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地理成为学生最热爱的学科

 gigi的书阁 2014-06-24


                徐泾中学 刘素娟

地理学科在学生口中被称之为“副科”,不受学生和家长的重视,然而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学好它,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作为一名地理教师,非常有必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情趣,把地理课变成学生喜爱的学科。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作了以下探索:

一、     紧密联系生活,激发学习主动性。

中学地理与我们生活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很多事物,与地理知识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每次的地理课我都特别注意与生活的联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用地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但可以增强地理课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亲身体会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比如:在学习《降水分布》时,让他们观察几幅图片,一是江南地区的房子,屋顶尖尖的;二是华北地区房子,屋顶有坡度的,但没那么尖;三是西北地区的平顶屋。先让学生对比这三组房子有什么区别,然后老师提出问题:三个不同的地区,房子的屋顶差别这么大,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学生们讨论回答,查找降水分布图,最终讨论出来答案:原来和各地降水的多少有关系。

如果老师直接问:我国的降水分布有什么特点?虽然也能实现教学目标,但是这样枯燥的提问,不光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回答也是照本宣科,敷衍了事,教学效果肯定大打折扣。在课堂中关注生活,不仅提醒学生,生活中我们要                                                                                                    做个有心人,更重要的是可以认识到:学好地理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这么多疑问。学地理有用,有用的当然要学。

二、     在地理课堂中适当的组织一些活动,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有研究发现,儿童的精力集中的时间是年龄+2分钟,作为初中生,他们天性好动,很难做到整节课都精力非常集中,特别是对于地理这种没有学习压力的学科。这就要求老师要创设愉快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致。而在课堂中组织一些活动,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我曾组织学生尝试开展了以下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拼图游戏。拼图游戏是同学们最喜欢的活动方式,因为对于游戏,每个同学都不陌生,特别有很多同学热衷于电脑游戏,所以我们把拼图游戏用于课堂,同学们都有极高的热情,而且还无形中培养了同学的竞争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知识的学习积累。

比如在学习《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化》〉《中国地形》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中国政区图”,“祖国大山游”“祖国高原盆地丘陵游” 拼图竞赛,用时最少者优胜。为了在竞赛中获胜,很多同学都极其认真的读图、看图,有的同学为了在课堂竞赛中取得好成绩,还在课下积极备战,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2、课堂辩论

比如,在学习“中国人口”时,辩论人多好还是人少好?在学习“汽车工业与电子工业”时,让同学分两组辩论:汽车工业与电子工业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利与弊。

在课堂中开展辩论赛,不必用时太长,适可而止,因为我们辩论的目的不是为了输赢,而是让问题更明晰,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无形中学会了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分析问题,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读图竞赛。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在地理学习中地图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如果老是老师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学生会感觉枯燥无趣。为调动同学读图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进行各种形式的读图竞赛。

比如在学习“中国地形”“中国河流与湖泊”“中国的矿产资源”等内容时,老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以最短的时间从地图中寻找答案,进行分组抢答。或者老师不指定看那一幅图,只给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翻阅地图,比如在学习“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工业差异”时,老师给出问题“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有很多自然原因,你能不能用你的慧眼找到这些原因?”等。                         这样的读图竞赛不但目的性强,主要是同学积极性高,不会对着地图发呆,甚至无所适从,而且时间长了,同学还掌握了读图的方法。

4、猜谜语。猜地理谜语是学习和巩固地理知识、激发地理学习兴趣的一种有趣的地理课堂活动。通过猜地理谜语,还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分析力和判断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比如在学习“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化”时,为了让学生熟悉我国的各省级行政单位,我就设计了好多谜语,如船出长江口(上海),太阳落山(西藏)等,这一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高,把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调动起来,连平时上课默不作声的同学都积极参与。

三、运用多媒体,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学科因地理事物不同的空间性,区域性特征,运用多媒体技术有时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多媒体可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现千姿百态的地理事象、千差万别的地理空间、千变万化的地理演化过程,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以《黄河》为例:

在导入时,播放了一段视频:在黄河协奏曲激昂的音乐声中,展现黄河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景象。

视频导入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好像亲身感受了黄河的气势,使学生很快兴奋起来,进入课堂学习氛围,而且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后面的课堂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黄河中游的水文特征是《黄河》这一节的重点,在讲解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到了中游地区黄河水变黄了?同时展现黄河水的图片。学生都能想到是黄土高原的原因,知道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容易水土流失,但对于黄土高原地区的特征缺乏直观认识。这时我就放了一段介绍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的录像: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气候干旱,缺少植物保护,且黄河在中游地区还支流众多,一遇暴雨,大量泥沙就被雨水冲刷到了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这部分内容如果单靠老师讲解,老师费劲,学生理解起来也费力,而且学生也不感兴趣,而生动的影视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了黄土高原的特征,深刻地认识到:黄土高原是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的主要原因,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感悟,不仅为下游“地上河”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也让学生明白了治理黄河的关键,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四、模拟旅游,让学生融入课堂。

模拟旅游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进行课堂“旅游活动”的教学方法。旅游是每个同学都很向往的事情,而且越来越多地进入同学的生活,模拟旅游使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不知不觉地融入课堂,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既能获得地理事物的相关知识,又可达到欣赏自然美景、游览名胜古迹,了解各地风俗民情,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有益身心健康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中可以整节课设计成一次模拟旅游,也可以设计成一个旅游片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应用。

比如:在学习《青藏高原》时,我们就可以把整节课设计成一次模拟旅游,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状况、气候特征、特有的动植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等,我们在模拟旅游中一一揭晓。也可以设计成一个旅游片断,比如在学习青藏高原地区的民族文化时,老师就可以这样问:如果你是当地的导游,你会向我们介绍那些最具民族特色的事物?

这样的模式新鲜而又有趣,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在角色体验的快乐中学习,模拟旅游是在中学各科教学中,特别适合地理教学的一种有益、有效的方式。

在地理教学中,以上四点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感觉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教师幽默的语言,提问的艺术,恰当的肢体语言等,而且不同的方法,还需要根据各班学生不同的情况灵活应用,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这些还需要自己不断的实践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