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寺庙里的佛像雕塑

 xxxjjj 2015-03-02

 佛教寺庙中都供奉有雕像,这些供奉的雕像到底是什么?一般而言,都是释迦牟尼与诸佛、各种菩萨、罗汉、以及四大天王。

 

 (一)释迦牟尼和诸佛      

佛寺中主要贡奉人物像有佛祖释迦牟尼、菩萨、罗汉、天王等。佛祖在任何寺庙中都居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中,或称正殿。佛像高大,或坐或立或卧,神态庄严肃穆。由于时代崇尚的发展变化和宗派的不同,主尊佛的位数亦不一样。
    

一位主尊的居多,两侧肋侍有两头陀:老者迦叶,年青者阿难;或者两位菩萨:文殊和普贤。上海玉佛寺内供奉着用整块白玉雕成的玉雕佛像,高1.9m;甘肃张掖大佛寺内有全国最大木胎泥塑金装彩绘卧佛像,长 34.5m;北京卧佛寺内有全国最大铜铸卧佛像,长5m。
    

三位主尊的,有“三身佛”、“横三世佛”和“竖三世佛”。三身佛,即法身毗卢遮那佛、报身卢舍那佛和应身释迦牟尼佛;横三世佛,即婆娑世界释迦牟尼佛,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和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竖三世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过去佛燃灯佛和未来佛弥勒佛。
 

   

五位主尊的,正中为毗卢遮那佛,左侧为南方宝生佛,表福德;东方阿陀佛,表觉性;右侧为西方阿弥陀佛,表智慧;北方不空成佛,表事业。
    

七位主尊的,有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罗孙佛、拘那舍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辽宁义县奉国寺(始建于辽代),供奉七尊佛,正中毗婆尸佛像高达9.5m,其余的都在8m以上,因此又称“七佛寺”。
    

弥勒佛是释迦牟尼未来佛。佛经上讲,弥勒梵文是“慈氏”,名“阿逸多”,是释迦弟子,早于释迦入灭,居住在兜率天,佛祖预言56亿7千万年后转世。因为四大天王和弥勒同居在须弥山,在寺庙中弥勒佛多在天王殿正位。由于中国佛教和老百姓认为唐末五代奉化的契此布袋和尚是弥勒转世,按他形象塑像极富戏剧化,多为端坐的胖大和尚,袒胸露腹,大肚子滚圆凸出,喜眉乐目,笑口常开,倍受人喜欢。有的寺庙中在弥勒佛身边塑五个胖小子,爬上爬下,与他嬉戏,人称“送子弥勒”。在少数寺庙中弥勒佛像是印度式的庄严肃穆佛像。四川凌云寺的弥勒佛是世界最高的石雕佛像,高达71m;西藏扎什伦布寺强巴(弥勒)佛像是全国最大铜铸佛像,高达27.4m。

    

在释迦牟尼两侧还有两个重要佛,右侧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负责接引众生进入佛国,左右肋侍为观士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又称“西方三圣”;左侧是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满足众生欲望,解除众生一切痛苦,左右肋侍为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又称“东方三圣”。西方三圣和东方三圣,在有的寺庙中独立组成殿。在塑像造型上,众佛神姿相像,难以辨认。只有根据他们的位置和手印不同予以区分。释迦牟尼左手放在左脚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意思,右手直伸下垂或向上屈指作环状,前者叫“触地印”,表示成道前,为了众生牺牲自己,这一切唯有大地能够证明,这种造像为“成道相”;后者叫“说法印”,也就是说法像。药师佛一手持钵,一手执药丸状。阿弥陀佛两手相托或交叉,两大指对顶,掌中有莲台,接引姿式。

(二)菩萨

菩萨,仅次于佛,旧译为“大士”,他是“上求菩提(觉悟),下化有情(众生)”之人。菩萨的职责就是帮助佛,用佛教的宗旨和教义,解救在“苦海”中的芸芸众生,将他们度到极乐世界中去,了却一切烦恼,永远欢乐。在中国民众中有影响的菩萨是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等四大菩萨。他们各有分工各有特点。文殊菩萨表大智,智慧辩才第一,头顶五髻,骑青狮,持剑,手托莲花;普贤菩萨表大行,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执如意或莲花,咖跌坐在六牙白象上;观音菩萨表大悲,救苦救难于人间,现 33 化身,救12种大难,头顶肉髻,端坐莲花宝座上,手执杨柳枝,左右肋侍善财童子和龙女;地藏菩萨表大愿,教化六道众生,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四大菩萨在中国名山中各有自己的道场,分别是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和九华山。在佛教寺庙中,文殊、普贤和观音称为“三大士”,塑像中,唐代以前都是男像,宋以后都成女像,而且是美女像。山西平遥双林寺中观音泥塑像,肌肤细腻,体态轻盈,宛如妙龄少女,楚楚动人。大同华严寺中一尊合掌露齿菩萨,朱唇微启,含羞带笑,为世间少见美人。据说这尊辽代遗留下来的艺术品,是雕塑家仿造他未婚妻的模样捏塑的。
    

在四大菩萨中,观音影响最大,大佛寺中造像也最多,有33化身,十一面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甚至在道教的宫观中也有观音造像。

 

(三)罗汉

  据说佛教徒修行可能达到高低不同的四种成就,每一种成就叫一个果位。其中阿罗汉果,成就最高,达到了修行的最高境界,得此果位之人,就称阿罗汉,简称罗汉。在大乘佛教中,罗汉品位之上是菩萨,最高是佛。罗汉的任务是常住人间,护法和弘扬佛教。
    十六尊者或罗汉,是释迦得力弟子,各有所长。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摩诃迦叶——头陀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摩诃迦旃延——议论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优婆罗——持戒第一;罗■罗——密行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摩诃拘  罗——问答第一;周利槃陀迦——义持第一;梵波提——受天供养第一;迦留陀夷——教化第一;薄拘罗——寿命第一;离波多——无例乱第一。有的十八罗汉,是加上斯里兰卡和尚庆友(《法注记》作者,介绍十六罗汉),中国和尚玄奘(《法注记》译者)。十八罗汉或十六罗汉的塑像都在大雄宝殿中两侧排列,多为印度人形象。

五百罗汉塑像始于东晋,吴越王钱氏先于天台山方广寺,后于杭州净慈寺创建五百罗汉堂。五百罗汉在佛经中多处记载。《十诵律》说,佛祖说法时,有五百弟子听道;《法注记》中说,十六罗汉驻各地,其部下有五百到一千六百不等;《舍利弗问经》中记载,有五百罗汉重兴圣教之事。又有记载佛灭度后两次集结都有五百比丘参加。至今北京碧云寺、武汉归元寺、昆明筇竹寺、成都宝光寺、苏州戒幢寺、长清灵岩寺等都有五百罗汉堂。山西平遥双林寺除罗汉外,再加佛、菩萨、天王、力士等塑像达2 052尊,为寺庙塑像之冠。由于罗汉数量众多,因而留给艺术家想象力自由驰骋的空间,使罗汉堂成为倍受观光客欢迎的景点。宝光寺和筇竹寺的五百罗汉像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站有跪,有坐有立,有的静坐参禅,有的谈笑风生,有的醉意朦胧,有的低头沉思,有的似哑人打手势,有的如小摊叫卖……,人间百态,应有尽有。同时利用夸张手法,塑造出揽月罗汉长长手臂伸向天空,跨海罗汉粗壮长大的双腿横跨于碧波之中,长眉罗汉的眉毛长几可及地……这手臂、腿、眉,同人体部位简直不成比例,但却显得可亲可敬。

 

(四)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是佛教王国里的神将,保护四方世界。天王像立在寺庙天王殿中两侧,塑像威武雄壮。各方天王,面部、衣服颜色、手中持物各不相同。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咤,镇守东胜神州,面部白色,身着白色甲胄,手持琵琶。他慈悲为怀,保护众生,用音乐感化众生使之皈依佛教;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镇守南赡部洲,面青色,穿青色甲胄,手执宝剑,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保护佛法,不受侵犯;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镇守西牛贺洲,面红色,穿红色甲胄,手中缠绕一条龙(有的是赤索),他能净天眼、观察世界,对不信佛教的人,用索捉来,使其皈依佛教;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镇守北俱卢洲,面绿色,穿绿色甲胄,右手持宝伞,左手握银鼠,他以德福闻于四方,手持宝伞制众魔,保护人民财产。在天王殿中,正位是弥勒佛,背面是韦陀,他是保护佛、法、僧的将军,完全是中国武将打扮,金盔金甲手执金刚杵,威风凛凛。其姿势表示对行脚僧欢迎与否:双手合十,横杵于腕上表示欢迎;杵挂地,手插腰,表示不欢迎。
    

在我国许多佛寺中,如北京的雍和宫、天津的独乐寺、石家庄的毗卢寺、大同的华严寺、繁峙的岩山寺、登封的少林寺、青海乐都的瞿昙寺、拉萨的布达拉宫、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等,都有数量不等的壁画。时代从金代到清代,内容多以佛出生的故事、佛经故事为主,其次是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山西繁峙岩山寺的壁画,是金代御前承应画匠王逵等人用16年绘成。壁画描绘了释迦牟尼从降生到成佛的故事,同时又描绘了当时世俗生活。石家庄毗卢寺中壁画,人物众多,达500多位,有雍容华贵的帝王,妩媚多姿的妃嫔,威风凛凛的天神,也有叫卖的货郎、耍蛇的艺人……,人间众生相跃在壁上。其中明代壁画填补了敦煌莫高窟中从南北朝到清代独缺明代的空白,因此有人将壁画列为中国佛寺中一宝。
    

此外,陕西法门寺地宫中珍藏的释迦牟尼一段真身指骨舍利、北京西山灵光寺砖塔中的佛牙舍利、大钟寺的永乐大钟、广胜寺的赵城金藏(木版大藏经)、房山云居寺的石经等都是中国佛教文物珍宝,堪称世界之最。

佛教雕塑艺术

作为一种世界性宗教——佛教,它的源头在印度,而印度的佛教艺术却是东西方文化血液融合的产物。
      

佛教艺术的兴起,正值印度与波斯、希腊文化交流的孔雀王朝时代。为了弘扬佛法,阿育王诏令凿窟建塔。桑奇大塔的塔门雕刻、优美的药义女、野鹿苑的狮子柱头、帕鲁德围栏浮雕;几乎萃集了印度早期佛教雕刻的精华。波斯艺术的装饰图形、希腊艺术的人体性征表现手法已可以找到传播的基因。
贵霜王朝时期(约公元1-3世纪),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与北印度的秣亮罗曾是贵霜王朝时期的两大雕刻中心。此外,在安达罗王朝统治下的南印度阿默拉沃蒂,佛教雕刻自成一派,与犍陀罗、秣菟罗鼎足而立,成为这一时期三大艺术中心。 
    

犍陀罗国创始者,原为公元1世纪入主其地的大月氏人(在敦煌附近),后疆域扩大,建都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城。这里曾为希腊人长期占领,留下希腊风格的雕塑艺术。犍陀罗人汲取古埃及、希腊、罗马、波斯的雕刻手法,并加以发展,形成表现美的比例、和谐的几何形体和真实、焕发生命力的人体雕塑艺术。佛像顶上的肉髻,被希腊雕刻常见的优美自然的波浪式卷发所覆盖,佛像通肩式袈裟,类似希腊罗马雕刻的长袍,襞褶厚重。面部表情平淡、高贵、冷静,半闭的眼睛流露出沉思内省的神态。
     秣菟罗艺术更强调健壮、华丽、裸露的肉体美和力量感,佛像着偏袒右肩式大衣,薄衣透体,犍陀罗那种波浪式卷发,已变成剃光的形式。
     

犍陀罗雕刻艺术的影响极其深广,主要向西北、东北和东南三个方向传播。3世纪以后,向西传入阿富汗东、中部地区,著名的巴米扬石窟,被认为是后期犍陀罗艺术的巨制。印度佛教艺术的向西进发仅仅到达中亚的部分地区,止于巴米扬就返折向远东传播了。
     

东北一支沿着丝绸之路进入新疆及内陆。佛教艺术在中国内陆的深入是沿着三条路线发展的:云冈、龙门和响堂山。云冈巨大的佛主像从岩石上直接雕出来,这种手法完全是印度式的,衣饰的旋状纹和巴米扬佛像有一致之处,且带有犍陀罗风格的刚硬。但到达河南的龙门石窟后,中国的艺术家已经具有完全吸收印度和中亚风格的能力,龙门石窟异于云冈之处就是造像更富于东方民族气质。响堂山石窟则是另一种富于特色的形式:柱状的人物显示出一种建筑学品格,也增加了些宝珠的装饰。这三种类型进一步融合,便发展出伟大的唐代风格。唐以后,复由中国东向而流入高丽、日本。高丽的许多重要寺院和佛像,如恤粟寺和众生寺,朝鲜文献上说是唐朝派出的“中国之神匠”完成的。佛像雕塑亦受“六朝风格”和“隋唐制”影响。日本最重要的寺院是奈良的法隆寺,大约建于公元610年。这座世界上最古老的木结构佛寺完全是按照中国六朝时期庙宇规模建造的。法隆寺的木佛像至今为日本佛像中最优美的一尊,佛的火焰形服式虽带有六朝特征但仍可见到犍陀罗的流风余韵。金堂(佛堂)四壁的净土变相图及四大天王像等,为公元712年高丽人所绘,其风格极似印度有名的阿真特的壁画。向东南,犍陀罗艺术与北印度的秣菟罗雕刻并行发展,成为印度笈多时代佛教艺术的先驱。 
     

印度及多王朝(约公元320-535年)被誉为印度艺术的黄金时代。笈多时代秣菟罗样式和萨拉那特样式的佛像雕刻是从贵霜王朝的犍陀罗佛像和初期秣菟罗佛像演变而来,其特点是:佛像弯曲的头发变为珠宝帽式,腰部由粗壮变为苗条,眼睑下垂,表现安详静谧的气氛。衣服由宽敞变为合身,由多层变为单层,衣纹变为新月形,富律动美。笈多样式的佛像,伴随着佛教的传播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东南亚、中亚,中国、朝鲜和日本等地的佛教造型艺术,甚至比犍陀罗佛相的影响更为深远。 

斯里兰卡与印度毗邻,佛教文化艺术始终是斯里兰卡的主流,尤其是佛教雕塑艺术受印度影响最深。悉祗利耶巨岩上的岩画中散花的天女;是真正的笈多时期的阿旃陀风格。阿努拉德普勒后期的佛像雕刻,手作禅定印,衣纹楚明,造型亦接近笈多时代的萨拉那特样式的佛像、十分精美。斯里兰卡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从那里的港口,可以迅速通向缅甸和泰国,与斯里兰卡一样,这两个国家也是小乘佛教国。至今发现的许多雕刻、铜器的形制以及佛像主尊薄纱透体的服饰显示由与印度笈多王朝晚期风格的渊源关系。 

笈多时代以后,佛教在即度本土日益衰微,逐渐被印度教同化,衍变为密宗。在古印度的另一端的孟加拉国,佛教艺术渗入了大量印度教的因素。佛教密家的雕刻,打破笈多时期的古典艺术准则,佛像造型高程式化,动作姿势夸张,讲究更繁琐迷惑的“手印”;装饰崇尚纤丽繁褥,大量采用尖拱、火焰等纹样,孟加拉的这种风格,形成了笈多样式的艺术和尼泊尔及西藏艺术向的过渡阶段。尤其是西藏的佛教艺术,所受影响最深,成为佛教艺术中一种晚出的形式。
      从印度的阿旃陀、阿富汗的巴米扬,到印尼的婆罗浮图、柬埔寨的吴哥寺;再到中国的克孜尔、伯孜克里克、敦煌、炳灵寺、云冈、龙门,再东向流入朝鲜、日本;这些佛教艺术的奇葩宛如一串璀璨的宝珠,点缀在亚洲大陆,放射着艺术的光芒,它记录着人类交流的历史,成为全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