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中的观音和弥勒

 Seven_Five 2014-06-24
   人们身上戴玉,喜欢戴玉佛,且还有“男戴观音女戴佛”之说。温润晶莹的玉与吉祥如意的佛融合一体,的确令人感到舒心怡神。那么,各种各样的玉佛究竟有什么奥妙?其所蕴涵的寓意何在?佩戴玉佛,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如意吉祥?这是人们最想探究和关心的话题。
    观音也叫作观世音。佛教教义中,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之神。常见的观音造像慈眉善目,仪态丰腆,身披39路,秀美端庄。或呈站姿,或盘腿打坐;有的左手持莲花,右手持璎珠,有的左手提净瓶,右手倚莲瓣。还有的一手拿宝珠,或掌心有小轮,不同的手势有着不同的寓意。有的观音身倚背屏,屏周围有着美丽的佛光。由于在观音菩萨的身上寄托着普渡众生的希望,因此,形象中有双手观音、多手观音直至千手观音。
    观音的造型由印度源起。最初的观音形象为男像,传到中国后,逐渐呈现出汉化的女性趋势,更加受到百姓的喜爱。在民间传说中,观世音成了汉王族的公主。人们甚至还为她物色了一位真心相爱但没能完婚的丈夫—韦驮。相传韦驮原是鲁班的弟子,住在峨眉山下,虽生活贫困,但心地善良。当看到嘉陵江江面水急浪大,常有渡江者丧身水中的情况,就下决心靠自己的手艺挣钱为百姓造桥。从此,韦驮每天拼命地干活,积下钱来,希望早日实现在嘉陵江上架桥的愿望。
    观音菩萨云游峨眉时,经过江水汹涌的嘉陵江,见百姓为过江而发愁,慈悲之心被打动。观音遂与梢公商量化缘造桥。在嘉陵江畔方圆数百里贴出告示:“农历三月十三,有美丽少女站在嘉陵江船上,谁能用银锭击中她,就可以娶她为妻。”是日早晨,人们拥往江边,但见一条渡船横于江心,船上一位艳丽少女婷婷玉立。贫穷百姓没有银子可掷,官宦人家的公子哥儿及富商巨贾们,迫不及待地将银锭朝少女掷去。然而却没有一枚能投中少女之身。
    此时韦驮经过江边,见人山人海也去凑热闹。一眼看到船上的那美丽少女,顿生爱心。囊中虽有一两银,却是数月辛勤劳动所得,还要留着造桥,欲扔向少女实在不舍得。韦驮身旁的一位老人,看穿了他的心思,拍拍他的肩膀说:“你只要真心去爱,我保证你能投中。”将信将疑的韦驮,顺着老人的手势,将唯一的银子朝少女扔去。银子不偏不倚,正好投在少女的怀里。观音菩萨大吃一惊,定睛一看,原来是吕洞宾在跟自己开玩笑,实在哭笑不得。但既有言在先,不能赖帐,便将一船银子交与梢公负责造桥,自己来到韦驮身旁。
    韦驮见眼前少女现出菩萨相,才知道是观音化缘造桥。于是观音走到哪,韦驮就追到那里。观音菩萨已修得正果,岂能再动凡心?但念韦驮确是一片真心,便将他带回普陀山,委任他当自己的护法神。从此以后,无论在观音道场普陀山,还是在其他供观音菩萨的佛寺中,一定都有身穿戎装的韦驮塑像,人们称这是“对面夫妻”。
    这样的一个积德行善的观音,岂能不是人们心中爱戴的偶像?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如此喜欢玉观音。源于美好的传说,在现实生活中,男性所佩带的玉观音,又多由身边的女性所置,这反映了女人的心愿,希望自己眼中的男人,能够像韦驮那样忠贞英武,成为自己的保护神。
    2.笑口常开的弥勒佛
    大腹便便的弥勒佛是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的一尊佛。“弥勒”来自梵文音译的简称,意为“慈氏”,是慈悲的意思。弥勒佛经历了世俗化与民族化的过程,晚唐五代之后,以游方僧人契此为原型的“大肚弥勒”流行起来,成为流传至今和普遍欢迎的中国弥勒佛。
    契此是唐末五代的一个下层游方僧人,明州奉化县(今宁波奉化)人。由于他经常背着一个布袋,又称布袋和尚。作为僧人,契此平时说法不多,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在奉化岳林寺东廊下人灭,临终前说了“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四句渴语,人们才知原来他是弥勒佛的化身。
    契此一生贴近民众,很受普通百姓的喜爱。他形象和蔼,有着一种亲和力。他虽然显现神通,却又只是暗示于人,更不以此为己谋利。契此为人所重,不仅因其形象的奇特,更因其思想的超脱。他留下的诗渴不多,却都富有特色。他有一渴:“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反映着当时游方僧人的生活,表明他不为人知的寂寞与孤独。出家人只须腾腾自在、闲闲无为,不用分别凡圣,不用执着经论,这些都与禅宗的风格一致。
    契此的大肚和布袋成为一种宽厚、包容的象征。杭州灵隐寺前飞来峰上的一尊弥勒像:身披架装,担胸露腹,双耳垂肩,笑口大开。一手按着大口袋,一手持着串佛珠。人们见此像,往往受他那坦荡的笑容感染而忘却自身的烦恼。很多寺院的弥勒殿还有这样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笑口常开的形象是弥勒佛的典型特征。在契此的故里浙江奉化,每年举办弥勒文化节。大肚玉佛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和善与智慧,历代都受到世人的喜爱。玉佛的宽容、幽默与快乐,更是受到了女性的喜爱,这也是世人笃信“女戴佛”有好运的理由。
    3.至尊佛祖释逛牟尼
    释迎牟尼是佛教的佛祖,人们都知道其在菩提树下修炼成佛的故事。玉器中经常见到的是释迎牟尼的座像,一些大型的玉器“山子雕”佛国图中,其显著的主佛位置大多是释迎牟尼的形象。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释迎牟尼玉佛,在辽宁鞍山的玉佛苑,大殿内的释迎牟尼玉佛高达5.2米,由260.76吨天然帕岩玉石雕刻而成。这块玉石王于1960年7月在“玉乡”辽宁省岫岩县发现,是集赤、橙、黄、绿、青、蓝、紫为一体的特等玉料,实属罕见。1992年12月由全国几十名雕刻高手,历经18个月完成了玉佛的设计与雕刻,规模之大获世界吉尼斯之最。
    释迎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迹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迎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迎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迎牟尼大约与我国的孔子同时代。据佛经记载,释迎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80岁逝世。他弟子很多,据传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释迎牟尼创建的佛教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流传而不衰,目前是世界上信奉人数最多的宗教之一。
    4.佛意人缘的阿罗汉
    罗汉也是源于佛教并为世俗所熟悉形象,在玉器的造型与图案中较为常见。除此之外,现在的一些玉手链、玉串珠,也多由不同表情的罗汉头像串连而成,比较受到人们喜爱。
    民间有十六、十八、五百罗汉等不同的数量之分。据佛教经典,十六罗汉是佛祖释迎牟尼佛的弟子,他们受佛的嘱咐,不入涅槃,常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由十六罗汉演变成为十八罗汉是在宋代,主要是从绘画方面形成的。由于罗汉住世护法的传说,受到汉佛教对罗汉的崇敬,于是在我国又有了五百罗汉一说。各地名山也有罗汉洞或竹林圣僧寺的传说。如河南篙山的五百罗汉洞。现存在各地的五百罗汉堂,有北京碧云寺、成都宝光寺、苏州西圆寺、武汉归元寺、昆明筇竹寺等处。
    由于罗汉既是佛的弟子,又常住人间护法,接近民众,因此也成为人们所喜爱的佛的形象,成为玉器、玉佩件中的常用题材。
    作者:孙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