕部:陽池、陽溪、腕骨
背脊:身柱、腰陽關、夾脊、至陽
髀部:環跳、居髎、髀關
股部:秩邊、承扶、風市
膝部:犢鼻、梁丘、陽陵、膝陽關
踝部:申脈、照海、昆侖、丘墟

{醫案}
李先生,生於1946年6月,婚姻狀況:已婚,住油麻地美景大厦,職業:退休。於2012年6月到診。病歷編號:8061XX。
病證右腿疼痛不能行走1週,西醫診斷為風濕性關節炎,右膝關節紅腫、疼痛,經中西醫治療後,病情未能緩解,而前來求診。右膝關節膚温比左側稍高,痛如針刺樣,飲食及二便正常,睡眠欠佳,舌暗伴紫斑,苔薄黃,脈細弦。證屬太陰、厥陰經症,瘀阻經絡,關節積液。治以温經通絡,活血止痛,方藥選用《丹溪心法》之“虎潛丸”去虎骨,加夜交藤、沒藥、乳香,並結合針灸治療。
處方當歸五錢,熟地四錢、白芍四錢、乾薑錢半,陳皮一錢、黃柏三錢、知母二錢、龜板五錢、淮牛膝三錢、鎖陽二錢、夜交藤一兩、沒藥錢半、乳香錢半,每天服用一劑,連續服用三十天。針刺穴位:參照痹證處方及隨證取穴,一星期針灸二次,共針十次。
結果經治療一個月後,疼痛已消,能行走,繼續接受治療。
醫話李先生患的證屬太陰、厥陰經症,瘀阻經絡,關節積液。治以温經通絡,活血止痛,方藥選用《丹溪心法》之“虎潛丸”去虎骨,加夜交藤、沒藥、乳香,並結合針灸治療,療效顯著。

(醫案中病人的個人資料包括姓名、住址均非真實)

                           趙生
                           整理於2012年9月30日
返回
返回

9)肩關節周圍炎

肩關節周圍炎為肩關節周圍軟組織退行性,炎症性病變。一般認為肩部受涼、過度勞累、慢性勞損與本病形成有關。常見於中年以後,女性略多。根據發病原因,先後症狀的表現,以及年齡特徵,有“漏肩風”、“肩痹”、“肩凝”和“五十肩”等名稱。
早期單側肩部痠痛,偶見兩側同時受累。其痛可向頸部和上臂放散,或呈彌散性疼痛。靜止痛為本病的特徵,表現為日輕夜重,晚間每可痛醒,晨起肩關節稍活動,疼痛可減輕。由於疼痛,肩關節外展和內旋等活動明顯受限,局部按壓出現廣泛性壓痛。後期病變組織產生粘連,功能障礙隨之加重,而疼痛程度減輕。固之,本病早期以疼痛為主,後期以功能障礙為主。
   肩關節周圍炎與下述三種肩部病變存在着解剖和病理方面的聯繫,茲以臨床症狀鑒別如下;
1.  崗上肌腱炎肱骨大結節附近壓痛。其特徵為上肢外展上舉活動在60~120°時發生疼痛,不足和超越此範圍;肩部關節則無疼痛感覺。
2.  肩峰下滑囊炎肩部外側疼痛,上臂旋轉和外展時產生疼痛和活動受限。急性患者因滑囊膨脹,出現三角肌前緣球形膨出,患肩輪廓擴大。
3.  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肱二頭肌腱長頭處疼痛腫脹和壓痛,用力作屈肘活動時疼痛加劇,疼痛局部可撫及細碎的摩擦感覺。

{治療}針灸
治法分部近取與遠取相結合。毫針刺用瀉法,留針。
處方肩髃、肩髎、肩前、阿是穴、條口、陽陵泉
隨證配穴上臂痛:臂臑、曲池
      肩胛痛:曲垣、天宗
      肩前痛:天鼎
      肩後痛:天柱

{醫案}
梁女士,生於1942年4月,婚姻狀況:已婚,住將軍澳君傲灣,職業:家庭主婦。於2012年7月14日到診。病歷編號:8038XX。
病證左側肩部疼痛、不能上舉,西醫診斷為肩關節周圍炎,經物理治理後未能緩解,朋友介紹而前來求診。自述:左肩膀疼痛不能入睡,痛如針刺,用熱敷後稍能緩解,飲食及二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脈細弦。證屬太陰、少陰、厥陰經病症,氣血不通,寒邪阻絡。治以行氣活血,祛寒通絡,方藥選用《傷寒論》之“桂枝湯加黃蓍”加夜交藤、雞血藤、沒藥,並結合針灸治療。
處方桂枝五錢,白芍四錢,紅棗一枚,炙甘草二錢,乾薑錢半,甘肅蓍五錢,夜交藤一兩,雞血藤一兩,沒藥二錢。每天服用一劑,連續服用二十天。針刺穴位:參照肩關節周圍炎處方及隨證取穴,一星期針灸一次,共針十次。
結果經治療一個月後病癒。
醫話梁女士患的證屬太陰、少陰、厥陰經病症,氣血不通,寒邪阻絡。方藥選用《傷寒論》之“桂枝湯加黃蓍”加夜交藤、雞血藤、沒藥,並結合針灸治療,效果顯著。

(醫案中病人的個人資料包括姓名、住址均非真實)

                           趙生
                           整理於2012年9月30日
返回
返回

10)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是指在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布區內發生疼痛,為常見的周圍神經疾病。本病多見於青壯年,男性較多。臨床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
原發性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類)的發生與受寒、潮濕、損傷以及感染等有關;
繼發性坐骨神經痛為神經通路的鄰近組織病變產生機械性壓迫或粘連所引起,如腰椎間盘突出症,脊椎腫瘤以及椎間關節、骶髂關節、骨盆的病變和腰骶軟組織勞損等。按其受損部位,又可分為根性坐骨神經痛和乾性坐骨神經痛。 本病多為一側腰腿部陣發性或持續性疼痛。其主要症狀是臀部、大腿後側、小腿後側及足部發生放射性、燒灼樣或針刺樣疼痛,行動時加重。直腿抬高試驗陽性。跟腱射治減弱。
原發性坐骨神經痛,起病呈急性或亞急性發作,沿坐骨神經通路上有放散痛和明顯的壓痛點,起病數日後最劇烈,經數周或數月後漸緩解,常因感受寒濕而誘發。
繼發性坐骨神經痛,有原發性可查。咳嗽、噴嚏、排便可使疼痛加重。腰椎旁有壓痛及叩撃痛,腰部活動障礙,活動時下肢有放射痛。   

{治療}針灸 
治法取足太陽和足少陽經穴為。一般均用瀉法,亦可配合灸法或拔罐。    
處方腎俞、氣海、腰3~5夾脊、次髎、秩邊、環跳、阿是穴、昆侖    
循經配穴太陽經:殷門、委中、承山;
      少陽經:陽陵泉、陽交、絶骨。
按疼痛放散部位,選取上述處方4~6個穴位,腰臀部穴進針後使針感下傳,但不宜多次重複,以免損傷神經。手少陽同各經穴可取後溪、腕骨、液門、中渚等穴。

{醫案}
朱小姐,生於1966年8月,婚姻狀況:已婚,住旺角榮英樓,職業:待應。於2012年6月10日到診。病歷編號:8027XX。
病證腰腿疼痛一月餘,西醫診斷為坐骨神經痛,服用止痛藥未能止痛,熟人介紹而前來求診。自述:疼痛不能坐立,從臀部後側放射至足跟,飲食一般,小便正常,大便2~3天一行,舌淡,苔薄白,脈細弦。證屬太陰、厥陰、少陰經病症,寒凝血瘀,脈絡閉阻。治以活血通絡,祛寒止痛,選用《現代方》之“腰腿痛方”加夜交藤、雞血藤、天龍,並結合針灸治療。
處方當歸五錢、生地三錢、赤芍四錢、丹參三錢、牛膝三錢、乳香一錢、没藥一錢、夜交藤一兩、雞血藤一兩、天龍錢半。每天服用一劑,連續服用三十天。針刺穴位:參照坐骨神經痛處方取穴,一星期針灸二次,共針十次。
結果經治療一個月後病癒。
醫話朱小姐患的證屬太陰、厥陰、少陰經病症,寒凝血瘀,脈絡閉阻。治以活血通絡,祛寒止痛,選用《現代方》之“腰腿痛方”加夜交藤、雞血藤、天龍,並結合針灸治療,效果顯著。

(醫案中病人的個人資料包括姓名、住址均非真實)

                           趙生
                           整理於2012年10月1日
返回
返回

11)臟躁

臓躁,類似今之癔病,是一神經官能症,患者以青年、壯年和女性較多。其臨床症狀多種多樣,諸如文獻中記述的“奔豚氣"、“梅核氣"、以及“厥證"和“鬱證"等,均為本病證候類。

{辨證}
主要症狀為情志異常,如無故喜笑、悲泣、歌唱、呻吟或痴呆、沉默;其次如突然失語、失明、胸悶氣逆、吞嚥困難,甚至突然暈厥者;或出現肢體麻木疼痛、癱瘓、震動等。

{治療}針灸
治法以安神寧心窍為主,佐以隨證配穴,毫針刺用平瀉或瀉法。
處方人中、內關、神門、神庭、本神、印堂。
隨證配穴失語:啞門、通里
      吞嚥困難:天突、廉泉
      失明:晴明、光明
      癱瘓:參照中風處方

{醫案}
陳先生,生於1980年4月,婚姻狀況:未婚,住荃灣萬景峯6座,職業:會計員。於2012年8月7日到診。病歷編號:8065XX。
病證情緒低落,無故悲泣症狀持續出現半年,經西醫診斷為抑鬱症,因不想長期服食西藥而前來求診。自述:情緒低落,需服食藥物幇助入睡,食欲欠佳,大便不暢,小便尚可,舌淡,苔薄白,脈細弱。證屬太陰、厥陰、少陰經病症,心脈失養,陰陽失調。治以濡養心脈,通調陰陽,方藥選用《金匱要略》之“甘麥大棗湯”加夜交藤、合歡花、太子參、生石決明、生牡蠣、紫石英、桂枝,並結合針灸治療。
處方浮小麥一兩,哈蜜紅棗一枚,炙甘草二錢、夜交藤一兩、合歡花一錢、太子參錢半、生石決明兩半、生牡蠣兩半、紫石英五錢、桂枝五錢。每天服用一劑,連續服用三十天。針刺穴位:參照臟躁處方取穴,每隔三天針灸一次,共針十次。
結果經治療一個月後,情緒已穩定,現繼續接受治療。
醫話陳先生患的證屬太陰、厥陰、少陰經病症,心脈失養,陰陽失調。治以濡養心脈,通調陰陽,方藥選用《金匱要略》之“甘麥大棗湯”加夜交藤、合歡花、太子參、生石決明、生牡蠣、紫石英、桂枝,並結合針灸治療,效果顯著。

(醫案中病人的個人資料包括姓名、住址均非真實)

                           趙生
                           整理於2012年10月2日
返回
返回

12)驚悸

驚悸是指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的一類徵狀與怔仲相似,但兩者並不相同。驚悸是因突然受驚而作,時作時輟,症狀較輕;而怔仲則終日心中悸動不安,稍勞則甚,症狀較重。兩者在病情和病程方面雖有差異,但其病因病機基本頗為相似,故合併叙述。
本證多見於部份心律失常,心臟神經官能症,冠狀動脈硬化心臟病,以及甲狀腺功能亢進,貧血等。

{辨證}
本證自覺心跳、心慌,時作時息,並有善驚易恐,坐卧不安,多夢易醒等症。①心血不足者,兼見面色蒼白,頭暈目眩,舌質淡紅,脈細弱或結代;②痰火內動者,則見煩躁不寧,恍惚多夢,苔黃脈數;③因水飲內停者,兼見胸脘痞滿,眩暈吐涎,精神疲乏,肢冷苔白,脈細滑。

{治療}針灸
治法以手少陰、厥陰經穴為主,佐以背俞穴,毫針刺用平補平瀉法。陽虛者可施灸法。
處方郄門、神門、心俞、巨闕、內關
隨證配穴心血不足:隔俞、脾俞、足三里
      痰火內動:尺澤、三陰交、豐隆
      水飲內停:脾俞、胃俞、三焦俞

{醫案}
王先生,生於1977年1月,婚姻狀況:已婚,住紅磡黃埔新村,職業:製衣。於2011年4月11日到診。病歷編號:8037XX。
病證有高血壓病史,三個月前因工作緊張,疲累過度,自覺心跳快、不自主跳動,經朋友介紹前來求診。自述:每逢勞累或緊張時發作明顯,休息片刻可恢復正常,舌淡,苔薄白,脈細弱。證屬太陰、少陰經病症,心血不足。治以補益氣血,安神定悸,方藥選用《金匱要略》之“甘麥大棗湯”加合歡花、太子參、生石決明、生牡蠣、豨簽草、益母草、夏枯草,並結合針灸治療。
處方浮小麥一兩,哈蜜紅棗一枚,炙甘草二錢、合歡花一錢、太子參錢半、生石決明兩半、生牡蠣兩半、豨簽草五錢、益母草四錢、夏枯草五錢。每天服用一劑,連續服用三十天。針刺穴位:參照驚悸處方及隨證取穴,每隔三天針灸一次,共針十次。
結果經治療一個月後,驚悸情況未有出現,囑每月覆診一次。
醫話王先生患的證屬太陰、少陰經病症,心血不足。治以補益氣血,安神定悸,方藥選用《金匱要略》之“甘麥大棗湯”加合歡花、太子參、生石決明、生牡蠣、豨簽草、益母草、夏枯草,並結合針灸治療,效果顯著。

(醫案中病人的個人資料包括姓名、住址均非真實)

                           趙生
                           整理於2012年10月2日
返回
返回

13)便秘

凡大便乾燥,排便困難,秘結不通超過二天以上者,稱為便秘。本症概分為偏虛、偏實兩類,分述如下:

{辨證}
1. 實秘:便次減少,經常三、五日一次或更長時間,臨圊努責,燥結難下。如屬熱邪壅結,則見身熱,煩渴、口臭喜冷,脈滑實,苔黃燥;氣機鬱滯者,每見脅腹脹滿或疼痛,噫氣頻作,納食減少,脈弦、苔薄膩。
2. 虛秘:便秘如因氣血虛者,則見面色唇爪(白光)白無華,頭暈心悸,神疲氣怯,舌淡苔薄,脈象虛細等。
3. 陰寒凝結:則見腹中冷痛,喜熱畏寒,脈沉遲,舌質淡苔白潤等症。

{治療}針灸
治法取大腸經俞、募穴及下合為主。實秘針用瀉法,虛秘針用補法,寒秘可加灸。
處方大腸俞、天樞、支沟、承山
隨證配穴熱結:合谷、曲池
      氣滯:氣海、足三里
      氣血虛弱:脾俞、關元、血海
      寒秘:灸神厥、關元

{醫案}
戴小姐,生於1979年12月,婚姻狀況:已婚,住天水圍嘉湖山莊麗湖居,職業:秘書。於2012年2月20日到診。病歷編號:8061XX。
病證有便秘史,每2至3天行便一次。因近日工作緊張,已6天未大便,腹部脹痛,而前來求診。飲食、睡眠欠佳,舌淡,苔白厚,脈細弦。證屬太陰、少陰經病症,實秘。治以行氣通便,寧神減壓,方藥選用《傷寒論》之“小承氣湯”加白術、生麥芽,浮小麥、紅棗、炙甘草,並結合針灸治療。
處方熟大黃1/4錢,厚樸三錢、枳實三錢,白術一兩,生麥芽一兩、浮小麥一兩,紅棗一枚,炙甘草二錢。每天服用一劑,連續服用十天。針刺穴位:參照便秘處方及隨證取穴,一星期針灸二次,共針四次。
結果經治療後,大便已通,囑繼續接受治療以改善其習慣性便秘。
醫話戴小姐患的證屬太陰、少陰經病症,實秘。治以行氣通便,寧神減壓,方藥選用《傷寒論》之“小承氣湯”加白術、生麥芽,浮小麥、紅棗、炙甘草,並結合針灸治療,效果顯著。

(醫案中病人的個人資料包括姓名、住址均非真實)

                           趙生
                           整理於2012年10月2日
返回
返回

14)遺精

遺精可分夢遺和滑精。凡睡夢中射精的名為“夢遺";無夢或清醒時自滑出的為“滑精"。一般成年未婚男子,偶而遺精屬生理現象,不能作為病態。

{辨證}
夢遺指睡眠不深,伴有夢景,陽事易舉泄;如久遺而頻繁者,可有頭昏、頭暈,精神不振,耳鳴腰酸等證;滑精則不拘昼夜,動慾則常有精液滑出,形體瘦怯,脈象細弱,甚或出現心悸、陽萎等證。

{治療}針灸
治法夢遺以交通心腎為主,毫針刺用平補補瀉法;滑精以補腎為腎為,毫針刺用補法,或針灸並用。
處方大赫、志室、三陰交
   夢遺:心俞、神門、內關;
   滑精:腎、太溪、足三里。

{醫案}
伍先生,生於1981年9月,婚姻狀況:未婚,住筲箕灣西灣街,職業:銷售員。於2010年5月15日到診。病歷編號:8058XX。
病證近月來發覺睡醒時內褲粘有少量白色液體,精神不振,耳鳴、腰痠腿軟,而前來求診。飲食尚可、睡眠欠佳,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證屬太陰、少陰經病症,心腎虧虛。治以調補心腎,澀精止遺,方藥選用《本草衍義》之“桑螵蛸散”加浮小麥、紅棗、炙甘草,並結合針灸治療。
處方桑螵蛸五錢、高麗參錢半、茯神三錢、遠志三錢、石菖蒲三錢、生龍骨一兩、熟龜板一兩、當歸三錢、浮小麥一兩、紅棗一枚、炙甘草錢半。每天服用一劑,連續服用十五天。針刺穴位:參照遺精處方取穴,一星期針灸二次,共針四次。
結果經治療後病癒。
醫話伍先生患的證屬太陰、少陰經病症,心腎虧虛。治以調補心腎,澀精止遺,方藥選用《本草衍義》之“桑螵蛸散”加浮小麥、紅棗、炙甘草,並結合針灸治療,療效顯著。

(醫案中病人的個人資料包括姓名、住址均非真實)

                           趙生
                           整理於2012年10月3日
返回
返回

15)陽萎

陽萎又稱陰萎,是指男子未到性功能衰退時期,出現生殖器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堅而言。

{辨證}
生殖器萎軟不舉或勃舉不堅。常伴頭暈目眩,精神萎靡,心緒不暢,腰膝酸軟,脈細弱,舌質淡紅等症。

{治療}針灸
治法以補益腎氣為主。毫針刺用補法,或針灸並用。
處方腎俞、命門、三陰交、關元、次髎。

{醫案}
吳先生,生於1967年10月,婚姻狀況:已婚,住將軍澳清水灣半島,職業:商人。於2011年8月28日到診。病歷編號:8059XX。
病證近三個月來與妻子行房時陰莖不能勃起,工作緊張,疲倦乏力,腰膝痠軟,而前來求診。飲食、睡眠欠佳,二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脈細弦。證屬太陰、厥陰、少陰經病症,腎陽不足,宗根失養。治以補腎壯陽,濡養宗根,方藥選用《景岳全書》之“右歸飲”加太子參、合歡皮、淫羊藿、生麥芽,炙甘草並結合針灸治療。
處方熟地黃五錢,淮山四錢,山茱萸三錢,枸杞子三錢,菟絲子四錢、杜仲五錢、桂枝五錢、熟附子二錢、太子參錢半、合歡皮三錢、淫羊藿三錢,生麥芽一兩、炙甘草二錢。每天服用一劑,連續服用三十天。針刺穴位:參照陽萎處方取穴,每隔三天針灸二次,共針十次。
結果經治療後病癒。
醫話吳先生患的證屬太陰、厥陰、少陰經病症,腎陽不足,宗根失養。治以補腎壯陽,濡養宗根,方藥選用《景岳全書》之“右歸飲”加太子參、合歡皮、淫羊藿、生麥芽、炙甘草並結合針灸治療,療效顯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