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根寻源系列报道之十九:从《重纂三迁志》角度看孟子家世

 东莱愚公 2014-06-24

    沈阳  孟令保

     

    2014-6-2

     

    一、《重纂三迁志》编修概述

    继清代道光四年,孟氏六十九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继烺主修了《孟子世家谱》以后,七十代翰博孟广均于道光十五年主持重纂三迁志。这次编修,孟广均的好友马星冀贡献颇大。马星冀说道:“孟氏志则非一家之书,乃天下所共见,后世所同观也。必信者传信,而疑者存疑,同者不为苟同,疑者不为轻疑。”孟广均对此深以为然。

    此重纂志稿,以雍正本《三迁志》为基础,增补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中孟氏史料。初稿完成后,承许瀚、宗泽楼两先生审阅,曾提出许多修改意见,其中有百余条需更正。直至孟广均去世,该志也未能刊行,直至光绪五年,由陈瑾、孙葆田获稿考证间存疑文,尚非定本,重加删定,在原志稿上编纂修订。《重纂三迁志》前前后后历经五十二年,于光绪十三年,由山东书局刊印出版。(见图示)

      

     

    二、《重纂三迁志》中,对孟子家世做了评述

    卷一中对孟子家世的评述:述曰旧志谓孟氏之有主奉祀,自宋景祐间,主簿君为孟子四十五代孙,所谓中兴祖也。其前有公济者,当宋景德初避难,失其谱牒。公济距孟子实四十四代,或曰宁即其子,或曰非也。今述世系从公济始者,据孟氏世谱,公济以下,乃有世次可稽也。其四十四代以前,旧志所载诸名类皆属附会失实。

    序言中有对孟子家世评述。重纂三迁志第一篇序言,是头品顶戴尚书衔世袭一等轻车都尉山东巡抚张曜书写的。他在序言中论述道,纪载之书,不难于务博,而难于质疑。不难于多文,而难于纪实。是志辞尚体要义,取谨言。世系生卒存阙以示慎志。该篇序言勾画红线处,不免傅会穿凿之文”这句中的“傅”字,笔者认为应该是 “附”字。详见页面图示。

     

    三、《重纂三迁志》对孟子家世做了慎重处理

    《重纂三迁志》对世系编纂做了较大舍取。其特点之一是将世系列为《重纂三迁志》卷一。特点之二是,将孟子先系延伸到鲁国三桓孟孙氏世系,而下至孟仲子又止。详见页面如下:

    大家请关注两点:第一点,世系中孟敬子以下出现□--□之缺,不载其名,犹存阙疑之意。意为,敬子到孟子一共传几世,尚未得证。第二点,孟仲子处,为何不再往下….马氏(马星冀)在此注释两点,一是指孟仲子或曰孟子从昆弟,一是孟子之子名睪,仲子盖其字。因而此世系图所载孟仲子亦存疑云。如果孟睪与孟仲子是同一人,同一人不可能派生出两代现象。那么第三代怎么书写呢?当然就写不下去了。特点之三是,将第三代到第四十三代这一大段世系删去不书,而从四十四代往下记载,详见四十四代世系图表:

     

    舍掉了第三代到四十三代这大段世系,《重纂三迁志》是这样阐述的(蓝色笔勾画内):

    四、《重纂三迁志》留给我们的思考

    思考之一, “烂简”谱究竟是怎样的。宋元丰六年在屋壁中所发现的已经鼠啮蚀蠹了的烂简家谱,首先告诉了大家,这个家谱信息的载体形式或是竹简或是木简(排除了纸张书本的形式)。接下来说到那烂简上面先祖名讳“字迹有存有遗,遗缺的,一时无法看到。然而人们不禁要问,有存”的先祖名讳字迹,都记载的是哪一代?哪位先祖名讳呢?再其次,宋代元丰以后,随着孟子地位提升,均以孟子后裔为自豪,抢修孟氏家谱,则这部“鼠啮蚀蠹简”谱,应该是极具参考价值的珍贵资料。人们也不禁要问,这部宝贵的“烂简”谱,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在哪里珍藏着呢?

    思考之二,四十三代以上“嫡裔考”是否需要重新考。

    《孟子世家谱》中专有“嫡裔考”一章。《重纂三迁志》已经对四十三代以上世系部分持以慎重态度(略去未表),其中不免“附会穿凿”,更谈不上是“嫡裔相承了。《孟子世家谱》将其列为“嫡裔相承”之图(详见下图),能否说服于人?

    本届《孟子世家谱》续修纲要第三项体例内容中,列出了“孟氏宗传总论、嫡裔考、始祖下嫡裔相承图”等内容,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广大孟氏族人积极参与,共同去努力探求考查,给出信而可证回答。

     

                                         (初稿,待充实修改)

     

     

  • 还没有评论,沙发等你来抢

社交账号登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