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津冀”天津心态录 京津冀中的天津定位

 随心呼啸 2014-06-25

自中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后,相比北京市的积极响应,和河北省的主动进取,天津市则稍显平静。而在“京津冀一体化”这盘大棋中,天津占的是金角银边之地,功能负担比北京小,经济实力比河北强。既有“船小好调头”的灵活,又有“左右皆逢源”的巧变。

特别是,随着北京市已经退出经济中心的位置,未来带动京津冀经济发展、整合京津冀发展资源、提升京津冀产业竞争力的重任,毫无疑问将落在天津身上。这种背景下,天津如何考虑和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甚为关键。为此,《瞭望》新闻周刊采访了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经济预测研究所所长卢卫。

京津协同已成互补

天津为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表现得比较平静?

卢卫:从天津方面来看,主要还是新战略和旧战略之间的关系没有梳理清楚。因为天津本身在执行发展滨海新区的国家开发战略,中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后,滨海新区如何与之协调有待确定,而且中央对于京津冀战略和具体城市地区定位没有出台,天津不好发声。

面对北京做出转移制造产业的决定,天津的态度如何?

卢卫:现在有人说京津之间产业合作缺乏基础。实际上,天津与北京的产业互补性很强。到现在为止,天津还是一个以制造业为重心的城市,北京第二产业比重已经很低,主要是金融以及其他服务业。从产业转移梯度上而言,北京很多产业外溢功能,有很多大的项目最适合转移到天津。

所以,表面上谈得不多,实际上天津在对接北京产业转移方面的工作很积极。统计显示,滨海新区产值中有30%--40%的比例,都来自于北京产业转移,其中多是大项目大企业。因此,这几年天津不惜举全市之力在滨海新区搞大项目,就包括这些转移支持。现在滨海新区的产值占全市的比重超过了一半。

津冀并存挑战机遇

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这盘大棋,天津市的优势体现在哪里?

卢卫:经过这些年快速发展,现在天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渐形成了一种示范效应。尤其是雄厚的实业基础,为产业承接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例如,前段时间,中俄刚签署的油气项目,其中炼油大项目就放在天津。包括之前和沙特签了炼油项目,也放在了天津。还有中法大飞机项目,组装也是放在天津。所以,天津发展与国家主导产业发展步调一致,今后就是要把这种优势发挥出来。

如何看待津冀合作前景?

卢卫:如何带动河北发展,对天津来说是一个大课题。长期以来,天津产业结构单一,服务业发展落后,与河北长期处于产业同构的状态,没怎么拉开发展的层次。这几年由于滨海新区的大发展,稍微拉开了一点,但是并不明显。所以,河北省对北京市的热情比对天津市高得多。

比如,保定前段时间谈副中心。但是实质上,它不具备条件,没有港口、机场,产业基础、人才都跟不上。如果按照市场规律,这可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再比如曹妃甸。这些年发展动静很大,但是市场前景都不明朗。主要问题是定位问题,其产业定位,铁矿石、大集装箱等明显就是与天津港竞争,这本身也不是协同发展的策略。

京津冀中的天津定位

《瞭望》:天津一直有北方经济中心的定位,借助京津冀战略,是不是能够将这一定位真正做实?

卢卫:现在谈经济中心,既要有担当还要有能力。在北方,大连、青岛也不差,天津地位很尴尬。

从历史的发展脉络观察,上世纪早期,天津确实是北方经济中心,但是时间不长,缺乏持续性。解放前,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天津洋行和人才大都迁往上海,天津就剩下了当年的建筑;建国初期,天津也算是北方经济中心,但是这一定位不断遭到削弱。“一五”计划时,从苏联引入156个重大国家级项目,没有一家落户天津,相反天津还迁出了一部分重要企业支援其他地方。

目前,一个很大问题是天津服务业长期发展不起来,这与北京服务业过度发达有关,天津要搞总部经济,只能依靠各种优惠条件来吸引。但是天津也有优势,就是天津有比较坚实的实业基础,所以有对服务业的市场需求。

京津冀战略中的天津有什么样的定位?

卢卫:现在讲京津冀一体化,北京市是产业转移外迁,河北是承接吸纳。前者是做减法,后者是做加法。天津市是什么定位呢?它会从北京承接一些产业,从这个角度它是加法。同时也会向河北转移一些,从这个角度它又是减法。加减之后最后的结果究竟是正还是负,还不好说。

应该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三地合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1+1+1>3的目标,但是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现在看还有很多工作要创新和改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