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肿瘤药物相关性肝损伤防治专家共识

 万宝全书 2014-06-26

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于2014年6月20日在《第十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上发布了《肿瘤药物相关性肝损伤防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是肿瘤领域第一本共识,已于本月在协和出版社正式出版。

现场有于世英教授、王杰军教授、沈琳教授、陈元教授、姚阳教授等36位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其中还有肝病领域的谢雯教授也出席了发布会。其中王杰军教授受邀做为本次发布的主持专家;在会上于世英教授就共识的产生过程进行了阐述,姚阳教授介绍了共识的主要内容。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药物性肝损伤(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已经上升为全球肝病死亡原因的第五位;发现因DILI引起的急性肝衰竭中,抗肿瘤药物位居第2位,占11.9%。成为肿瘤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损伤在个体之间和药物之间的差异性很大等,造成预测、诊断和防治上的困难。

共识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肿瘤科主任姚阳教授执笔,孙元珏协助,经过多轮讨论和意见征询,反复修改,历时1年半终于完成。共识的完成体现了多学科交流合作的成果,在共识讨论、修改和定稿过程中,除了肿瘤界的专家外,还邀请了其他学科的专家。

包括感染肝病、血液、药学各专业的专家进行共同探讨,各领域的专家就他们熟悉和擅长的内容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并形成共识。希望以此为契机,提高各级肿瘤科医师对药物性肝损伤的关注,尽量做到合理用药,减少抗肿瘤治疗中的职业风险。

共识就以下几个问题对肿瘤药物相关性肝损伤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1)肿瘤药物所致肝损伤的危害性和流行病学;(2)肿瘤药物所致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表现;(3)肿瘤药物所致肝损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4)肝损伤的治疗和预防。因中国是乙肝大国,共识中使用了一定的篇幅对肿瘤免疫化疗后导致病毒再激活的防治特别进行了阐述。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一直以来没有更好的方法,依赖于使用排除法进行诊断,为了方便肿瘤科医生尽快对患者进行诊断,在共识中使用了三个流程图:诊断过程、分级以及鉴别诊断,高度准确的概括了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过程。

在药物性肝损伤的防治章节中,强调了停用可疑药物的重要性,并阐述了在何种情况下必须停用可疑致肝损伤的药物。对于治疗的流程也使用了图表的形式,以便临床医生参考使用。

目前临床上对于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方式和治疗时机存在一定的争议,共识中举例了刚结束的一个关于治疗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试验:比较异甘草酸镁与硫普罗宁治疗抗肿瘤化疗药物导致的DILI的疗效,结果显示:异甘草酸镁在综合疗效和生化指标复常率方面均优于硫普罗宁,停化疗药2周内综合有效率达90%以上,ALT、AST的复常率达70%以上。

并对保肝药物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描述,将保肝药分为:抗炎类保肝药(甘草酸类)、解毒抗氧化药物、肝细胞膜保护剂、利胆药物和降酶药,并对各类药物的作用特点进行了说明,列举了各类药物的代表药物。强调保肝药的使用过程中最好不要多联用药,两种不同机制的药物联合使用即可。

而药物性肝损伤的预测和预防是个难题,对于肝损伤发生的高危人群,在共识中进行了描述,并详细讲述了各种化疗药物剂量调整的方式。建议对于合并基础肝病、既往抗肿瘤治疗后曾出现肝损伤,使用抗肿瘤药物肝毒性明显或用药剂量较大的患者,抗肿瘤治疗的同时除了密切监视肝脏血清学指标以外,可酌情合用抗炎、解毒、护肝药物,以期达到预防性护肝确保治疗顺利完成的目的。

共识在成稿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难题,并且在国内外均没有可以借鉴的范本,经过反复酝酿而成,为临床医生在相关疾病诊治中提供了参考,有很强的实用性。希望共识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医生,服务于患者,在患者肿瘤得到治疗的同时,能够提高生活质量,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编辑: neuro20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