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师点评】北京中考语文试题紧密联系生活

 悦妈驿站 2014-06-26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试卷一到手,第一大题“基础·运用”部分就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我们看到的首先是题目的形式与往年有较大的不同,其次,我们会看到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内容在语文试卷中频频出现,另外,体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容贯穿全卷。


字音、词语结合一个语段考查,提供语境,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字形考查结合猜谜语,考查笔顺,成语考查来源,对联结合课文名篇学习,修辞考查选项都出自课内,特别是名著阅读的考查,六幅连环画,图文并茂……


这样一张试卷拿到手,不但让教师们眼前一亮,也让孩子们很容易地进入阅读、思考、表达的情境。可以说,这是北京市这么多年来,形式最新颖、内容最生动,最具有可读性的一份试卷。


让语文这门与生活联系最紧密,最与社会息息相通,又与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的学科,在中考这么严肃的大型考试中呈现这样的“美貌”,并非与中考的严肃严格严谨的人才选拔与质量检验及教育教学引导的使命相悖。这份试卷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跟实际运用的结合,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跟传统文化的结合,语文学习的基础考查与课内学习的结合,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跟其他学科的结合……这些结合让人自然地想到了语文学习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

马丽钧:北师大实验中学 高级教师

赵鑫:北京八中 特级教师


第二部分:阅读


一、命题选材彰显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学生精神具有一定引领作用。


文言文选取的是《送东阳马生序》选段,最能集中体现作者求学的刻苦和虚心求教的虔诚。在当下,对正确引导学生树立学习观和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记叙文选取的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虽然文本内容是回忆作者年少时在农村老家生活的场景,但是整篇文章洋溢了一种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热爱。文中不仅写了辛勤劳动的快乐,还写了麦收时节家庭的和睦温馨,更写了朴实的乡村人民让自己的娃帮助老师割麦子的温暖感人。这一文本的选择既与文言文一脉相承,又鲜明地反映了幸福、和谐、温馨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的主题。阅读文章《又到麦浪翻滚时》,就是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民族精神、劳动真谛的融合。


说明文《宜居城市》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存环境、关注文化,更好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对城市的影响。


议论文谈的是“梦想”话题,这与“中国梦”与紧密联系。每个人的梦想的实现才能更好地实现整个中国梦。论据中袁隆平、贝利、邓亚萍等人均是所在领域中坚持梦想的人。这些人的言行对学生乃至所有人都会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命题很好的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汉文化的精神导引价值。试题将学科特色与社会主义价值观有机地整合,通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触摸感悟、语境情趣的激发,形成学生对生活的启迪和积极的价值追求。


二、试题命制的特点体现了以生为本、能力立意、适度开放的特点。


在阅读文章试题的命制上,激发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尝试通过阅读训练,从学生的感受出发,形成自己的生活追求,这种积极地体验源自学生自身的内在体验,命题不是从考的角度,而是从关注学生如何更好的表达感受的角度。


在中考文言文试题中,第11题,关注学生的真切感悟,试题引导学生通过对作者求学经历的感受,运用语言表达学生自身感悟。学生在体悟作者求学成才精神的导引下,形成自己的正确体验,真切的积极的人生追求。这一特点在15、17、20题中也有体现,我们感觉这几个小题只要学生从文本出发,找到合理的依据形成符合文本的理解就能得分。这样可能增加了阅卷老师的阅卷难度,但最能体现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最符合阅读的真正状态。


这样的命题形式也正体现了中考试题“稳中求变、稳中求进、稳中求新”的特点,体现了让中考成为学生能力展示的平台的特点

马耀国: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副主任,北京市骨干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李志:北京市第四中学初中语文教研组长,中学高级教师


第三部分:作文


关怀考生,放飞翅膀


今年的写作命题分为2个部分,但出现了3个题目。多,不仅不是负担,反而表现了对考生周到的人文关怀,为不同类型的考生提供了表达的空间,帮助考生在写作的天空舒展开翱翔的翅膀。


小作文以毕业前夕向学校里的陪伴自己成长的人用一段话表达感恩之情为内容,要素具体,情境真实,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有话可写,能抒发真情实感。“实用性写作”这种考试形式学生考前有所了解,再加上试题情境平实,情感朴实,有话可说,表达简短,难度不大,因为这个简短的表达可以在考试中对学生起到情绪舒缓作用,为迎接大作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这种命题形式的革新不仅发挥了作文测试的作用,而且安定了考生的临场心理,为学生发挥良好状态提供了助力。


大作文写作的提供了2个题目,交由学生选择。一个以“这里有属于我的世界”为题,让学生从经历的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去发掘素材,展开写作;另一个以“宜居城市里的故事”为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展望美好的生活图景。这个两个题目考察的作文能力基本是相同的,交由学生任选一题来写的着眼点在于使命题增强适应性:“世界”一题,关注学生平素的生活,经过扎实的复习,学生应该训练有素,驾轻就熟;而“故事”一题关注城市居民迫切的生活梦想,则让思想活跃的考生找到了展示能力的空间、表现个性的机会,而且,在现代文阅读板块中还安排了《宜居城市》一篇文章做为阅读材料,这就为学生降低了作文审题的难度,打开了学生想象的思路,使“故事”这个题增加了更多被选和足可驾驭的可能。


三个试题紧扣课标中关于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的要求,由借助表达素材和领域恰当地适应学生的不同层次与个性,完美地实现了语文写作测试的目的。

郭锋:北京市樱花园实验学校 校长、特级教师

周群:北京景山学校 北京市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


结语:新中考来了,你还在用旧思路学习吗?


2014年北京语文试卷若要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新"。以往每年中,或许会有一两道题突破《考试说明》的样题,给考生突然袭击之感,但绝不会像今年这样力度空前。在2014版《考试说明》样题本身已经大刀阔斧地对命题形式进行改革后,2014北京语文真题又在原有基础上走出了更加突破性的一步,特别是【基础·运用】部分的命题形式在此前样题中并未体现出如今的程度。这样的大变化,考验的已经不是考生们知识点的记忆牢固程度,而是大家的临场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持续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知道,这样的变化还仅仅是开始,未来两三年内,至少北京语文中考试题改革还会在目前的路上继续走下去。今年的应届考生作为应届改革的第一年,要求以"平稳过渡"的心态进行,但是在这套题目中体现出的动向,必须引起未来几届考生的严肃重视。

位同学应迅速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思路,抛弃所谓"答题公式""必备素材""作文模板",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内容在语文试卷中频频出现,所谓的“答题模板”现在看来是行不通,语文在考试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每位同学必须重视起来,真正站在日常应用的角度学语文、站在培养能力的角度学语文,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的变化,不论改革的号角如何吹响,均可立于不败之地。

推荐阅读:【家长必读】培养孩子的情商比考高分更重要!

不过瘾?扫一扫过把瘾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