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十四系列1】

 烟水散人 2014-06-25
 

原文地址:“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十四系列1作者:杨剑书法篆刻艺术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十四系列1

(初稿)

--------------------------------------------------------------------------------------

时间:2010年6月5日-6日

地点:杭州三塘兰苑

授课:陈振濂教授

整理:林光进

学员:于钟华、林光进、李海宗、李祖戏、郑瑞、陈晖、叶素、陈佐、杨剑、沈赐恩、顾建荣、申伟、朱健。

--------------------------------------------------------------------------------------

(6月5日上午,教学提要)

陈教授:在这之前,我们做了以衅衄、中轴为主题的草书练习。中轴主题的练习主要针对草书结构的空间分布,衅衄主题的练习主要针对草书线条的丰富性,是指针对一根草书线条,你可以用不同的笔锋、不同的提按让它的形状多变。

这次练习的主题是律动。律动有节奏的意思,但它们之间的不同是:节奏的规律指向是不严格的,而律动是你的每个手势,它的规定性很强。所谓的“律”就是纪律性很强的东西,它给我们书法家尤其是草书的书法家提出一个要求:你要有变化,但所有的变化必须有规律;它的宽泛的说法是指有法度,从有变化到有规律,在规律之上的变化,就是我们所说的“戴着镣铐跳舞”;这个规律是“门槛”,是“入行”的意思,没有规律就没有“入行”,没有跨入“门槛”,但有了规律不知道“动”,入了“门槛”也是一个“死门槛”,个人的才情就出不来。

这次的律动主题训练,是要让每一个同学在自己熟悉的草书范本里,如张旭、怀素、黄庭坚、王铎等书法家的范本中找到它们的律动方式。它和衅衄的概念不一样,衅衄更多是技法意义上的概念,是指高超的技术,是指草书线条丰富性所带来的衅衄的感觉。律动虽然也是从技法入手,但它不完全是技法,它更多是风格意义上的概念,不同的律动方式导致了每个书家个人风格的不同。以此反推,假如我们的某同学将来要专攻草书,你要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一般的学法是广临百家,每一个技法你都去学一遍,但这里面起关键作用的是你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律动的方式,如果,你找到自己的律动方式和表现,你的风格和个性自然就带出来了,你根本不用刻意去追求个性和风格,它自然就有。现在学书法大部分是从临帖开始,也就是说,你肯定有自己律动方式,但它是非艺术的,如果你要学艺术的律动,必须要学古人的方式,等你学到了古人的律动方式,比如你临怀素临的非常准,你的律动方式学的就越多,古人的律动方式吸收的越多,你自己的律动方式就越少,但你自己的律动不会消失。如果没有才情,古人的律动学的越多,自己的律动就越少,如果有才情,心中的自我很顽强,不肯丢掉,他会守住自己的律动,在这种情况下,古人的律动学的很多,然后,象“搓牌”一样把它搓散,再按照自己的律动方式把它组合起来。yishujia.

草书说到底就是线条艺术,谁能够在这个里面找到独特的律动方式越多,个人风格的成功越有机会。

律动和衅衄、中轴这些概念相比,衅衄、中轴比较技术化,任何一种风格都有找这些技术化的东西作为支撑,它是物质层面的东西。但律动不完全是技术,它和你个人的兴趣、偏好、手势等都有关系,它有技术含量但不完全是技术,它和你本人的书写习惯有关系,所以律动是一个相对较大的课题。

掌握律动必须立足于“动”,这个“动”就是要你去研究它的行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字帖不是一个行为过程而是结果,然而,要研究律动,往往不是找这个结果,而是从结果中找出行为过程,正如姜夔所说:“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这句话的意思是指我看古代名家的作品,我好象看到它的点画振动。事实上这个点画并没有振动,但他能看出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好像看到当时他挥毫之时的感觉。这其中的“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就是我们所说的律动的“动”。所以,今天做的练习,要求大家对着字帖找动作感觉甚于临帖的准确度,临摹的准确性是结果,这个结果马上可以判断,而律动是你理解和感觉,也就是从律动中找其最重要——“动”,“动”就是过程,也可以是动作过程,是书写时候的每一个手势,每一个停顿,每一个伸展。yishujia.

律动的“动”有一定的节律,是行笔过程中起伏的规则。律动在我们练习的主题中理解为动作的节律,而不是结果的节律;动作的节律和结果的节律,最后作用于我们是判断还是感觉。说某同学这个字写的不对是判断还是感觉,证明你对和不对,这是判断;但是感觉每个人不一样,每个同学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每一种感觉都有可能成立,当然,它有一个大概的范围,而不能离题万里。在大概感觉中的写的是与非没有那么清楚,这就是学艺术和学自然科学不一样的地方。感觉有一个模糊地带,比如,在一定的程度中,在经过非常严格的判断你这个写的不对,是按字帖在写,还是按自己的习惯在写字,这是一个基本判断;但在与字帖对话的时候,很清晰的判断未必一定是有效的;有的时候找到某一种感觉,而且这个感觉互相之间有差异,可能对清晰的判断更有用处。过去教书法,写的好与不好都是凭感觉,而且这个不是字帖的感觉而是老师的感觉,老师说你写的好就写的好,老师说你写的不好就不好,你只相信老师。到了现在,我们已经建立起一个比较科学的评判标准,我能用字帖中的标准告诉你的点画哪里不对,这是科学的学习方法。我们把书法的学习从一个模糊的凭感觉的判断上升到科学的判断。正是有了这个科学的学习方法,过去人说书法要练一辈子,现在我们两周就可以让你“脱胎换骨”。为什么这样说,就是因为它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你练习的第一天就有人告诉你哪里不对,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如何;如果你一个人在那里练,练两个月也没有人告诉你错在哪里,你甚至还会自我感觉不错。这三十年来,书法教育最大的贡献是把书法的学习科学化。落实到草书和以前的魏碑学习中,我们把魏碑的一个很含糊的感觉变成科学判断,现在,我们把草书学习科学化,前面出了那么多的主题都是科学的方法,有了科学的方法就有了判断。在科学化的学习中,我们还要注意它的另一面,因为这是学习艺术,清晰的判断和科学化的学习方法之间,还有一个中间模糊地带,这个中间的模糊地带是感觉。当然,这个时候的所说的感觉和三十年前的所说感觉是两回事,那个时候的感觉是不可计量,完全凭老师一个人说了算,今天的感觉是先有科学基础,你写的不对就是不对,这个科学已经有了,然后接下来要你去找感觉。yishujia.

有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问题都已经得到了解决,很多人有科学方法但找不到艺术感觉,有艺术感觉但不尊重科学;写的明明是错,他说是自己感觉是对的。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这个辩证关系,记得以前在美院做书法训练的时候,就连部分大学生也认为写书法是要凭感觉的,有些人接受不了对每一个点画严格的要求,他们认为书法是凭个人感觉写字,当然,拒绝科学的人肯定不能进步,因为他临摹的准确性很差。也有一些书法家,他对科学的部分非常注意,但最后丢掉了艺术感觉。对于科学方法和艺术感觉问题,我认为:第一必须尊重科学的学习方法;第二要在强调科学学习的基础上,注重感觉对艺术家的重要性。而律动找的恰恰就是这个艺术感觉。yishujia.

支撑动作节律最重要的是艺术感觉。我们以张旭《古诗四帖》中的“岂若上登天”中的“登天”二字为例,登字下面“豆”和“天”是一组不断“拐弯”的线条,以前我们做过这个练习,我们在做这些“拐弯”临摹时,如果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压根就写不准;如果仅仅有科学方法,但也不一定写的准;因为,这里面许多的感觉要靠你的动作来表现的。如果我们设定这个“拐弯”的方式用非常精密的科学机器来测量,确定数据以后请每一个同学都来写一遍,最终的结果是每个人写出来都会不一样。因为这里面,每个人的动作会不一样,每个人的书写习惯、执笔方式以及对笔墨纸张的感受,甚至墨的粘稠都会左右你的感觉,左右你的动作;很有可能有的人写的很慢,有的人写的很快;但我们要求的最后结果是一样,那么,死的科学是要求你的每一个动作都一样,活的科学是要求你的结果一样;动作你可以自行其是,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所以,我们说的动作的节律,它是尊重个性的,但前提先要有科学,也不能既然感觉不一样,就把它写歪。结果一样是判断,完成结果的过程不需要一样。以前做过这样的练习,写同样的“拐弯”,给你不同材质的毛笔,比如狼毫笔、桑麻笔、素羊毫、再给你不同的纸张,要写出一样的效果,这时,你能不能用同样的动作写出同样的效果。如果,我要求最后的结果必须一样,你只能调节你的动作,狼毫笔抛筋露骨,你就要写的缓慢,素羊毫时你的笔力就需要加强,顿挫的动作需要加强,实际上在这个动作里面,没有一个动作会一样,但是最后的结果是要一样,没有一个动作一样就是我们所说的动作的节律,书写过程中的随机调节动作是感觉。yishujia.

律动有形态和行为动作两个部分,律动的形态是眼睛能看的见结果,律动的行为动作是眼睛看不见的过程,行为动作以后保留下来的是形态。掌握律动就是看你有没有本事根据最终的形态中调整好你的行为动作,这是就是动作的节律和感觉之间的关系。

律动中的“律”,可以理解为节奏规律,它包含两种类型:一是形的律,这个形是指外形、形状;二是势的律,这个势是指手势、动势。形和势相比,势的节奏感觉更强,和人的行为动作有直接的关系。这其中,形是每一个人都是可以模仿的,但势很难模仿,形律和势律比较而言,形律归于一臻,势律千变万化。律动包含三个内容:一是形律,是指字形结构的规律,它包含着正和斜,宽和窄,大和小等要素关系;二是线律,线律是指每一根线条的形状,它包含尖锐和迟钝,枯燥和湿润,长和短、粗和细等要素关系;三是空白律,空白律在草书尤其重要,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计白当黑”。我们在讨论同学作业的时候,有时会说个人的习惯太多,这个个人习惯通过查找你的空白律,马上就会“原形毕露”。为什么?因为,你以个人习惯在写字的时候,最容易出问题的是空白律,只要是按自己的习惯在写字,你的空白一定很雷同、很板滞、不鲜活。而我们看到的怀素、张旭的草书,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的空白千变万化,每一个空白都不一样。yishujia.

形律是字形、线条、空白基本规则,势律是对字形、线条、空白如何加以变化。势律具有鲜明的个人特性,个人特性的发挥有其双面性,也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如果你仅仅靠自己的习惯写字,你就不能取得成功,甚至毁于个性习惯;如果你学得到了很多古典的东西,再用自己的个性统领它,那你成功机率就会很大,所以,最终的成败是看你怎么用活自己的个性。

在律动的概念中,“动”最为关键,“动”是你怎么“动”,它不是最后的结果而是动作过程;“律”是一个基础概念,它包含着经典法帖中的规则和每个人的个体习惯。这两个概念在大家做草书律动练习时,要加以重点关注。

(6月5日上午,教学理解)

陈教授:大家对律动这一主题的解释是否已经理解,知道不知道下步应该怎么做练习?

申伟: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觉得很新鲜,是乎有点懂。我们平时练习,对形律和线律关注的多一点,而空白律往往都被忽视,所以,总是感觉临出来的东西和字帖相比气势韵味相差比较大,我想主要原因就在于忽视了空白律的作用。在接下去的临帖中要特别注意字和字之间或者在一个字中间的空白律,这是我下一步学习的重点。

陈晖:形律是不变的,势律是千变万化的,空白律是平时最不重视的。以前陈老师批评我是按着自己原来的动作习惯去临帖,但改变起来很难,通过上午的学习,我知道习惯动作就是对结构中的空白,也就是计白当黑的部分一直没有重视,今后在这个方面一定要多加注意。

杨剑:我的理解是:律动中的“律”是指有规律,“动”是指有规律之下的书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人的心脏的跳动,据说长跑运动员的心跳是最慢的,有的人心跳很快,但不管是快还是慢,它都是生命力的象征。那么,我们书法中的律动,“律”是指古人流传下来的经典,“动”是个人表达的方式,这个方式每个人都不一样,想做到一样也未必做的到,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想法,但表达的结果必须是一致。

顾建荣:动是书写的过程,律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结体,线律是不是用笔的律动,这两点还感觉到比较模糊。

于钟华:相对于技法来说,如衅衄、裹束、贼毫等,这些是技术,它有一个很严格的标准,它所指向的是共性的东西。律动是同一种方式推出的结果不一样,它是指向个人的,类似于每一个人的生命节奏不一样,但它最终的结果是一样。所以我们用一个结果来倒推它的过程,就把律动指向的结果和感觉分开了。律动涉及两个部分,一是“律”,一是“动”。“动”是我看到结果来判断用什么样的技术和动作来做它,它是指向个人的手势动作;“律”是指动作过程中的时间性,是快还是慢,还有手势的方向,于是把它又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形律,一是线律,它针对不同的字形结构,因为不同的字形结构对你的手势有所控制,所以有正斜、大小、宽窄之分;线律指向的是线条的尖锐和迟钝的感觉,也包括长短、粗细、浓淡、枯湿的感觉;还有空白律,指空白的走向,合起来后构成一个是形律,一个是势律。把前面形律、线律、空白律加以变化的构成走向,我们称之为势律。陈老师讲的书家成为斯,也败于斯就是指势律在其中起着一个关键的作用。yishujia.

(6月5日上午,课堂练习一)

陈教授:以律动为题做几个练习:

第一个作业,是对张旭、怀素、黄庭坚、王铎四个字帖进行对比分析,看他们的律动是如何表现;

第二个作业,以张旭《古诗四帖》中的“上登天”作为例子,研究这几个字的律动的动作过程是怎么做的,做练习时,第一要把字形写准,第二要关注自己的感觉,从中能不能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

作业图例一

杨剑

(1) (2)

杨剑

(3) (4)

杨剑

(5) (6)

杨剑

(7) (8)

(6月5日下午,字帖分析)

杨剑

范例(一)

陈教授:范例(一)中,我们关注点是几个转折,我们对律动理解是从这几个转折开始。转折(1),笔画粗短,几乎是一点,和下面几个转折相比,这个转折是是横笔压的最紧,向下带的笔势往里面压,它的笔画的一半几乎都被压进去了,也就是说,这一笔一半的位置成为下面撇笔的起笔,本来这一笔是横笔或者说是点笔,这个点笔的二分之一的位置成了下面转折的起笔,这种情况在后面就不多了,大家把这个特别之处记住,回头对照你的作业是不是这样。转折(2),这个点的感觉和上面这个点的感觉有什么区别,不同在于(2)个笔画是由细到粗点出来的,转折(1)笔画没有从细到粗,转折(2)笔画由细到粗;如果由细到粗,你的笔锋必须要提起来,这就是我们所说律动。也就是说,从转折(1)的撇笔的往下压,到转折(2)的笔锋提起来,以便后面压下去;这一笔是由细到粗,也可以说是由提到按,这就形成这两个笔画中间有一个细腰,正因为有了这个细腰,就形成了这个点笔成为一个三角形。转折(3),这个转折是顺势一拖,没有特别之处。也就是说:从(1)到(2)到(3)是三个不同的结果,这三个不同结果所产生的动作就是三个不同的律动。转折(4),这个笔画最象转折(3),这个两笔是重复,但方向没有重复,一笔是横势,一笔是斜势,方向也是改变了律动的关系因素。转折(5),它没有和前面四笔重复,这一笔是起笔重,由重到轻,细的笔画在中间。yishujia.

再来分析转折的角度,从(1)到(3)为一组,从(4)到(6)为一组。大家有没有发现它们的角度不同,如第一组的(1)是平的,(2)较斜,比如这是三十度角,(3)更斜,这就是四十五度角;然后第二组也是同样的走向,(4)是平,(5)笔又是一个三十角,(6)又是四十五度角。我看同学们写的都是同一个角度的重复,大家可以用这个讲解的方式再去研究字帖,再去对照自己的作业,就会发现线条走向的变化也是律动的一种表现。

再来分析这些转折之间的关系。我们把(1)看作是内抑的笔法,(2)看作是外拓的笔法(以前老先生说二王的区别是王羲之是内抑的笔法,王献之是外拓的笔法),这个笔画是明显的外拓感觉,没有往里压;(3)笔画就是平拖,到这里很虚,也有挑出去的感觉,(4)是一个非常短促的拖笔,(5)是头重尾轻。从这连续的几笔中能看得出它们各有不同:(1)是紧,(2)是松,这个一紧一松是律动,到了(3)是平拖,它既不紧也不松,(4)同样是平拖,到(5)是先重后轻,好象是一个重新起笔。在它的五个转折中有五个不同的写法,把这几个关节点写出来就是专业的学习方法,也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如果你把每一笔作同样的处理肯定是错的。yishujia.

对我们来说,专业的学习就是要比别人看的细,要能看懂字帖中的细微之处,看的懂才能写的出来,这是专业的学习,没有观察能力还是业余的学习方式。精准的做法是要把这些不同都要做出来,哪怕做的不到位,但你要有这个意识,要动起来,大家按照我刚才列举的位置,回去自己对照字帖,先解读一下字帖,再来检查自己的作业,然后告诉我你哪里写的不对。

杨剑

范例二

陈教授:“岂若”(范例二)这组范字有几个关键点需要大家注意:首先,是几个转折的线条,(1)带上去实际上是主笔,有同学把它写的很细肯定有问题,它和前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笔画;(2)是一个回环,这里比较容易写错,这一笔在环转的时候有方折的感觉;(3)也是一个回环,但这个笔画在写的时候没有方折的感觉,它要比(2)圆润多了。这几个转折有明显的差别,(1)是直线,(2)略带方折,(3)非常圆润,这是三个不同的环,同学们检查一下自己的作业,有没有写出不同。

再接下来看几个折笔的笔画,折笔①象楷书一样顿笔提出去,折笔②有一个翻笔动作;折笔③没有一个翻笔,也没有停顿是随手往下带,折笔④更是轻轻平拖出去。前后的笔锋在一个轨道上走,这一笔在这里又是一个技法。四个折笔的技法都不一样,有哪个同学能不能把这四笔写成不一样,如果能写的出来,说明你看字帖看的很细,如果写出来是一样,证明你写的失败。

在这个范例中,我们总共找出三种回环方式,四个不同的折笔方式,它们各不一样,没有一个是重复的。其实,写的时候,因为速度、用笔的方法等因素的不同,不重复是很正常的,但为什么我们在临帖的时候会重复,习惯也好、简单化也好,关键是你们在凭自己的习惯在写字。对于经典的态度,每一个同学要有敬畏之心,因为这里面深不可测,你只有乖乖地做它的奴隶,你只有认真认真把它的所有的变化写出来,你才算达到及格线。我们为什么说业余学习有很大的问题,业余学习对这些是不管的,是按自己的习惯是什么写出来就是什么;专业的学习和业余学习的区别就是:我们会非常精细地观察这些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道理。为什么你们写出来的不是经典,而它是经典,因为它有道理,你没有它那么多道理,这就是学习的科学性。yishujia.

如果每一个同学放慢速度把范例中的变化能够很准确地表达出来,你就不会再有自己的习惯,你所有的习惯都被打掉,你只有字帖是怎么样我就是怎么样。

(6月5日下午,课堂练习二)

根据分析,对“岂若”这几个字作练习,当然也可以把下面的“上”加进去。这组字关注的重点在三个环转、四个折笔,希望同学们在练习时既要抓住这些关键点,同时也要感觉和体会它们的律动方式。

作业图例二

杨剑

(1) (2)

杨剑

(3) (4)

杨剑

(5) (6)

杨剑

(7) (8)

(6月5日下午,学习体会)

陈教授:通过练习和分析,大家对律动的理解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杨剑:今天,陈老师讲的是草书里面的律动,还特别以几个字作为范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如“上登天”中六个折笔,如“岂若上”中的回环和折笔,都作了细致的分析,从另外一角度来看我们平时看字帖,只是看个大概,临个百分之二十象就差不多了。而陈老师的分析,让我们知道了转折线条中的各种不同,让我们对经典的临摹就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方法,从而在思想上引起了重视。以前没有这个意识,那里写的不行看不出来,说不清楚,经过分析以后,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种学习对自己触动非常大。刚才陈老师提到要做经典的奴隶,要老老实实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好地把握经典,这是今天我的收获。

顾建荣:陈老师今天给出的主题是律动,对“岂若上登天”这几个字进行了解读,并说明了用笔不同造成律动不同的原因。我理解为如果做到速度不同,方向不同等,律动感就会出来。我们平时临帖的时候,注意到这个方面比较少,再加上用笔不到位,因此,律动做的不够,通过陈老师的分析,一定要仔细地去看字帖,解读经典,才能把经典的真正内涵表现出来。

叶素:刚才听了陈老师对字帖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临帖的角度对大家都是一个启发,我在读陈老师新帖学的一系列文章中,其中提到唐以前的书法中的魏晋笔法,如绞转、衅衄保留的比较多,到了明清以后可能由于刻本的出现,使线条越来越简单化,听了今天的讲解对这观点有进一步理解,同时也从它的笔法中看出张旭《古诗四帖》毫无疑问是唐代的作品。

陈晖:在这里学习已经快两年了,感觉自己内心有两股力量在作斗争,原来的书写习惯的力量还很强大,在了这里学习新的东西觉得很辛苦。今天陈老师对字帖的范例的细节作了分析,这就告诉我改变平时临帖只写一个大概的习惯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要注意细节、表现细节。今天临帖的感觉不一样,感觉有了进步,今后要把这个好的方法继续下去,坚持下去就该会有更大的收获。

郑瑞:我对律动的理解是这样:“律”是纸面显现的可以看见的效果,“动”是表现效果的行为动作。我们要通过动作规范做到字帖效果,来体会张旭当时书写的动作,我们临帖就是模仿当时的他书写行为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改变原来的书写习惯,或者说是我们不是艺术的律动方式,我们通过对经典的学习找到艺术的律动方式,这对以后进行到草书创作阶段有直接的帮助。

陈佐:经过陈老师分析字帖的方式以后,知道怎么样去读帖,怎么样与经典对话。以前知道读帖的重要性,但没有这样仔细的去读帖。对律动有了一些理解,基本上是听懂了,但做起来有难度,回去以后还要慢慢地去消化,从上个月开始,我感觉慢慢进入了学习的状态,上次学习回去以后感觉非常好,但这段时间又没有感觉,今天有了新的学习主题以后,又找到了感觉。

申伟:听了陈老师的讲课,感触非常之深,特别是对经典理解,觉得更深了一层。陈老师说,对经典要有敬畏之心,对待经典要如对至尊,我认为某个字帖如果我们一写就会,我想那有可能不是经典,因为它的难度系数不高,就可能成不了经典,但也有可能是自己观察不细致,或某种观念不对。张旭的《古诗四帖》难度就“若登天”,今后对张旭或怀素这些经典的学习我们可以运用陈老师教给我们的方法进行学习,去仔细的揣摩。我们可以从线条的律动、形的律动和势的律动三个方面,作深入的探究、对比、观察,然后作出分析。这样的学习过程会有很都困难,但解决了这个困难就成为我们进步的阶梯。刚才陈老师讲的的回环,自己从来没有这样去观察,往往是顺手带过,全部是圆弧形的,造成了线条的单一,缺少变化,今天的学习收获很大。yishujia.

朱健:对于这些经典,我们知道它好,但不知道它好在哪里。经典中技法的丰富性经陈老师一层层剥进去以后,我们越看越清晰,对于律动的理解,我们每个人都有,但是都简单化。对于经典中的丰富的技法,我们读懂它才能学习它,每次上课都觉得有点怕,陈老师的要求很高,每次回去很高兴,因为学到了很多东西。

李海宗:这次又学习到了新东西,陈老师提出的律动,做了两组律动的分析,陈老师从角度、轻重、方折、顺逆等进行了分析,给了我们一个解读字帖的办法,我们可以用这个方法去分析其他范例或者其他字帖,以前一回家写字,就会写顺,把字帖简单化,这样能关注字帖中更多的东西,和它们的变化的“点”。

李祖戏:感觉和大家一样,通过学习我通知什么是书法的科学学习方法,我们看似很平常的,能够分析出这么多的“招数”,很多转笔,每个都不一样,平时看上去都差不多,不会去重视,以后学习就会用这种方式去解读,这里面有很多名堂,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临帖的标准,什么样才是写的准的,这是感受最深的。

林光进:在这里学习有一个最深的感觉,我们感觉这个目标差不多达到时候,陈老师又把这个目标升高了一点,我们又要拚命往上跳,陈老师不断地用这样的方式,把我们的认识和手上的技法往上提,这种学习方式的效果大家也体会到了,我们的收益非常大。律动这个概念和前面相比更加宏观,我想陈老师的目的是慢慢把我们引到创作方向,把以前对线、对形的单独概念综合起来,律动是针对这个内容确定的一个概念,虽然今天的练习只针对线条的局部,但它是综合性的,这是我的理解。

陈教授:大家对自己的学习都有一个基本的评价。大家特别要注意的是:我们看到都是现象,但是,所有这些现象都是由动作而来,所以,我们最后检验的不但是你写的形对不对,还要检验你写的动作对不对。比如说:一个转折就有五六种写法,也意味着它有五六个动作,也就有五六种行笔速度,如果你很畅快地写出来,肯定不是这个变化,你要检验律动的要领做的好不好,你先感觉是不是同一个速度,如果是同一个速度就是习惯,就是重复,如果是不断变化的,就符合我们所说的要求,当然也不是复杂就是好,有的简单你把它写复杂了也是错误。

-------------------------------------------------------------------------

点击欣赏更多【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