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走万里路 2014-06-24

浅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数学论文2006-05-21 04:05:24 http://www.d9soft.com 今日浏览:6999我要评论

   一、数学新课程标准产生背景 我们的数学教育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中国小学生学习勤奋,基本功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等等。究其    原因:中国是具
   一、数学新课程标准产生背景 
    我们的数学教育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中国小学生学习勤奋,基本功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等等。究其原因:中国是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国家,一直倡导"苦读+科举",口诀、笔算、口算是我国的国粹,但中国小学生比其他国家同龄学生多一倍的时间学习,效率是最低的,并且学生创造力不强,动手实践能力较差。在科学实验比赛中,中国学生在21个国家中列为16位,有一位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让学生说出画的是什么,在幼儿园问时,孩子们的说法很多,有的说像月亮,有的说像太阳,有的说像眼睛,但到大学里去问时,没有一个人吱声,最后只好请班长讲,班长很有礼貌地说:"可能是零吧"。这现象引起了学者的思考,大学生为什么敢回答呢,因为经过十多年的学习,他们习惯了以老师为至尊,总在想老师为什么出这道题,老师出的这道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处处以教师为中心,不敢去想象,不敢去创造,中国家长放学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了吗?以色列的家长放学后第一问题:你今天向老师提出了什么问题。如此种种,导致学生创造力缺乏的原因主要有: 
    1、对学生基本功的刻意追求,使学生无时间去实践、去创新。 
    由于我国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相当重视,让小学生地去计算、去解题,学生却没有时间去实践。因此,我国的教学成绩很好,没有突出的数学家。 
    2、学生无法获得对数学的良好感受,没有学习数学的兴趣。 
    严酷的考试制度,父母对孩子的控制以及对他们数学成绩的密切关注,熟能生巧的教育格言,严密组织的课堂程序, 
   导致了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例:比较5/2的大小,一定要让学生说:5/2里有2个5/1,5/3里有3个5/1,2个5/1比3个5/1少,为什么非要这样想呢?其实也可这样想: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5份,2 份比3份少。 针对以上教学弊端,我们的数学教学要改革。一要改革教育观。我们平常所说"做学问",其实不然,我们往往是在"做学答",也就是学生的任务就是在答题,学生成了答题的机器。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好作胜走向好奇,从做学答走向做学问,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主动地去做学问,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二要改革数学观。传统的数学观:数学只是纯粹的数学,即"计算+逻辑",数学不等于计算,数学也不等于逻辑。应该怎样学数学呢?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句话非常精辟即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三要多运用新技术。特别注重计算器、微机的运用。四要改革我们的课程。我们传统的课程重视基础。重视基础是好的,但过分的计算,繁锁的应用题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是不值得的。五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小学数学教学要力求实现:发展为本、主动参与、在思维、合作成功、探索创新。 
    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特点 
    从整体上来看,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特点就是体现三性: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具体来说 
    1、发展而学。新课程标准首先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获得作为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1)情感发展。小学数学情感包括三个方面:①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数学的关心与喜欢;②自信心和意志力;③学习数学的态度与习惯。(2)认识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①对自己的认识,特别是自我评估、反思和自我调控。②对数学的认识。即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价值以及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的美和数学学习的有趣味,初步体验到数学的探索过程充满着观察、类比,猜测,初步体验教学推理是严瑾的结论,是明确的。(3)思维的发展。着重是归纳、类比,猜想、推测、论证、能力的发展,让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的事实进行类比、猜测是必要的。(4)能力的发展 
    2、努力反映时代特点和义务教育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将致力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主动地参与,不能单纯地依据于模仿与记忆,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时要改变评价观念,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三、小学数学课程发展趋势 
    1、在数的运算方面。(1)强调让学生发展自己的计算策略,以深化对运算的理解。小学低年级应发展对他们有意义而且有效、准确的计算策略。这种策略往往同常规的计算是接近的。通过反省自己,以及别人的思考方法,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可以建立起有意义的数学基础。教学实践表明,儿童能够而且确实发明自己的计算策略,这种发明对他们的数学发展是很有帮助的。例:10000-4736,可看作9999-4736+1,2050-473可看作1999-473+51,3+3=6想到3+4=7,41-8=33想到40-7=33。(2)加强心算、合理地估算、适时地使用计算器。由于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普遍使用,在信息化的社会中复杂的计算可以用计算器与计算机来完成。日常生活中需要更多的口算、心算、估算,而且要求懂得什么时候不必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进行估算就行了。并且要会合理的计算,这对于解决日常实际问题和作出决策判断,以及验证他人结果的合理性,都是十分重要的。如58×33地介于1500和2400之间,因为50×30小于58×33,60×40大于58×33。(3)降低笔算要求,扩大了数的范围。乘法中,最多的是三位数乘二位数,除法不讲两种分法,除数最多为两位数,带分数划去了,在4-6年级就引进了负数。 
    2、在代数方面。逐渐形成和发展代数概念,代数思维与推理,理解模式、关系与函数。新课程标准指出:数与代数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世界。在正式入学前,儿童就发展有关模式,函数、代数的最初概念。他们学唱重复的歌曲,儿歌和基于重复和发展模式的可预知内容的诗。辨别、比较和分析模式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学生注意到运算好象具有特定的属性时,他们就开始以代数的方式思维。例如:他们意识到改变相加的两个数的顺序并不改变计算的结果,或是给一个数加零,该数不变。这些都是数学建模的开始。模式有助于儿童发展总结、概括的能力,使得儿童能辨别顺序并能预测未知,例如:儿童能辩识出颜色模式"蓝,蓝、红、蓝、蓝、红……"再如他们知道"先是早餐、然后去学校……"。 
    3、在几何知识方面,渗透了初中的几何知识。第一学段"图形与变换"提出: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第二学段又提出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能在方格纸上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设计图案;通过生活中熟识的立体来探讨基本几何图形、几何体的形状、特性,并用自己制作的模型和图来显现它们。例如:教学正方体的认识时,先出示一列形体:①让说一说这些东西的形状,哪些是尖的?哪些是有棱角的?哪些是圆;②哪些东西有球的形状;有长方体的形状,有正方体的形状;③用麦秸秆(或其他细棒)和粘土球做一个正方体的边棱模型,正方体有多少条棱,有多少个角? 
    4、数据分析与概率。信息世界中数据的分析与概率是十分重要的,各国的标准中都加强了这方面的力度,中国《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专设统计和概率,提出:第一学段学生将借助具体的操作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体验收集、管理和描述数据的过程,作出一些简单的推测,并感受事件发生可能性;第二学段学生借助于实物模型、图形、语言等材料从事学习活动。有意识地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进一步学习指出数据的方法,了解一组数据集中趋势,在具体情景中认知并揭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5、过程标准注重阐述获得和使用内容知识的方式。主要有问题解决、推理和说明、交流等。就问题解决谈点看法: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澳认为"问题解决"是指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运用原理和法则解决问题,以达到最终目的。"问题解决"是学习的最高类型。"问题解决"已经过多年的研究,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问题解决"的问题来用于数学与其他情景中,但多数要来自于学生有关学校和日常生活的经验之中,尤其是低年级,教学要找好的数学问题。一个好的数学问题一般应具备三个特征,首先它是有点难的问题,有地方有待解决而且解决方法不太明显;第二,从数学角度看,它是有挑战性的和有趣的;第三,它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相关,这样学生就能应用目前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2)通过"问题解决"学习建立新概念、新技能,例如教师向学生提出下面问题。希望学生讨论概率的概念:如果翻转两个骰子,然后把翻出的一面的数字相乘,所得乘积是奇数多还是偶数多?最初,学生们认为积为奇数和偶数的可能性是相同的,数的试验之后,他们惊讶地发现偶数的可能性大。再进行几次实验之后,教师让学生推测为什么偶数乘积可能性更大,学生做出了不同的解释,有的学生参考乘法表并开始数奇数积和偶数积的数目,有的学生观察出:"每次以2乘一个数,结果总是偶数,以4乘以一个数也是偶数",有的学生这样解释:"奇数乘奇数结果总是奇数,一个偶数乘以偶数总为偶数,当奇数乘偶数,结果是偶数",为了进一步扩展这个活动,让学生思考得到偶数积的可能性比得到奇数积的可能性要大多少,学生将奇地发现偶数乘积的可能性是得到奇数乘积结果的三倍。这样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使用数据收集技术的机会,使学生为理解结果而考察数据表示,并使学生在探讨新的教学内容,同时练习选乘法。(3)通过应用题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改革后的应用题教学强调应用题教的内容应该取自于孩子们周围环境中的实际问题。在小学里,孩子们学习如何通过教学的帮助来了解周围世界的真相是个很重要的方面,而在传统的数学课里,大多是以文字的形式给出一组必不可少的信息,使学生求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作为改进。第一,应用题设计上留出让学生自己选取、补充信息的空间,使学生能够自己收集组织有关信息,例:20元钱可以买多少手斤桔子,这种是按传统观点是无法解的,是信息、数据不全的题。学生要完成这道题必须首先在学校或家附近的商店或超市去收集桔子的价格信息,然后挑选价格最便宜的和价格最贵的,再算出可买桔子斤数的范围,这题的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应用题不设问,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设问,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设问中看出学生对信息的理解程度和处理能力;第三,设计问题时考虑到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发散性思维,探求不同的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