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华新水墨的空寒如玉:四时雪肌肤

 金匠尚玉 2014-06-26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水墨画,如何在继承传统水墨与接上古意的同时,保留以水墨的方式做水墨的自身限制,并不外在强加新的特性,还能够进行创造性转化?如何“接气”的同时还能够“换气”,并且吐纳出新鲜的气息?即水墨的现代性转换如何可能?艺术家们必须解决如下的问题:

  1,中国文化精神体现为什么样的具体的生命质感?不同于二十世纪水墨过于西方化的倾向,当代水墨要发扬中国文化什么样的精神?或者说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体现为什么样的生命质感?只有延续这个具体的质感,中国艺术才有着明确的未来,在我们看来,这就是烟云感、玉质感与吟咏感。显然二十世纪的水墨对这些有所忽略。这三重感受,来自于中国人在天地之间,面对时间的变化而凝结而成的独特感受,是时间之包浆在材质与生命感受上的形式化,而且还要经过现代性的转换,我们这个时代的烟云感与玉质感将会如何?

  2,水墨之为水墨,现代性转换的契机在于:回到材质本身,即如何摆脱传统图像程式化的控制,回到水之为水性,纸之为纸性,墨之为墨性等等上,让材质本身的特性突出出来,水墨之为水墨,不同于传统的笔墨,在于水性,纸性与墨性得到更为纯粹与充分地体现,因此,从黄宾虹晚期开始,笔性与墨性,尤其是水性开始显露自身的质性,水墨艺术家必须给出自身对水性等材质特性的独特感受与理解,并且在作品上以具体的形式体现出来。如同传统水墨画选择水性与宣纸,乃是突出晕染与渗化的触感,以及平淡与空灵的形而上学品性,那么,如何在现代社会,增加新的精神品性?

  3,传统水墨艺术精神的基本语言是气韵生动,是气感的语言,即,从表现对象的烟云之气,到笔底下的满纸烟云,再到艺术主体获得的烟云供养,整个水墨传统不同于之前金碧青绿的盛唐山水传统,就在于以无色无味的淡水与玄色深沉的玄墨来表达天地一气的变化,水墨很好地实现了气化的通感,因为气感最好地体现了活化的生命形式。那么,如何在继续保持气感的同时,还能够带来新的元素性感受?这是增加西方文化特有的光感?这个气感与光感的融合是否可以带来一种新的绘画语言?也是从黄宾虹与林风眠开始,水墨语言开始增加光感,带来一种墨光,而李可染以写生的明暗对比加入水墨,但如何更为内在地从精神上结合光感与气感,这个问题还有待更好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来回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