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市场的7大扭曲
3、金融产品存款化 其实所谓“金融产品存款化”本身也是刚性兑付的表现方式之一。 截止2013年底,中国理财产品规模达56.43万亿元,尽管不同的理财产品蕴含不同的风险,而且资金池本身的投向和产品设计存在巨大不同,在冠以“理财产品”的名目后,基本上已经“存款化”。 吴晓灵认为,因为法律关系不清、销售误导,而且机构处于维护信誉的需要等原因,使得许多财富资金管理呈现着刚性兑付转化为一种类存款的产品。 “资金管理是直接融资,是金融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式,但存款化的倾向只会积累金融的风险,抬高市场的利率水平。”吴晓灵指出。 吴晓灵甚至直言,金融产品存款化是阻碍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以及中国金融结构调整的最大障碍。 4、利率扭曲 今年年初发生的几件事,无论是同业市场的拆借利率全线走高,还是年初银行抢发贷款,或是山西一家信托可能无法兑付,看上去虽然性质完全不同,但实际上这些事件的发生都源于同一因素,即中国金融市场价格机制严重扭曲。 而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利率市场化及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改革要重新理顺当前国内金融市场的价格关系,把金融市场扭曲了的市场价格机制回归到正常。 5、缺钱的贷不到款,贷到款的都是国企 很多分析师认为,中国金融体系的严重扭曲已成为导致该国投资失控的最大单一因素。 大型企业和国有背景实体能够以人为压低的利率从银行贷款,低利率助长了草率的支出决策。与此同时,由于缺乏政府支持,创造了80%就业岗位、作为经济生命线的中小型企业被视为高风险贷款者,因此几乎无法从国有金融体系中获得贷款。 复旦大学教授张军表示:“资金最终都流入国有企业,国企可以利用这些资金进军房地产业,或对外放贷,于是资产泡沫越吹越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