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石化行业分析——炼油、乙烯、芳烃现状和展望(上)

 HUMIN9000 2014-06-21

  摘要:阐述了我国石化行业面临的产能过剩、资源约束、安全环保、节能减排等突出问题。重点分析了炼油行业进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主要替代能源如燃料乙醇、甲醇汽油、煤制油的发展趋势;对乙烯发展现状、原料多元化等进行了分析,从市场需求、准入规模、技术可得性等方面对乙烯和丙烯下游主要产品提出了发展建议;分析了芳烃及下游产品市场情况和甲醇制芳烃、轻烃芳构化等技术进展情况,对PTA精细化下游产品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炼油工业,乙烯,丙烯,芳烃,前景,展望

  目前,我国石化行业面临着四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行业产能过剩形势严峻、产品同质化现象不断蔓延。目前,我国部分化工产品产能过剩,企业盈利能力较差、经营困难,主要有烧碱、电石、PVC、纯碱等行业。除了传统产品外,部分属于战略新兴产业的产品也出现了产能过剩的趋势,如聚甲醛等。产能过剩,还体现在产品的同质化,而产品同质化主要来自于技术的同质化。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化工产品原创技术少,多数技术来自于引进。而世界先进技术对我国转让较少,因此世界二流技术成为我国引进的热点。技术一旦可得后,造成生产厂商蜂拥而上的局面。

  二是对外依赖屡创新高、资源瓶颈逐渐加紧。近几年,我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呈逐年增加趋势。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在2009年首次突破50%,在2012年达到56.4%(当年原油产量2.07亿t,进口2.71亿t,出口0.02亿t,表观消费量4.76亿t)。除原油外,其他资源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目前沿海沿江投产和在建的MTO产能270万t/a,需外购甲醇800万t/a,而2012年全年我国进口的甲醇才500.1万t,MTO大量产能的释放将改变甲醇的贸易格局。我国丙烷脱氢制丙烯在建产能近500万t/a,2012年我国进口液化丙烷188.3万t,进口量最高的年份2004年进口量也仅296.1万t。

  三是安全环保意识提高、本质安全引人关注。近些年,通过厦门对二甲苯(PX)项目、大连PX项目、镇海炼化一体化项目、天津中沙聚碳酸酯项目、重庆MDI项目等几个事件引发社会上对石化化工项目中环保问题的极大关注,因此提高本质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即从工艺、原料、装置、技术等方面保证石化化工项目安全的生产运行。

  四是化工行业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耗能产品风采难旧。2011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虽然持续下降,但随着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大,总能耗增长8.9%,为近年来最大增幅,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总能耗的19.9%。其中,化学工业增长11.1%,占全国能耗比重11.9%。“十二五”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减排目标是,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降低30%、能源消耗降低20%、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8%、8%、10%、10%,挥发性有机物得到有效控制。在节能减排的背景下,国家对化工行业耗能产品征收了出口关税,其中粗苯10%,煤焦油15%,氢氟酸15%,磷酸300元/t,硫酸钾/其他氯化钾2000元/t,尿素出口价格不高于基准价格时,税率为2%;出口价格高于基准价格时,税率=(1.02-基准价格/出口价格)×100%。

  1  炼油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1.1  行业进展

  我国炼油工业经过五十多年发展,已成为世界炼油大国,炼油能力持续增长。截至2012年底,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5.7亿t/a(同比增长2980万t/a),居世界第二位。就单个公司而言,中石化居世界第二位,中石油居世界第四位。

  (1)炼油行业产业集中度和炼化一体化继续提升:截止2012年底,我国已建成20座千万吨级炼油基地,其中14个为炼化一体化基地。形成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三大炼化集群,及靠近东北、西北油田的炼化产业带,合并形成了“三圈两带”的格局。2012年,千万吨级炼油基地合计产能为2.8亿t/a,占总产能50%以上。我国2012年千万吨级炼油厂列于表1。

  (2)成品油产量平稳增长,市场呈供过于求态势:全年成品油产量28171万t,同比增长5.5%;成品油表观消费量27664万t。市场供略过于求,汽油、煤油、柴油出现了自2007年以来的首次全面净出口,全年成品油净出口507万t。

  (3)国际原油价格震荡,价格调整频繁:2012年成品油价格共调整了8次,全年汽油净调升250元/t,柴油净调升280元/t。

  (4)柴汽比下降,汽车销量累积效应显现:2012年我国生产柴汽比和消费柴汽比均低于2,双双创下近10年来的新低,其中生产柴汽比为1.92,较2011年下降0.15;消费柴汽比为1.97。

  (5)升级改造动力不足,柴油质量升级进度依然缓慢:按GB19147-2009《车用柴油》标准,2010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国Ⅲ标准,过渡期为一年半,从2011年7月1日开始强制实施。到2012年底,我国车用柴油产品仍未全部达到国Ⅲ标准,导致国Ⅳ标准被迫推迟。

  1.2  主要问题与挑战

  (1)炼油能力仍将快速增长,产能过剩趋势加大:主要动力来自三方面,一是我国主力石化集团为抢占市场,加快产业布局;二是地方炼油厂以燃料油深加工或沥青生产等名义无序扩张;三是地方政府积极招商。如不加以控制,预计到2015年我国炼油能力将超过7亿t/a。

  (2)雾霾天气频现,客观要求加速油品质量升级进程:机动车尾气是PM2.5颗粒的主要来源之一,汽柴油燃烧产生的尾气已经成为城市重要污染源之一。2013年2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油品质量升级,并指出要按照合理补偿成本、优质优价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合理确定成品油价格。

  (3)消费税新政实施,影响调和汽油获利性:2012年11月6日,国税总局下发《关于消费税有关政策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47号),重新明确了液体油品缴纳消费税的范围,将征缴范围扩大至所有不符合国家标准或是有化工行业标准的常温常压下呈液态状(沥青除外)的产品。新政从2013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2012年,国内汽油消费量为8684万t,其中调和汽油消费量约1200万t,约占汽油总消费量的13.8%。消费税新政的实施将直接打击调和汽油的市场成本优势。以93号调和汽油为例,其典型配方为30%的石脑油、25%的混合芳烃、10%的MTBE、30%的非标90号汽油再加5%的C5馏分,其原料中仅石脑油和非标90号汽油在出厂环节已征收消费税,在下游按“汽油”名义销售时候可相应凭完税证明进行抵扣,混合芳烃、MTBE和C5馏分均无完税证明。按照新的消费税政策,需要企业补缴,由此而造成调和汽油成本增加约555元/t,调和汽油的价格优势将大打折扣。

  1.3  主要替代能源情况

  1.3.1  燃料乙醇

  当前我国已形成102万t/a的燃料乙醇生产能力,但国家不再鼓励与民争粮、与粮争地的燃料乙醇项目,而非粮食原料(木薯、红薯、农作物秸秆)尚未形成资源支撑能力。

  我国的E10汽油性质同普通汽油相差不大,汽车基本不需改动。相关的标准、法规比较完善,国家对燃料乙醇生产给予价格补贴(包括消费税和增值税的减免)。E10汽油目前在我国10个省试点推广,用量近150万t,替代量有限。燃料乙醇的推广瓶颈主要在于经济性不足。

  1.3.2  甲醇汽油

  (1)高比例或纯甲醇汽油:国家标准现已推出《车用甲醇汽油(M85)》和《车用燃料甲醇》。甲醇汽车由改车转向产车,一些成熟的产品已经可以量产。目前,在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腐蚀性等),大规模推广困难。

  (2)M15汽油:添加剂是关键,但配方五花八门,缺乏规范。M15汽油已在全国26个省市不同程度、不同规模应用,其中山西(全省)、陕西(全省)、浙江、贵州、新疆、河北等省由政府推动。全国有10个省有M15甲醇汽油标准,而国家标准尚未推出。

  1.3.3  煤制油

  2012年,我国煤制油示范装置运行取得新突破。包括神华鄂尔多斯直接液化装置,潞安、伊泰间接液化示范装置都已实现长周期稳定运行。

  2012年1-10月,神华鄂尔多斯与内蒙古伊泰煤制油项目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7.3亿元。其中,神华完成45.8亿元,伊泰完成11.5亿元,累计实现利润4.8亿元。

  伊泰煤制油公司2012年生产各类油品和化工品超过16万t,首次达到设计产能。每生产1t油耗煤3.64t、耗电820kWh,各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设计消耗指标。

  2012年4月,延长石油集团在榆林靖边县举行了煤—油共炼试验示范项目开工典礼。该项目年转化原煤(干基)22.5万t、渣油22.5万t、天然气7.75万t,生产柴油26.24万t、汽油7.77万t、液化气等产品4.5万t。该技术值得关注。

  2  乙烯行业状况及发展热点分析

  2.1  行业进展

  产能保持稳步增长,产量略有下降。截至2012年底,国内共有24家乙烯生产企业,31套生产装置,生产能力1676.5万t/a(比2011年增加140万t/a),乙烯产量1514万t(比2011年略降2.3%)。2012年国内乙烯当量消费量约3190万t。按照当量消费量计算,目前我国乙烯供应缺口巨大,国内自给率仅为47.5%。2012年我国主要乙烯生产企业列于表2。

  (1)原料多元化初见成效。在2012年我国1514万t乙烯产量中,传统的石脑油裂解乙烯产量为1472万t,占总产量的97%,仍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可喜的是,其他原料路线生产的乙烯产量有所增长。特别是MTO路线生产的乙烯,产量达到34万t,占乙烯总产量的2.3%。

  (2)乙烯进口贸易活跃,进口量创新高。继2011年国内乙烯进口量首次突破100万t(达106万t)以后,2012年进口量再创新高,达到142.2万t,比2011年增长36.2万t,增幅为34.2%。自从2007年国内乙烯进口量由过去的10万t左右跃升到50万t以上,几年来进口贸易一直较为活跃,除2010年因国内乙烯产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进口量比上一年有所降低外,乙烯进口量总体上保持着较快的上升趋势。

  (3)产业集中度提高,大型化目标正在实现。截止2012年底,我国乙烯平均装置规模从2005年的38万t/a提高到58万t/a(不计CPP和MTO项目),平均企业规模达到73.7万t/a。其中最大装置为大庆石化扩建后的120万t/a,最小装置规模为抚顺石化、上海石化、吉林石化、北京东方等企业的14万-15万t/a。单套规模达到80万t/a以上的装置有10套,产能合计974万t/a,占总能力的60.1%,平均规模为97.4万t/a;单套规模在60万-80万t/a的装置有5套,产能合计355万t/a,占总能力的21.9%,平均规模为71万t/a;单套规模在60万t/a以下的装置有13套,产能合计292.5万t/a,占总能力的18.0%,平均规模为22.5万t/a。但与世界主要乙烯生产地区相比,我国的乙烯装置平均规模依然偏小,仅高于日本的水平。主要乙烯生产地区装置平均规模为:美国83.8万t/a,沙特99.7万t/a,日本51.5万t/a,韩国69.3万t/a,新加坡70.8万t/a,我国台湾省65.8万t/a。

  2.2  主要问题与挑战

  2.2.1  乙烯原料优化与供应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受轻烃资源限制,国内新增乙烯产能的原料以石脑油为主,原料虽可做到相对优质,但不廉价。尽管我国大部分乙烯装置实现了与炼油的一体化,但相对于乙烯规模,目前所配套的炼油能力普遍偏小。与我国相比,中东和北美所使用的乙烯裂解原料中,轻烃比例较高,而韩国、日本等资源匮乏国家和地区,乙烯裂解原料以石脑油、凝析油为主。世界主要乙烯生产国家或地区裂解原料构成见图1。

  (作者单位: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