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吃橘子时,都喜欢将橘瓤外白色的筋络扯得一干二净,其实,这种吃法是不科学的。橘瓤外白色的网状筋络通常被称之“橘络”。中医认为橘络具有通络化痰、顺气活血之功,不仅是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患者的食疗佳品,而且对久咳引起的胸胁疼痛不舒还有辅助治疗作用。现代营养学研究认为,橘络中含有一种叫芦丁的物质。芦丁能使血管保持正常的弹性和致密性,可减少血管壁的脆性和渗透性,有防止高血压病人发生脑溢血、糖尿病人发生视网膜出血的作用。对于平时有出血倾向的人,特别是有血管硬化倾向的老年人,食橘络更是有益无害。 这里介绍一款自制药酒,原料简单,便于自制,适合关节疼痛的朋友饮用。 橘 络 酒 材料:干橘络 30克 高度白酒 一斤 ![]() ![]() 干橘络 白酒 制作:直接将橘络泡入酒中。一个月后既可饮用。 使用:每天20毫升。 橘络酒适合人群:关节疼痛,肢体麻木。 禁忌:阴虚火旺的人。 橘络 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的果皮内层的筋络。12月至次年1月间采集,将橘皮剥下,自皮内或橘瓤外表撕下白色筋络,晒干或微火烘干。比较完整而理顺成束者,称为凤尾橘络(又名顺筋)。多数断裂,散乱不整者,称为金丝橘络(又名乱络,散丝橘络)。如系用刀自橘皮内铲下者,称为铲络。 ![]() 橘络 性味归经:味甘、苦,平。无毒。入肝经、脾经。 功能主治:通络,理气,化痰,治经络气滞,久咳胸痛,痰中带血,伤酒口渴。 1.【日华子本草】:治渴及吐酒,炒煎汤次甚验。 2.【纲目拾遗】:通经络滞气、脉胀,驱皮里膜外积痰,活血。 3.【本草求原】:通经络,舒气,化痰,燥胃去秽,和血脉。 4.【四川中药志】:化痰通络,治肺劳咳痰、咳血及湿热客于经隧等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7.5克。 摘自《健康讲坛》搜狐博客 橘家“七姐妹”药用各不同 ![]() 橘全身都是宝,橘家“七姐妹”是指橘叶、橘皮、橘肉、橘红、橘络、橘核、青皮。虽然它们都是很好的中药,但药用各不同。 ![]() 橘叶 中医认为,橘叶性味辛、苦、平,具有疏肝、行气、化痰、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肋痛、乳腺炎等症。 ![]() 橘皮 橘皮又称为陈皮。中医认为,陈皮性温,味辛、苦,具有理气调中、健脾和胃、燥湿化痰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胃气滞、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咳嗽痰多、呕吐、胸闷、便溏等症。 ![]() 橘肉 中医认为,橘肉味甘、酸,性凉,具有开胃理气、止咳润肺、解酒醒神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呕逆食少、口干舌燥、肺热咳嗽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橘肉富含维生素B1、维生素P,可辅助治疗高血脂、动脉硬化等多种疾病。 ![]() 橘红 中医认为,橘红性味辛、苦、温,具有理气宽中、祛痰散结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咳嗽、恶心呕逆、胸痛胀闷等症。 ![]() 橘络 中医认为,橘络性平,味甘、苦,具有行气通络、化痰止咳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痰滞经络所致的胸胁胀痛、咳嗽咳痰或痰中带血等。 ![]() 橘核 中医认为,橘核性微温,味苦、平,具有理气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疝气、睾丸疼痛、甲状腺肿及乳房结块等疾病。 ![]() 青皮 青皮是橘子未成熟时的果皮。中医认为,青皮性温,味苦、辛,具有疏肝理气、散积化滞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肝郁气滞所致的胸胁胀满、胃脘胀闷、疝气、食积、乳房作胀或结块等症。 杨吉生 原文见《家庭保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