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锦民:对话,也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国际多语言公共服务平台 | ChinesePlus

 慧读书院 2014-06-26

2014/06/25

对话,也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就好像哲学上的过分期待,好像是我们进入了对话,就能得到一个相互满意,互相认同的答案,但实际上真正的结果往往还是各自独立,产生了一些公共领域的垃圾。

大家知道,雪涛教授已经研究德国汉学好多年了,颇有建树。这些成就加起来,可以很肯定的说,李雪涛教授是我们国家这方面的权威。

我是研究国学的,在这方面不是专家。这里只谈谈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的感想。其一,是这本书很有理论性,导言部分关于哲学的分析十分精彩。我听雪涛老师发言时,知道他是自觉做的,这是很好的。另一方面,关于具体汉学家的研究,也是这个观念的贯彻。他的核心观念是,误解是不可避免的,是积极的。因为他表明研究对象的开放性,要求在积极的立场上进行对话。如果我的目标是为了存异,那就必须说出误解存在的原因,要做到知人论世,这非常好,与其他汉学的书籍相比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你只有做到知人论世,才能弄清楚,为什么会有误解存在。这样的误解是有意义的。我刚才又想到了第三个特点。他的汉学研究,是把汉学和国学联系在一起。他的书里讲到了自己对于汉学和国学的思考。

刚才大家讨论了误解的发生,在雪涛的书里,有两个概念,叫做解释和理解。有些东西不发生误解,我们有了误解也能通过对话消弭掉。而有的误解即便进行了对话,也消除不掉。后者是我们在人文研究中极其头疼的一部分,可他必然发生。其实误解这个词在汉语中太容易引起误解。我想用别解来代替他,可是还是会引起误解。比如说别解,那么正解是什么呢?我的脑海里总有别的东西,这就是在误解的基础上展开对话的困难。因为我们总要去追寻正统。顾教授所讲的就是个例子。我们中国人不言自明的占据了正统的位置。被冠上别的,都是次要的。这个词很难理解,但我们考虑问题时,必须要考虑。基于误解进行的对话,就不要强调什么是正统的,什么不是,这样对话从刚开始时就不是平等的。当然这个问题也困扰我好久。

还有一个问题,所谓的误解以及对话,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譬如说,两个有误解的人进行对话,有的误解消除了,有的认识提高了。可是如果一个外国人和一个中国人就误解进行对话,那么前后两个对话是一回事儿吗?我们马上就会把目光放在外国人这个词上面。本来就是个人上的对话,我们却总爱给他冠上整体的名词。变成了中西方之间的对话。我想这是谬误的,这些东西不能进行置换。在理解误解和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想一想,有些常识是错的,我们要避免常识性错误,从而进入一个更广阔的交流天地。

但是,对话,也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就好像哲学上的过分期待,好像是我们进入了对话,就能得到一个相互满意,互相认同的答案,但实际上真正的结果往往还是各自独立,产生了一些公共领域的垃圾。

文本来源:王锦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