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里曾经是大海22

 欣欣茶楼图书馆 2014-06-25

 条状聚落(6)

 

    有一年黄河干涸,干燥的东南风吹过来,宽阔的河道里黄沙弥漫,四下里让一层可怕的雾霭笼罩,成了亲历那个年代的人们终生甩不掉的噩梦。说起历史上的大灾难,清代大清河那次干涸的事情也是很恐怖的。

康熙三年大旱裂地,蝗飞蔽天,大清河断流,河身里天天刮旋风。吃完观音土后,树叶捋净,树皮扒光,屋顶上那灰包了的秫秸檐头也被抠下来填了肚子。眼瞅着瘦骨嶙嶙的男女老少,一个个仰天死去,到处可见尸体在烈日下腐烂,路旁的树枝被黑压压的苍蝇压弯。突然一夜之间,大清河两岸长出了许许多多白根绿叶状如莲花的曲麦菜,青煦煦匍匐在地皮上。人们双眼深陷,两腮瘪塌,光着脊梁,形同骷髅,趴在就地,大口啃嚼下这些为救百姓贱命而来的野菜。曲麦菜里三分粮的说法源出于此。吃光了曲麦菜,碱蓬草,土漉酸,芙子根,老鸹瓢也破土而出,有了这些野菜填肚皮,奄奄待毙的人们得以存活,这一方人才没有死绝。

嗨,这都是三百年的事情了,往事如烟,还有谁愿意听这些个陈谷子烂芝麻的故事。

灾祸相连,黄河人家向来是默默忍受,从不怨天尤人。我曾在一篇题为《春雨》的散文里写到一个故乡人物: 

那些年月的节令也七颠八倒。一冬干冷,清明时节却飘起了雪花。大伙都说这样的年景没指望了,不断找借口向生产队长请假,不稀图再去挣那不值钱的工分。他却从不误工,天天在坡里给生产队干活,笑眯着细小的眼睛,不评说时政,也不臧否人物。阳春三月的一天,我俩斜躺在地坎上歇息,说了一阵子《红楼梦》,又讲了一会儿《聊斋》。在当时那个铺天盖地的政治宣传充斥着对人类优秀文化的批判、致使精神生活一片荒芜的年代里,这些古代文学经典知识,对我而言,无异于荒漠甘泉。我正听得上瘾,他突然仰天长叹一声,说:“人生世上,皆有数年之享,吾何潦倒至此耶!”

沙尘漫卷,景色迷蒙,荒碱地上斜躺着他和我。说了这句话,他那深陷而枯涩的眼窝里涌出一汪浑浊的泪水,痴痴地望着灰蒙蒙的苍穹和白晃晃的太阳,好久不出声。那眼泪滴滴答答流了下来,落在他身旁的黄土垅下,滋润了一稞刚露枝儿的小草儿。 借古人之叹息,哀今人之辛酸,芸芸众生何以遭受这么多的劫难呵。我望着笼罩在干燥的春风撩起的沙尘中的他,心里一阵阵悸动。他那神情、话语,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知道他说的这句话是《聊斋》中一个落难书生的感叹,但不知一向无怨无怒的他,为什么突然发出这样的“天问”。

过后我才知道,他家已经断粮,五六天一直靠孩子们挖得那“吐漉酸”填肚子,这种紫根绿叶的野菜,嚼在嘴里棉絮一般,酸得倒牙。就这个样子,他依然对生产队怀着若干期望,盼着有好的那一天,还是硬撑着出工,怪不得一干活他就冒虚汗,喘粗气,捂肚子。当年公社成立的时候,他十分顺从,万分高兴,砸锅炼铁也舍得,满以为自此后吃上大食堂,无牵无挂,无忧无虑,扬眉吐气,潇潇洒洒地进入“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的天堂了,谁知不到两年,娇妻投井,老母饿死,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让他变成爹娘集于一身的角色。

城里人遭受了不公平待遇,有平反的时候,也有将遭受的苦难告诉天下人的机会,这当然是应该而值得称道的;可是有谁对他这样的乡下人,说过一句安慰的话呢,更说不上补偿了。其实,经济上的损失可以算计,精神上的伤害是难以补偿的。

近几年他家的日子好过了,孩子们成人了,他操持着盖屋,娶儿媳。人,明显的衰老了,腰也佝偻起来。闲下来看着书写写字,一旦说起旧日的艰辛,他说是岔开话题,表情木木的,不住地摇头。

    黄河自净能力极强,无论中上游有什么污染,来到黄河尾闾上,从河表面上看,见不到什么明显的污垢。黄河河枯的时候,我见到河底是一片湖面涟漪似的的鱼鳞坑,一马平川,干干净净,难道污染物黏附在细小沙粒上,让黄河把那些肮脏的东西压在河床上,又被浪涛冲刷到大海里去了吗?

   一段洁净的河流,那怕她挟裹着泥沙呢,也会令人心驰神往。

                                                                    2002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