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之骂何时休

 文摸道 2014-06-21

这本是我博客里的一篇文章,因其多少能反映给《论语》洗洗澡的必要性,就权且放在这里,作为本书的一项说明吧。


黎鸣又骂孔子了,他说孔子就是一个纯粹的政治流氓,尊孔的人要么就是文盲的“阿Q”,要么就是文人的“孔乙己”。总而言之,都是和孔子一样的“人渣”。因此,他要大声地呐喊:拒绝“尊孔”,即是拒绝当“人渣”!


这样的谩骂我已经看了有一段时间了,却一直无言以对,还老老实实地就那么看着。


因为,翻开历朝历代对于《论语》的注解,孔子确实是一个表面光鲜,内里大有问题的形象啊!


比如《学而》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表面看来,讲的是:“学了之后再时时加以温习,不也是令人愉悦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也不恼恨,不也是种君子的风范吗?”都挺正面的。但仔细分析起来,把“读书做功课”、“交友待客”、“淡定不生气”这样毫不相干的三件事情揉在同一句话里,叫人怎么理解呢?这不是说明孔子说话前言不搭后语吗?这不是证明孔子思维错乱吗?这样一个神经病叫人怎么尊呢?尊这样一个神经病为圣人,不是“人渣”是什么?


又如,对于“贤贤易色”的理解,要么就解为“尊崇贤能,戒除色欲”,要么就解为“尊崇贤能,如好美色”,要么就解为“对待妻子,厚德薄貌”,都是振振有词,一副道德先生的模样。但不管是将“色”解为“色欲”、“美色”还是“容貌”,不都是指“女色”吗?“贤贤”跟“女色”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因为“贤贤”,就要戒“色”?因为“贤贤”,就要美“色”?因为“贤贤”,就要轻“色”?孔子(虽然“贤贤易色”是子夏说的,但就如我们对《论语》的误读一样,帐还是算在孔子的头上)是性冷淡呢,还是性狂热?这样的性病患者,不是“人渣”是什么?


再如,对“无友不如己者”的理解,要么就解为“不要和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要么就解为“不要和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交朋友”,要么就解为“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也是各有一套说辞。但这样的解读能给人以怎样的印象呢?只能说明,孔子其实是个势利眼!一个势利眼的家伙,不是“人渣”是什么?


最后举一个严重点的例子,对于“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一句,普遍的解释是:父亲在世的时候,看他的志向;父亲死后,看他的行为,如果三年都不改变他父亲生前所为,这样的人就算是孝了。为什么要三年都不改变父亲生前所为才算是孝呢?于是,孔子就惹祸了——人们据其“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一语,说他这是“老鼠儿子学打洞”的孝道;其实质就是要让死人统治活人,让过去统治现在和将来,不许变革,不许发展,只许复古倒退;因而是中国因循守旧、落后挨打的病因!这样的祸害不是“人渣”是什么?不需要狠狠地批判吗?


所以,虽然我也是个尊孔者,但面对黎鸣老先生的骂,我也只能干瞪眼!


但对于拒绝做“人渣”,我还是响应的。所以,我只希望,有一天,我们能把《论语》解读清楚,别让黎鸣老先生骂得太累了!


不然,我们恐怕只有做“人渣”的份了!


之所以要把这篇博文放在这里,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


一是想通过黎鸣骂孔子这一案例说明,任何经典都不要指望它必定能给予我们一份美味的心灵鸡汤,只要我们的修养有那么一丝未曾落实的痕迹,都很可能招致与预期完全相反的后果。好像这本《论语》,虽然满篇都讲的是至理名言,就因为每一章中或多或少的误读,招来了黎鸣等人的声声讨伐!


二是面对关于《论语》的各种误读,我难免也要很小心地骂人,这会让我心里感到非常的不安。所以,就借黎鸣老先生的骂,给自己一点小小的安慰和歉意的表达吧!


       

标签:论语,洗洗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