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地理学习中学生运用地图能力的培养

 gigi的书阁 2014-06-24


上海市长宁区西延安中学 王碧玮

无论是置身钢筋水泥森林的城市之中,还是往返于远隔千里的乡村,或在旅途中迷茫无助时,地图都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辨别方向、计划路线等必不缺少的工具。地图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具有直观具体、信息丰富、表述简要等优点地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也能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实践活动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课程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它关注的是怎样能够影响学生整个的生命历程,关注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学会运用地图是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有用的“钥匙”。

在地理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提高学生地图运用的能力,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思考,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一、把握契机,培养学生应用地图学地理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远远超过责任感。”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地图的兴趣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地图运用能力的源泉。而地理教师如何进行课堂设计,才能做到合理地引导,让学生喜爱地图,对地理学习产生兴趣,这对非中考类学科教师委实需要深入思考的关键。教师需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思考,从研究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方法、意义等方面进行研究实践,切实达到地理学科教育的目的。

(一)  关注开始,抓好学生地图学习的“首映像”效应

六年级是小学升初中的重要阶段,学生往往对初中阶段的每一门学科都抱有一定的好奇心,这一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也是其决定性因素。这样的好奇心能否持久,会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也逐渐减弱?因此,地理教师抓好学生进入初中的开始阶段,抓住学生地理学科学习的“首映像”效应是关键。初中地理学习,地图的使用是贯穿于整个阶段,六年级地理老师应适时激发学生阅读地图兴趣,关注学生地图学习的“需要”,关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点,从而形成良好的地图学习习惯。

正是为凸显学生学习地图、运用地图的重要性,初中地理教材在第二章节就将“地图”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一章节包含了“地图的语言、地图上的经纬网、形形色色的地图”三个部分,从教材编写者的角度思考,既是从今后地理学习的需要着想,也是希望抓住学生对地图学习的“首映像”,做到先入为主,突出重点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给予高度重视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着眼于学生初中地理学习的整个阶段,放眼于学生的长远来思考、设计及实施。

(二)  联系生活,培育学生用图意识

兴趣的源泉在于知识的应用,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没有成就感的兴趣只是好奇,不易持久,只有将所学知识成功运用到与自己相关的实际中去,才能使学生对地图学习更加充满信心,兴趣得以保持。

野外旅行是学习地理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常选择节假日带孩子出游。身处上海大都市的学生更有这方面优势,许多学生不仅去过国内不少地方,即便是国外也已经游玩不少。旅游是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体验地理知识的好机会,学生无意识之中不断吸收地理知识,尤其是书本所不能感受到的东西,这对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培养也是尤为重要的。

然而,怎样才能使学生在旅游中更多地获取地理知识和地理信息,避免“走马观花”被导游牵着鼻子走过场式的旅游,地理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就显得必要了。教师可以从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角度,让学生了解外出旅游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学会掌握在“迷路、掉队”等各种情况如何应对的方法,又怎样让旅游更有收获、更有价值,让学生认识到地图的使用则显得尤为关键。笔者在进行地图这一章节学习时,结合即将到来的国庆长假,鼓励学生为自己家庭长假出游设计路线。有意识地将学生分成“近郊游”、“国内游”、“邻国游”,学生们饶有兴趣地设计了起来。学生们从确定目的地、讨论带哪些物品,到日程安排、设计旅游路线……随后,各组进行设计方案介绍时发现,整个过程中用得最多的正是我们当节课所学的“地图”。对比各组的设计方案,又发现旅游路线和日程安排设计上,有的组几天的旅游既丰富又省时,有的组却没有游几个地方,耽搁在路上的时间却很多,甚至出现重复路线的现象,大家讨论下来发现,是各组成员对地图运用的熟练程度有差异造成的。从中,学生无形中感受地图对生活实用价值,以及学会用好地图的重要性。笔者也深有感触,正是让学生在联系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中自觉地运用地图,才会使学生知道地图是我们认识世界、丰富知识的有用工具。

二、注重实践,创设情境,掌握地图技能

初中阶段地图学习技能的要求主要包括阅读地图和绘制地图的技能,阅读地图技能主要是指学生能够运用地图信息分析说明地理要素特征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需要经常创设运用地图的情境,注重地图学习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运用中掌握地图技能。例如在地图三要素的学习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认识方向、图例、比例尺,笔者特别设计了一幅校园平面图,故意将图中的部分图例放错了位置,还将操场的方向改变,让学生实地考察中添加图例,或改正图例,检查错误。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掌握读图、用图的技能,体验正确使用地图的意义。在学习美国气候时,学生对美国的灾害性天气——飓风、热浪和寒潮颇感兴趣,在为学生呈现相关的图片后,随之追问:这些灾害性天气的形成与美国的哪些地理要素有关系?学生一时会不知如何应答,这时,教师在黑板上特意用英文写了“map”作为提示,随即,就有学生想到了美国的海洋环境,当教师提示还有哪些时,就有学生尝试从美国的地势地形来分析,他们还从美国的地形图中看到了整个北美洲的地形分布总体特征与气候的关系,在设疑、析疑、解疑中使学生学会综合阅读地图,知道通过地图来分析地理各要素间区别与联系,慢慢体验地理学科的奥秘。

三、             熟知地理要素,明确读图目的

学生面对一幅地图,到底怎样去读?仅有阅读地图的兴趣往往还只是起步,学会并掌握地图的基本阅读方法和基础知识还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单幅地图,帮助学生打好地图阅读技能的基础则显得尤为重要了。

首先,读图时要注意地图的图名(是什么图?),是地形图还是政区图,是气候图还是水文图,是抽象图还是概念图,从而确定地图的类型。这点虽然简单,甚至常会被许多学生忽视,但却是在解决地理问题十分必要的阅读地图习惯培养,这样会使学生能够尽快查找自己需要查找的内容,避免寻找半天却选错了方向的低效。教师可以专门分类分专题介绍了解,平时阅读地图时首先明确专题(图名)则更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逐渐养成阅读地图先看图名的习惯,久而久之则会习惯成自然。

其次,要使学生尽快熟悉地图的基本要素(图上有什么?),即学会用图正确判断地图的方向、图例的识别以及利用比例尺计算实地距离……每一个要素都有着各成体系的学习要点和方法,教师需要在备课时认真研究梳理,自己先弄清这些要素的种类、难易,注重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要多联系实际,在运用中让学生把握地图要素。如地图图例是表示地理事物的图形符号,有的是抽象的,有的却很直观,教师需要在地图的使用过程中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从繁杂中找规律(有序),让学生在无序到有序的渐变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图例时,既运用了上文中“玩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图例,也有意识地让学生填写较为单一种类的图例,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发现图例的大致分类:界线符号(如洲界、国界、未定国界、地区界、省界等)、自然地理要素符号(如河流、湖泊、池塘和山脉、山峰等)、人文地理要素符号(如公路、铁路、航线、水库、公园、建筑区等)、矿产符号、专题地图的符号(如工业图、农业图等图上的符号)、常见天气符号等。当然,图例的识别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在平时使用中有意识去查找,那样才会掌握的更好。

再者,要明确读图的目的(要干什么?),是让学生仅关注由地图的语言(图例、符号、颜色)直观地表示出来的信息,还是让学生利用图中的信息学会挖掘出一些隐性信息,以培养学生较高层次的读图能力。如在阅读《世界地理图册》第24页的南极地区地图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本页的图例(陆高海深表、永久冰冻界、陆缘冰等)和注记(17721775年库克探险路线、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科考航线、19897月-19903月国际横穿南极路线、科考站等)的基础上,提出问题:1.从注记中,推断南极大陆发现的时间大约距离现在多少年?2.从地图中,你能大概判读出南极大陆的海拔高度吗?为什么?3.找出我国的两个南极科考站的名称及其位置。通过这种架设坡度方式的读图指导,学生的读图习惯和读图能力也会得到切实的提高。

四、             善用多幅地图,关注地理要素间联系与区别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事物及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它们既各自呈现自身的特点,也彼此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因此在分析地理问题时,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正确认识地理事物,把握其实质。反映在地图的阅读上,要注意图与图之间的联系和比较,让学生学会同时用几幅地图来综合分析地理问题。如在学习南极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时,可以把南极地区的地图和中南半岛、中东地区、巴尔干半岛等地区的地图进行比较阅读,根据图例找出南极地区地图与这些地区地图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在求同比较读图中,学生能够感悟到同为分层设色地形图,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南极地区与其它地区的地图在表现形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分层设色色块中颜色的使用在南极地形图中是有别于其它地方的,正是在求异比较读图中,突出了南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特点。在地图之间的联系与比较中,使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中主动探索,需求新的关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在使用多幅地图分析地理问题时,还需要学生学会在复杂的地图信息中去芜存菁,选取有用信息,尽快地解决问题。笔者在俄罗斯气候这一知识点教学时,先带领学生阅读了“冰冻世界”,感受西伯利亚的奥伊米亚康冬季的寒冷,随后向学生抛出了“地球北半球的寒极为什不在北冰洋,而在俄罗斯东部的奥伊米亚康?”,正为冰冻世界的寒冷惊奇中的学生一时间无言以对。此时,教师呈现了一幅俄罗斯气候分布图,学生似乎有所悟,但仍不能说清楚是为什么,紧接着呈现另一幅俄罗斯地形图,这时就有学生突然想到了影响气候的因素中除了纬度之外,还有地势地形的影响,海陆差异的影响。正是这样一幅又一幅地图的同现,让学生知道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需要多幅并用,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迅速有效的解决。

地图表达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只有让学生获得学习地理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才会使学生在终身地理学习中获得主动权。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地图信息,注重学生日常阅读地图习惯的培养,实践中不断发展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