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我们恐惧死亡?

 负鹏载舟 2014-06-25

为什么我们恐惧死亡? 1

(呼噜2008-01-06 16:01:50)
     前两天在饭桌旁,朋友提起对死亡的恐惧,显然这个话题的“深度”和“流行性”都无法高涨大家的兴致,我也拾趣的闭上了嘴。不过大家的表面上的不在意,无法回避这个话题本身的深刻。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讲的是如何在“生”的时候好好过,除了有限的几个人(如老子,庄子)谈及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要求大家顺应自然来看待这个问题外,没有谁真正的深入探讨过,但实际上这样的答案对大家来讲也是没有意义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请想想我提的问题,如果大家或者大部分人都能接受死亡是天道顺然而且精神永存,或物质不灭的话,那以下的场景就不会有了。
1.  死者的亲人为什么都如此的悲哀呢?有几个能像庄子在老婆的葬礼上“鼓瑟而歌”呢?
 
2. 为什么大部分人在生命受到威胁时,都选择委屈求全呢?(我的确解释不了英勇就义的行为,所以我说的是大部分人)。
 
3.中国哪个派别最讲长生不死,?是道教!恰恰是这个把生死描写的最自然,最透彻的教派,恐怕老庄不知道,他们的门人正是整天炼丹,期待飞升成仙的狂热分子。
 
这些教义像什么?大家好像都接受了,可又无法摆脱恐惧和痛苦。像医院给病人打的麻醉剂,病人一时感觉不到痛苦,可病症却什么好转!
 
我的朋友评价我善于将简单的东西说的晦涩,能将晦涩的东西说的更晦涩。下面我利用一个分析哲学大师托马斯-内格尔关于死亡的讨论,来尝试着把这个哲学第一问题说的简单些。像是让病人在没有麻药幻觉的情况下来听听病症到底是什么一样,我们从客观分析的角度来正视它--死亡!
 
   首先,由于死亡是每个人的最终归宿,而这个归宿是以个人生命的彻底消亡为代价。所以这样一个威胁自然被看成是生命中的头等坏事。
   
   既然是坏事,那这个坏事的性质是什么样的呢?显然,我们无法从正面取得死亡性质的描述,因为没有人能在死亡的状态下描述死亡到底是个什么样子。那么我们只能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很自然的观点是,因为死亡一下子结束了生命中拥有的好的东西,这些好的东西除了物质类的东西外,另外的东西就是我们个人的七情六欲,思想等等,这些构成了个人生命中的主要部分。
   我想,大部人的生活一定不是十全十美的,甚至可能是不幸的部分大过幸福的部分,但是绝大部分人还是依旧留恋于继续活着,即使生活悲惨到无法附加的地步,要做出主动放弃自己生命的行为,恐怕是少之又少,这应该是对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一种合理解释。
    这样就得出一个结论,人们对生的渴望与生存时的生活好坏是无关的,换句话说,觉得生活幸福的人固然更加留恋生,但不幸的人也不会马上就选择死来结束生命。生存的渴望只和生存本身的经历相关。就像余华的小说《活着》一样,主人公经历人世间几乎所有的痛苦,但是依旧“活着”,他从未想过用死亡来结束这一切。   
   
   既然活着的好处是经历,(好像经常听到有人说,生命就是体验,意思应该是差不多的)那么越长的经历也就越能体现活着的好处,所以我们可以说郭沫若比徐志摩得到更多好处,因为前者活的时间比后者多了几十年。可是,如果我们就此认定同治皇帝就比康熙皇帝的损失更多,也是不对的,因为我们无法说出同治皇帝到底是在什么时间上受到了损失。
   
    那么死亡的坏处是什么呢?我们恐惧的不是死亡的状态和意识的不存在,而是死亡本身带来的生命丧失,生命丧失后,我们就无法继续活着的经历了,不能有欲望,不能思考。
 
    为了更好的理解死亡的坏处,我们要提出一些疑问。
  
     第一假设有人在背后说你的坏话,而你根本没有听到,实际上你不会由于这些坏话而产生任何的不适或损失。问题是,是否存在这样的坏事,它可能对别人造成伤害,而且受伤害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
  
     第二  坏事的主体是谁?就死亡而言,只要你还活着,你就还没有死,如果你死了,你也感受不到这件坏事的给带来的痛苦,那么,死亡带来的坏处的痛苦到底是由谁来承担的呢?
 
     第三  大部分人不会觉得自己在出生前的不存在是不幸的,这种对待出生前的不存在和死后不存在的不同态度,让我们觉得困惑。
 
 下面我们仔细的来探讨这三个疑问。
 
后记
 
写下关于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话题,我总是没法挥去那些选择自杀的人,可能是我从来没有体会到生不如死的境地吧,我无法体会有人会以失去生命来换取另一种形式的满足,是解脱,是厌倦,我不清楚。愿意大家能从文章中得到理性分析的乐趣,而不是沉迷于死亡本身的话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