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钓“剩余浮力”理论在浮漂调、钓中的地位思考

 昵称18241230 2014-06-21

  

  近日论坛有朋友就“剩余浮力”问题展开了较深层探讨,其中不乏精辟见解,引起了本人一些思考,借此谈点拙见:

  一、 如何准确理解“剩余浮力”

  “剩余浮力”从定义上讲,是指当浮漂在水中处于平衡静止不动时,露在水面上的示标部分被称为剩余浮力。露在水面上的目数越多,剩余浮力越大,反之则小(见程宁名词解释)。

  但这一定义过于表象概念化,并易使初学者误以为“剩余浮力”就是外露目浮力,只要外露目一样,“剩余浮力”便相同,而不论漂大小。

  我认为准确和通俗的理解应是:当一支浮漂加配重后全部浸入水中,这时浮漂所反映的应是它全部浮力,也是浮漂本身能达到的最大浮力,此时若逐渐减少配重,漂尖应不断外露,这一过程也就表明它尚有多少浮力未被“使用”,即“剩余了多少浮力”。外露目仅是整支漂“剩余浮力”的标志。同时因各浮漂浮力大小的不一致性,这样亦不难理解不同浮漂虽调钓目数一样,但“剩余浮力”却不同。

  二、“剩余浮力”的积极作用

  (一)掌握这一理论有助于解释涉及浮漂的诸多问题。

  痴迷台钓的朋友每每谈及浮漂,似乎总有道不尽的话题。且不说流派掌门各持一词,更有好“钻研”者,不遗余力加以论证,从力学原理到高数推导无不用其极,搞得看官到头却越发糊涂。一个调漂高低哪为灵钝,南辕北辙至今在争。细究起来大多与台钓主导理论的阶段性及师承研习有关,且似乎都有道理。但随着近年 “剩余浮力”理论的出现,本人经过实践验证认为是较为实用和有说服力的,对有关浮漂调、钓甚至一些有争议问题大都能作出较好解释,朋友们用心体会自有心得。

  (二)有利于认识双饵在水下的悬落状态

  玩台钓的朋友在浮漂调钓过程中,必对双饵在水下悬落状态心中有数,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不同鱼情反映的吃口漂相,对此我采取的一个大致和简单的判断方法是:(在不考虑钩距间线支撑力、钩落底过程中饵的溶散量和钩重,并设实底和空钩调漂情况下)

  1、调目=钓目——双饵触底

  2、调目-钓目=双饵半水下压目数——双饵悬空

  3、调目-钓目=单饵半水下压目数——下饵触底,上饵悬空

  4、调目-钓目<单饵半水下压目数——下饵触底,上饵由轻触底逐渐接近全触底

  5、调目-钓目>单饵半水下压目数——下饵由全触底逐渐接近轻触底,上饵悬空

  而这几种状态的成因及方法的由来,正是“剩余浮力”在“作怪”。

  (三)主导着鱼吸食入口动作在漂相上的清晰反映

  有经验的钓友在漂相动作不够清晰时,通过改变调、钓目数或更换浮漂能将鱼吸食入口动作放大,其主因之一就是漂的“剩余浮力”与鱼情相“匹配”,试想一条吸食力度为10克的鱼,去拖动外露一目为15克浮力的漂,漂尾动作可想而知。但是不是1克就清晰?也不一定,饵尚未入口漂尾“欢腾”也是常事。如何匹配——实践,熟悉鱼、水、漂,反复调整自能找准。

  三、 运用“剩余浮力”仅是提升钓技(绩)有效工具之一

  “剩余浮力”理论虽然能有效地帮助我们认识和解决垂钓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或许令人少走弯路,但仅此而已;虽贯穿垂钓的始终,但始终不决定垂钓的全部。影响垂钓因素的多样性、多变性、复杂性,决定了它的局限性。我认为不了解和掌握这方面知识是玩“一线牵两头”这一游戏的缺陷和遗憾;但一提调、钓便身陷其中,视其如金科玉律,而忘记应从垂钓这一系统工程各环节综合分析、辩证判断解决,更不可取。正确的态度是既不迷信,也不轻视;准确掌握,学以致用。正所谓“钓无定式”皆因“一变俱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