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请

 淡定之妙湛精舍 2014-06-24

普请

  普请,俗称出坡,是指禅林从事作务劳役时,事合大众,上下合力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由“始立天下丛林规式”(《释门正统》语)的百丈怀海禅师所创。

  印度原始的佛教戒律规定,比丘不可以耕田种植,以防伤生害命。但中国素来重视农耕,所以这一规定在中国很难维持久远。故当百丈怀海制定丛林规式时,便强调僧众必须以自耕自食为主,以募化所得为辅,劳动实行普请制。即每当有农作等劳动的事情,便由僧值师宣布,无论上下,必须一致参加,住持还须躬先领头,为人表率。百丈本人就是“作务执劳,必先于众”,相传百丈到了晚年,还自己操作不休,他的弟子们过意不去,就偷偷地把他的农作工具藏了起来,他找不到工具,一天没有出去劳作,于是就一天不吃饭,所以禅门传诵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百丈创普请,见于《景德传灯录·禅门规式》卷六。

普请

  唐代,普请已见行于各地。如开成四年(839)九月二十八日,日僧圆仁入唐巡礼至山东赤山院,记载目睹之情形说:“始当院收蔓菁、萝卜,院中上座等尽出拣叶。如库头无柴时,院中僧等不论老少,尽出担柴去。”(见《人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赞宁的《大宋僧史略》卷上亦提到普请,但语焉不详。

  关于普请的具体规则,元代《幻住清规》云:“公界普请,事无轻重,均力为之,不可执坐守静,拗众不赴。但于作务中,不可讥呵戏笑,夸俊逞能,但心存道念,身顺众缘。事毕归堂,静默如故,动静二相,当体超然,虽终日为,而未尝为也。《敕修百丈清规》说得则更为明确:“普请之法,盖上下均力也。凡安众处,有必合资众力而办者,库司先禀住持,次令行者传语首座、维那,分付堂司行者报众挂普请牌,仍用小片纸书贴牌上云(某时、某处)。或闻木鱼或闻鼓声,各持绊膊搭左臂上,趋普请处宣力。除守寮直堂老病外,并宜齐赴。当思古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诫。”

  普请制原系倡导农禅,故凡耕作摘菜等作务皆以普请为之。而后世普请则仅限于轻微劳动,如四月佛诞摘花,六月晒藏、晒荐,平时园中摘菜、溪边搬柴及节前寺舍扫除等,大多偶尔为之而已。另外,当建造房屋需有多人协同劳作,此时一般亦实行普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