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尔滨白俄旧事:为日本人充当绑匪和打手

 谢芪 2014-06-25

哈尔滨白俄指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居住于哈尔滨的俄罗斯裔居民。

十九世纪末开始,俄国开始在北满修建“东清铁路”(中华民国建立后改称中东铁路),开始向铁路沿线,尤其是铁路枢纽哈尔滨移民。1918年,俄国爆发布尔什维克革命,大批俄国军人、贵族和平民避难至哈尔滨,使哈尔滨成为俄国境外最大的俄国人聚居地。哈尔滨白俄创办了几十间俄国人学校,并出版俄文杂志和报纸。

满洲国时代,白俄居民受到满洲国政府的压制。1935年,苏联将“东清铁路”出售给满洲国。一些俄国人被苏联政府鼓励返回苏联。后来这些人的大多数受到斯大林苏共的清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尔滨白俄大多陆续迁出。目前哈尔滨白俄及后裔分布于俄罗斯、美国、以色列及南美国家。

那时候,不仅是普通中国人,连富裕者亦遭白俄迫害。日伪统治期间,日本宪兵队豢养一些白俄之中的凶悍之徒,专门从事绑架行为。日本特务先选好某个有钱的中国人,然后让白俄去绑票。意大利记者范斯白有过为日本特务机关服务的经历,他曾记录了一些绑架的例子……

哈尔滨素有“东方莫斯科”之称,它与俄国人的渊源,要从19世纪末算起。1896,俄国轮船“英诺森”号溯松花江而上,来到今天的哈尔滨市呼兰区,与中国人做农副产品生意。同年,有一位叫德金的俄国商人,开着他的“劳动者”号轮船,也从松花江到达哈尔滨,与当地人做牲畜交易。德金有时在哈尔滨居住很长时间,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哈尔滨最早的俄国人之一。第二年,一支俄国筑路考察队也来到此地,为即将动工的中东铁路打前站。

早在《中俄密约》签订前,俄国已于1891年开始了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1897,铁路修到海参崴,然后便进入中国境内的小绥芬河开建, 称为中东铁路。中东铁路的整个建筑工程以哈尔滨为中心,分东部(哈尔滨——海参崴)、西部(哈尔滨——满洲里)和南部(哈尔滨——大连)三线。由6处同时开始,相向施工。后来整个干支线又分为19个工区。中国筑路工人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为沙俄筑成了1300俄里铁路。

1898,一大批俄国人来到哈尔滨香坊,在田家烧锅落脚,他们当中有铁路机械厂、制材厂的厂长,有筑路工程师,有勘查专家、气象专家,以及大量的技术工人,还有部分士兵。

俄国人到来后,在香坊办厂、设气象站,成立中东铁路建筑工程局。随着人口的增多,教堂、学校、商店、银行、俱乐部等一一建成。再往后,俄国干脆派“护路军”进入中国,司令部就设在哈尔滨香坊。

1897年中东铁路开建时,俄国派了5个连的哥萨克骑兵进入中国,在铁路沿线分段驻扎。随着工程的进展,铁路公司感到护路队的人数太少,起不到保护铁路的作用,后来不断增兵。到1900年春,整个护路队兵力为步兵8个连,骑兵19个连,防地为中东铁路东线;俄军第二旅驻哈尔滨,有步兵、骑兵各两个团,防地为东铁南线和哈尔滨一带;第三旅驻博克图,步、骑兵各两个团,防地为东铁西线至满洲里火车站。

1896年的《中俄密约》和《中东铁路合同》的规定,俄国无权在铁路沿线驻扎军队,“凡铁路及铁路所用之人,皆由中国政府设法保护”。但俄方说“护路队不是正规部队,是铁路公司雇佣的”,其兵力逐年增加,特别是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中东铁路局护路队扩充至11000人。

其实护路队也是一支“两用”队伍,除了保卫铁路,也干修筑铁路的活,有时还从事设施安装、轮船水手等劳动。1901,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颁布了两条对护路队有利的“上谕”后,不少官兵选择了留下,与其他同胞一样,成了哈尔滨首批俄国人。

随之而来的,是银行、传教、商服和社会其他事业的人员。华俄道胜银行开办于18987,地点是哈尔滨香坊田家烧锅附近,首任行长为俄国人卡普列里。从此,该银行逐步掌控了哈尔滨的金融信贷,使俄国卢布成了中东铁路沿线的通用钱币。

1898,在香坊有一家叫鲁西阿尔的俄国小商铺;1900,俄国秋林公司在香坊设分公司,开始了俄国人在哈尔滨的商业时代。俄国人的面粉厂、白酒厂、机械厂、电厂、糖果厂以及药店、电器商店、旅馆等纷纷开设。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运往前线的面粉、茶、糖、盐、烟草、烈性酒、罐头、肉食品、糕点、肥皂等物资需求量大,使得生产这些物资的工厂更加红火起来。当时哈尔滨的一家俄国小肥皂厂,一年所赚的钱相对于企业耗资资本的50100倍。

此时,俄国在哈尔滨的文教卫生事业也得到发展。1913年之时,已有俄文报纸20,各类学校12,电影院及俱乐部10几座,另外还有图书馆、马戏团、跑马场、自行车比赛场等设施。教堂也有数座,如尼古拉中央教堂、圣母报喜教堂、圣索菲亚教堂、伊维尔斯卡亚教堂、圣母安息教堂等。

19146,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7月俄国对德宣战。次年5,俄国政府下令,驻中东铁路沿线的部队,包括驻哈尔滨的俄军,大部分要去欧洲参战。由于正规部队大部赴欧,俄方不得不派10多个国民自卫队,与留守的6个骑兵连共同护路。由于兵员缺乏,俄国在全国征兵的同时,也在哈尔滨征兵达 13次之多。本来兵力匮乏的护路队雪上加霜,破例招募中国巡警70多人,在香坊、南岗等处巡防。

191710,俄国十月革命成功,苏维埃政权建立。原来的贵族、业主、官员、学者等纷纷逃到前政府的海外殖民地——哈尔滨。

当时,能乘火车、轮船来哈尔滨,已经算幸运的了,更有不少人步行前来。俄国人从当初的1万多激增至10多万,给哈尔滨带来不小的压力,不得不在道里区的偏脸子和正阳河两处建了俄国移民村。

大量的俄国人住下了,但各种矛盾随之而来。比如这些白俄子女的就学问题,原来只有几个学校,根本容不下,于是实行上、下午分别上课的二部制。为解决教育问题,中东铁路局1917年至1923年相继开办了中东铁路第三高等小学、高等经济法律学校、第一乌克兰男女混合学校、中俄工业学校、中东铁路中央病院护士、助产士学校、沃斯特格乌莫夫学校、中东铁路新马家沟小学、中东铁路普育学校等。

住房奇缺也是一大问题。1917年以后来到哈尔滨的大部分是有钱的俄国人,他们可以买小楼房,所以1917年至1922年间,房产业是赚大钱的生意。

新闻出版业则比较繁荣,十月革命后至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在哈尔滨办的俄文报纸有《公报》、《铁路员工报》、《满洲新闻》、《劳动之路》、《晚报》、《我们的时代》、《世界报》、《霞光报》、《俄国之声》等近50种。

苏维埃政权遭到俄国国内资本家、富农、沙俄旧部文武官员等的反抗。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美国等14个“协约国”出兵,陆路经哈尔滨、海路经海参崴进入俄国,支持反对列宁的俄国白军。在哈尔滨组织了一个“白俄义勇团”,成员均为沙俄残余部队官兵,也回到俄国为白军助战。

此时的前俄国海军上将高尔察克拥有40多万白军,很快就把乌拉尔地区和西伯利亚全境拥为己有,得到了其他白军首领和协约国的认可。不可一世的高尔察克大举进攻,一度将战事前锋推到了伏尔加河畔。

苏维埃政权派出了最优秀的红军全力反击,1919年大获全胜,高尔察克率残部逃到伊尔库茨克时,他本人被捕并被处决,余部冒着严寒穿过西伯利亚,跋涉数千公里来到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地区,与谢苗诺夫的白军会合。

高尔察克溃败之后,各协约国都停止了支持,退出了远东,谢苗诺夫这时主要靠日本军队的支持。为了铲除白军,苏维埃政府于19204月成立了远东共和国,人民军开始进攻谢苗诺夫部队。

1921,前白俄头面人物、前高尔察克部下、前俄国驻日本大使等来到哈尔滨开会,成立了“阿穆尔河沿岸地区临时政府”,首府设在海参崴,后来又占领了伯力(哈巴罗夫斯克)

19222,“临时政府”的白军被远东共和国人民军彻底击溃,白军和难民开始逃亡,走海路的去了朝鲜、上海;走陆路的绝大部分来到了哈尔滨。

据有关资料统计,1923年定居哈尔滨的俄国人一度达到20万人,甚至超过了当地中国居民的人数,哈尔滨成了中国最大的俄侨聚居中心。“东方的莫斯科”因此得名。

俄国十月革命后,中东铁路的使用权逐渐转移到了苏联手上。在哈尔滨的白俄有的愿意加入新中东铁路,成为苏联侨民,有的去了天津或上海;还有一部分不愿加入,于是这部分人便成了无国籍白俄。

193225,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哈尔滨。起初,哈尔滨的无国籍白俄觉得有了依靠,幻想日本人“将帮助他们推翻苏联政权”、“恢复俄国君主政体和正统宗教”,因此这些白俄竟然做出了欢迎的举动。

然而不久,在哈尔滨的俄国商行、店铺、工厂、报社、学校等处,都强行安插了由日本文职人员组成的“顾问”,俄国人不但要受这些“顾问”监视,还得付给他们薪水。不但如此,日本特务机关还雇佣白俄密探,浪迹于火车站、航运码头、旅馆饭店、咖啡馆、电影院等处,一旦发现有人言语不恭或行动可疑,就会被当成“反满亲苏”的嫌疑犯,关进日本宪兵队。

1932年至1934,在哈尔滨的俄国人约有8万人,其中将近4万人持有苏联护照,日本人不便管辖。剩下的白俄占了一多半,日本人就把他们组织起来,用以对抗另一半亲苏者。于是,日本特务机关开始各处活动,1934年底成立了“哈尔滨俄国移民事务局”。

这个移民事务局被日本人授予的权力是管理哈尔滨的各个俄国团体,包括对俄国人的监视、告密、揭发等等。因为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东北义勇军、抗日联军、地下抗日志士与日寇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斗争,令日本人十分棘手。有了“俄国移民事务局”,日本人就可以命令这里的当事人推荐俄国人当伪满警察,或到白俄支队去当兵,用来搜捕地下抗日志士,围剿抗日联军。

日本人控制了白俄,便向中东铁路施压。他们驱逐苏方代理人,逮捕苏方员工,煽动反苏情绪,甚至让白俄袭击铁路理事会。1935,日本买下中东铁路,改名为北满铁路,这使得2万多苏联人撤回国内。到1939年时,在哈尔滨的苏联人只有1000多人了。

拥有苏联国籍的人日益减少,是日本人迫害的结果。日伪当局利用白俄反对苏联人,达到目的后,并没有优待这些白俄。相反,白俄们也遭到了迫害。

在哈尔滨的白俄没有国籍,得不到保护,日本人欺压他们是家常便饭。白俄们的店铺里,必须销售日本货并强行规定售货数量,一旦少了,日本宪兵便来关闭商店。日本宪兵对那些符合他们要求的白俄店铺,不但不支持,反而肆无忌惮地拿走烟酒、电器、钟表甚至金银器皿。日本宪兵也是白俄开的餐馆、咖啡馆、酒吧等处的常客,来此的“宪兵客人”从来不付钱,还要上好的酒菜,老板和招待还得笑脸迎送。令白俄们不堪忍受的是,往往日本宪兵刚刚吃完走人,又来了一帮白吃的日本浪人。

日本人对白俄的人身污辱时有发生。在哈尔滨的日本宪兵、士兵,还有日本浪人以及日本“顾问”,会去强奸俄国妇女,哈尔滨的俄文报纸对此类事件有所报道。

19322月间,哈尔滨就发生两起此类事件,第一起是一位俄国妇女在光天化日之下,先遭到日本兵的调戏,继而殴打,最后衣服被扯碎,一丝不挂。第二起是一俄国妇女与其16岁的女儿在街上遭日本浪人袭击,母女被带到某处双双强奸。母女去日本领事馆报告,又遭到那里的军官、宪兵的轮奸。事后,那些禽兽说她们是无照卖淫,母女俩竟然被刑拘,直到一个月后丈夫交了500元哈大洋,才把母女赎回。

后来,日伪当局命令相关报刊对此类日本犯罪者不得冠以“日本”字样,而必须用“外人”二字。报刊慑于日伪当局淫威,只好照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