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祭祀禮制改革在客家地區的宗族實踐: 《大埔縣藍氏族譜》的解讀 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 譚兆風 摘要 以往關於族譜在客家文化研究中的運用,論者 的興趣點多在族譜中家規家訓、遷徙源流等諸 內容,而對族譜中人物譜傳中的材料較少運 用。 本文運用族譜資料結合地方文獻等材料,對大 埔藍氏宗族的建立和發展的過程和內容做一粗 淺探討,認為修建小宗祠、設立始祖、構建大 宗祠、創立蒸嘗祭祀制度是明嘉靖以來地方族 群建立宗族制度的模式與內容。 關於明清客家宗族社會的形成,以往的研究將 其置於明清以來漢人宗族社會形成的歷史脈絡 中進行考察,並注意到通過科舉入仕、經營擴 充宗族財產、構建宗族社會元素如修譜、建祠 等手段為地方宗族提升族望地位的途徑與方 法。同時以往關於族譜在客家文化研究中的運 用,論者的興趣點多在族譜中家規家訓、遷徙 源流等諸內容,而對族譜中人物譜傳中的材料 較少運用。 本文運用《大埔縣藍氏族譜》結合地方文獻等 材料,對大埔藍氏宗族的建立和發展的過程和 內容做一粗淺探討,認為修建小宗祠、設立始 祖、構建大宗祠、創立蒸嘗祭祀制度是明嘉靖 以來地方族群建立宗族制度的模式與內容。 一、藍姓宗族歷史源流與族屬身份 大埔縣藍氏主要聚居在今大埔縣湖寮鎮的龍崗 村等地,現有人口5434人,為當地一大姓。 龍崗村舊屬大埔縣同仁甲之湖寮村,按地方文 獻載:“同仁甲在縣城南部,居全邑之中心, 東界嚴上、白寨、百侯三甲,西界三河、大麻 二甲,北界維新甲,南界源高甲;……,梅潭 河自東向經百侯入境橫貫甲中西北向入三河甲 注入大河,甲中諸水東北為莒溪,自嚴上甲發 源,經莒村長教至湖寮之楊梅田入梅潭河,南 為雙坑水,一自山豐發源,一自崧坑發源,至 大塘肚合流至湖寮之舊田入梅潭河。此外另有 西南一水發源于石門及聖靠石,經高道庵、坪 坑子合黃沙坑之水,至黃坑渡頭入韓江。全甲 最大之鄉村為湖寮,眾小鄉環列周圍。”可見 龍崗村位於大埔縣的中心位置,為“全邑之中 心”,並且境內有諸多的河流將全村與周邊區 域相聯繫,是一交通便利,水路發達的鄉村。 大埔藍姓將大興公列為其開基祖。據《古萬川 汝南藍氏族譜》記:“(大興公)南宋末避亂攜 婦子來自閩汀州寧化之石壁鄉,抵昔潮州之海 陽地方,即今大埔縣莒村社,結廬而居,僻土 而耕,是為大埔縣肇基之祖。”大興公傳下藍 疇、藍統制、藍勉齋三子,其中藍疇、藍統制 分別移居漳州、漳浦發展,只有勉齋留在本地 繁衍,勉齋傳下恭公、寬公二人,其中寬公遷 往饒平,此後直至六世都是單傳。到第七世分 成大小兩宗,大宗貴山公、小宗秀山公,其中 貴山生四子,秀山生三子,從此藍姓在大埔得 到發展壯大。 在藍姓的源流譜系中,從一世祖到六世祖的歷 史源流則含糊不清,表現為記載都十分簡單, 族譜都沒有他們的生卒時代的記載,最明顯的 就是開基祖大興公的生卒年份和身份不詳。 不過如果再往上追溯,則發現大埔藍姓和福建 上杭、武平、長汀藍姓的源流是一致的,四地 都將吉甫公尊為藍姓入閩始祖。吉甫公傳到第 七代時生七子,長子念一郎居長汀水口,次子 念二郎、五子念五郎遷武平大禾,三子念三郎 遷武平上堡,四子念四郎遷上杭平安里,六子 念六郎遷武平林坊,七子念七郎遷上杭廬豐 里。其中念六郎曾經攜帶第三妻馬氏和三個兒 子到過大埔,但是後來三子又返回上杭,不過 夫婦倆死後都葬在大埔。 東、閩西的藍姓在族屬、身份上都是一致的。 而據福建學者楊彥傑對上杭藍姓的研究,上杭 藍姓在明代以前都屬於畲族,只是到了明代以 後,由於國家的賦役徵收、鋪遞、驛站、墟市 的設立,上杭藍姓所居地逐漸納入國家的控制 之下,而逐漸走上了漢化的道路。 現在大埔藍姓在論及自己的族屬時十分強調自 己的漢族血統,十修《大埔縣藍氏族譜》主修 在總序中特別對這一點做了宣言式的陳述,強 調藍姓的漢民族成分:“天下藍氏,凡奉汝南 為郡望的,皆昌奇公子孫,都是堂堂正正的大 漢民族”。然而,透過十修《大埔縣藍氏族譜》 可以發現,大埔藍氏的源流與福建寧化、 杭、武平的源流是一致的,而上杭、武平的一 些藍姓在20世紀80年代恢復畲族民族成分 時,也曾致信大埔藍姓,當時由於一些原因, 沒有取得大埔藍姓的認同,故此現在上杭、武 平的藍姓為佘族成分,大埔藍姓卻認同漢族。 不過,據訪談大埔藍姓族眾對於民族成分,年 老一代認同漢族,年輕一代卻傾向於認同畲 族。 二、藍氏宗族小宗祠的紛創 藍姓在大埔的繁衍發展,始於南宋末。“興公 者避亂來自閩汀寧化之石壁鄉,抵今大埔之莒 村社止焉。歷元而明,凡四世,移居湖寮古城 里。”藍姓從大興公開始,一直是單傳,繁衍 到第七代時,分成大小兩宗:大宗貴山公、小 宗秀山公,其中貴山公生四子,秀山公生三 子,此後藍姓分成大宗一、二、 宗五、六、七派繁衍發展。實際上藍姓在大埔 的發展脈絡從當地的口傳和族譜記載來看,並 不是很清楚,因為從大興公到第六世五十郎的 個人記載都很模糊,只是從第七世開始宗族的 歷史才慢慢“明朗”起來,而第七世正是藍姓開 始分為大小兩宗的時候。 斷,在藍氏宗族的構建發展歷史上,十三、十 四世是一個很重要的時期,這一時期正是明代 嘉靖時期,嘉靖時期正是明代宗廟祭禮改制時 期。明代官庶祭祖之禮,定於洪武朝。洪武初 遵從《朱子家禮》,以祠堂為名的家廟之祀, 品官准祭四代,庶民則准祭二代。洪武十七年 後,明太祖採納胡秉中的建議,將庶民祭祀祖 先二代改為三代。 正如清初禮家毛奇齡所言:“明初禮官用行唐 知縣胡秉中議,許庶人祭及三代,今俗祭祝詞 尚有稱三代尊親者。”嘉靖十五年(1536)十 一月,夏言諫言,准允臣民祭祀始祖、 稱“人皆有所本之祖,情無不同,此禮當通於 上下。……,伏望皇上詔令天下臣民,得如程 子之議,冬至祭厥初生民之始祖,立春祭始祖 以下、高祖以上之先祖。 不許立廟以逾分。庶皇上廣錫類之孝,臣下無 嫡袷之嫌,愚夫愚婦得盡追遠報本之誠矣。 ”夏言這一禮制改革建議最終得到了明世宗的 批准。允許祭祀先祖,即等於允許各支同姓聯 宗祭祖,此舉在民間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在 這一時代背景下,藍姓開始了宗族的構建。首 先是在嘉靖十五年左右,宗族士紳開始建立自 己的家廟。十三世祖先雲疇公房開始在大宗設 立家廟,族譜記載“鏞,字德聲,號雲疇。 生明孝宗弘治六年癸丑年(1493)四月初三 日亥時,年十六而父英莊公歿。 商,恢弘先緒,上奉老娘,下撫弟妹。創建大 廈於古城,雄冠一鄉,五棟房屋系由三弟庠在 家苦心經營,興建竣工,兄弟分享,屋名兩雲 公祠。兄弟同祠,和睦相處,人才輩出,乃滋 乃萬……,明嘉靖十年辛卯(1531)為弟度辯 冤,解報察院,備曆艱難,於七月初四日巳時 故於廣城,年三十九歲,弟序扶柩還歸……。 妣廖氏,……黃坑月溪仲清次女。 坑莊業,協弟偕侄建祠堂居室,故兄弟五人, 各建有祠堂,蓋女中丈夫也。”家廟興建後, 藍姓有感於“上世蒙無譜牒,故世次、履歷與 諱諡、年壽及生故、嫁娶、墳塋多有所遺忘。 雖或記之簿書,傳之故老,亦莫得其詳”。 宗一派在嘉靖十五年以後創建祖祠,族譜記 載:“十五世繼升,諱琳,號碭山。 子。生弘治乙卯正月初九日辰時,性英偉端 正,創建祠宇。卒嘉靖辛酉十一月十六日午 時。”10後其孫坤號將祠堂進一步修整,“十七 世坤號生嘉靖甲辰八月初八子時,素行孝友。 繼建祖祠下堂,造橫屋,修墳塋,卒萬曆甲辰 四月初八。”大宗四派十六世守鉞建立祖祠, 守鈺建曾祖祠堂,“守鉞,字君烈,……,生萬 曆丁酉,……,年八十余尤經畫蒸嘗,建立祖 祠”,“守鈺,字君珍,……,袞建曾祖祠堂, 與有力焉”。可見自從嘉靖開放民間祭祀後, 藍氏宗族中各支派紛紛建立自己的祖祠,祭祀 自己房派的祖先。 三、《藍氏族譜》的編修與始祖、大小宗的確 立 各房派小祠堂的建立,為藍姓大宗祠的建立打 下了基礎,但是要建立自己的大宗祠,就需要 構建一個“完整”的宗族發展歷史的譜系,塑造 一個共同的世系,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一個共同 的開基祖。然而如何構建一個讓社會“認可”的 宗族源流,是藍姓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於是 他們聘請了大埔的地方文化“權威”廖廉齋編修 族譜。關於廖廉齋的身份,地方誌有載:“廖 欽熏字書紳,湖寮人,郡庠生。 江,棄藍衫千里奉遺骸歸。哀毀骨,立作續招 魂之賦,終身不出,子見一亦去邑庠,箬笠草 履,日事藏山之業。凡所紀載,雖纖瑣必資, 采史者資焉”,族譜載;“欽訓字書紳,號廉 齋,諡文源,生弘治己酉,卒嘉靖己酉 (1489-1549),壽61歲,明正德16年辛巳 (1521),經宗師張公選如府學第一名,庠 生,開湖鄉斯文之始。翰林院編修王思公旌表 博士匾額‘文憲開先’”。家族編修族譜本來是家 族內部的事,為何要請一個外姓人參與?關於 其中原委,廖廉齋的侄子廖複一在萬曆年間為 藍姓續修族譜時作了一個簡短的說明,“以先 伯父鄉之文人,諳于譜牒者也”,而實際上其 中更深層的原因卻是藍姓為自己宗族源流的建 構尋求一個地方社會的認同,因為此次修譜中 的發起人並非目不識丁者,大宗四派的雲疇、 雲林公一支是富甲一方的商人,小宗的思齋公 是一個地方仕宦,“田學,子于程,號思齋, 烈長子,生正德庚午六月十三未時,天資英 邁,學問淵通,嘉靖己亥入邑庠,庚子補廩, 乙丑應歲貢廷試,初授福建安溪學訓,升廣西 思恩府教授。當道一卓異題薦,擢騰縣知縣, 未蒞臨而卒。少負經濟才,與吾鄉黃及泉、吳 少柏諸公先後齊名,為諸生時既以民物為己 任,觀其投書綠林,賊眾受撫,經濟可見一 斑。乃謹以明經仕宦,未任民社,不能大展其 學而終,時論惜之。事載郡邑二志。 己卯九月十二卯時故於思恩署中,壽七十”。 於是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 上書開放民間祭祀禮儀的第六年,大宗四派中 的十三世孫雲疇、雲林聯合小宗七派的十四世 孫思齋聘請廖廉齋創修了藍氏族譜。根據萬曆 譜序的記載,嘉靖藍氏族譜的編修只是確定了 族譜的體例,“其體裁一 准歐陽世五宗九世之 法,考傳記而圖世系,稽生平而著行實在”, 其內容只是“諱諡之稱,謂年壽之修短,生故 之先後,嫁娶之往來,墳塋之坐向”,而對藍 姓開基祖和大小宗的確立不清楚,於是1616 年藍姓聘請廖廉齋的侄子廖複一續修了藍氏族 譜,在《續修藍氏族譜序》中,廖複一對續修 原因做了解釋:“越今七十餘載,其生齒之 繁,視前不啻十倍,不有所修,而遺忘之患又 不終無也。十五世孫聚所,十六世孫畸人、還 嬰深為此懼,延余續修之”。 次續修族譜的主要任務“餘實不堪第屬親故, 不可以不才辭,溯其源之所自出,衍其派之所 流傳”。顯然這次續修族譜主要是要確立藍姓 開基祖和大小宗。於是修譜著者對藍姓的來源 及大興公的來歷作了一番考證,“粵觀士庶家 之有譜,所以著源流,存考複,昭勸戒,當有 而不可無者也。及稽姓氏,所自藍姓者,其初 不可知,傳雲春秋楚大夫藍尹檀後也。湖寮之 藍,宋末有之”。顯然藍姓源流只是一個傳 說,接著修譜者又講“興公者,避亂來自閩汀 寧化之石壁鄉,抵今大埔之莒村社止焉。曆元 而明,凡四世,移居湖寮古城里,興公,湖寮 藍氏肇基之鼻祖也,迄今十有八世矣。顧上世 端蒙無譜牒,故世次、履歷與諱、諡、年壽及 生故、嫁娶、墳塋,多有所遺忘,雖或記之薄 書,傳之故老,亦莫得其詳”,在這段話中, 修譜者含糊其詞地為藍姓找到了開基祖大興 公,不過由於藍姓上世沒有族譜記載導致遺 忘,所以大興公的生平履歷資料。 也為藍姓分立了大小宗,所謂“溯其源之所自 出,衍其派之所流傳,斷自貴山、 大宗、小宗,上統六世之同,下別七派之異。 ”。 四、始祖蒸嘗的設立與大宗祠的鼎建 隨著藍姓各房祠的設立與宗族源流譜系的構 建,藍姓開始了建立大宗祠的宗族實踐。首先 藍姓認為“數百年來,瓜瓞滋蕃,億千萬計, 光祖而耀宗者,代不乏人”,藍姓能有今天的 發展,要歸功於開基祖的開創之辛勞,“千枝 萬葉莫不同出根源,則我始祖與二世祖之報 祀,宜歷百世而不祧也”,應該對一世、 祖進行定期的祭祀,然而由於祠堂沒有興建, 不能正常祭祀祖先,所謂“第薰槁未設,祠宇 為鼎,寒食之候,虔酎宿草而已”,於是在 1660年小宗五派的十六世祖侶島公“集族之老 幼,量力捐金,得銀數十有奇,經眾生息”, 創立了始祖蒸嘗, 作為祭祀先祖的經費,但 是由於大宗祠還沒有興建,藍氏於是從庚子年 (1660)開始,每年冬至日在大宗四派的英 莊公祠祭拜始祖大興公、二世祖勉齋公,同時 秀山。這一宗族活動實際上 配祀七世祖貴山、 是嘉靖十五年(1536)十一月夏言“如程子之 議,冬至祭厥初生民之始祖”的准允臣民祭祀 始祖、先祖的言論在民間的宗族實踐。到清初 大宗四派十九世遠亭公子超總理蒸嘗時,經過 四五十年的經營,嘗業得到增殖,“所置田 租,貳百有奇”,於是藍姓開始大興土木,“彌 增式廓,方興未艾,遂僉謂鼎建大宗,妥侑先 由於當時小宗五派的十八世淡齋“為人耿 靈。 直嚴正,族兄坦齋公器重之”,被族人推選主 持修建大宗祠事務,藍姓於是選定城東田背為 大宗祠的基址,開始修建祠堂。從康熙辛卯 (1711)開始經過九年的營建,到1719年祠 堂初具規模,但是還未完全竣工。在此期間發 生三件事,一是在康熙己亥年(1719) 築化台,為吳姓阻撓,構訟公堂”,一是雍正 乙巳(1725)漳浦總戎藍瑗緣家難逃遁,經 過湖寮,入祠拜祖,福建官吏“遂以知情贈送 誣捏”,藍姓因而捲入官司;三是雍正己酉年 (1729)二世祖墳被廖姓盜葬事件,這三件 事使藍姓糾纏於官司,導致“從前所置嘗租, 幾無餘矣”。乾隆時期在與外姓的衝突與競爭 中,藍姓宗族經濟受到很大打擊,不過由於得 益于小宗五派十八世繩雲與十九世紹高、大宗 四派二十世采寅的宗族精英的努力,族譜記 載:“繩雲,字子騰,號衡野,生康熙癸亥。 生平孝友成性,……,開店本鄉中心,公正和 平,遠近胥倚任之。念一宗蒸嘗耗盡,糾集族 中知義叔侄,慘澹經營,以圖恢復,積有餘 費,始重修大宗祠,……,至於經理近祖歷代 蒸嘗,俾無失祀,率皆稱是。 事,如倡建路會及厲祭會、募設河頭加渡工 食,種種美舉,不可闡述。推為族正十餘年, 爭競岔難,胥平於公一言,真可謂完人 矣”,“采寅,字協自,號懷遠,子超次子。 康熙丁卯,少年力學,屢試未酬。。雍正甲 寅,援軍需例充國學,為人通曉大義,時始祖 嘗業耗費幾盡,協同族叔繩雲,悉心經理,漸 經過二十餘年的慘澹經營,藍姓總 見恢復”。 共贖回田租並新置租工壹百四十余石,“將所 積余費,修整大宗祠,鼎建門樓,黝堊丹般, 備極壯麗。至始祖及二、 鞏固,並北坑北崗三處田居,重新改造。諸凡 營建,次第修舉,歲時祭祀,複漢官威儀矣! 於是合族中紳耆,齊集大宗祠,議立祭規,依 前冬至一日,溯其本也。增設秋祭一日,報其 成也”,至此在乾隆乙卯年(1759) 族修整了大宗祠和一、二、 了秋嘗冬蒸的祭祖制度,完成了宗族的制度化 建構。 五、結語 通過對《大埔縣藍氏族譜》的解讀,我們基本 上可以看到明清以來華南客家宗族建構的歷史 脈絡與內涵,即一個地方族群如何在國家的制 度空間通過一系列的文化創造和文化經營,來 實現族群的整合與發展,這個整合與發展的過 程同時也是明代嘉靖以來地方族群宗族化實踐 的內容、策略與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