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流行的特别火的一个文章《孩子跌倒,看各国妈妈的反应》,文章大体内容是:
当遇到孩子跌倒,哇哇大哭时,
美国妈妈:用目光鼓励孩子“宝贝,你很勇敢,爬起来!”
俄罗斯妈妈:无论怎么哭闹,自己解决。
非洲妈妈:不去扶,自己做跌倒爬起状,教孩子怎么做。
中国妈妈:立即扶起来,边敲打地面,边对孩子说:“宝贝摔疼了吧?不哭,妈妈打它!”
母爱是一个亘古留长的话题。世界各国的妈妈们都是爱孩子的,只是教育孩子的方式不一样。没有人否认中国妈妈的用心,但是中国妈妈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普遍行为,让中国妈妈身心特别累,孩子的教育问题依旧层出不穷。
(1)中国妈妈是世界上最勤快的妈妈
中国妈妈可谓是为了孩子最能够舍弃自我的一类人。为孩子起早摸黑,买菜做饭,接送上下学,辅导作业,上班族妈妈还得工作,一天下来身心俱疲。没有工作的,那就会是更多的精力围着孩子转,似乎不围着孩子就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不围着家庭就不是一个贤妻良母。
试问一下中国妈妈们,有了孩子以后,你还知道自己是谁吗?与丈夫再也不是两人世界的卿卿我我,与朋友再也不会没事聚聚,与社会更是隔绝状态,更别说自己的兴趣爱好。
(2)中国妈妈太“疼”孩子
生怕孩子受一点伤,遭受一点委屈。这也是中国孩子普遍存在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的原因。恐怕高考学校门外的家长队伍是中国的一大奇观吧?试想其他哪个国家在孩子已经成人的时候还需要这种陪伴呢?
中国妈妈为孩子付出的多,把养育孩子当做人生一项艰巨的“任务”来完成!但西方妈妈则更注重享受孩子的天真童稚带来的欣喜和乐趣,轻松洒脱。中国人看孩子是“环绕伺候”,大人们被小孩左右着,一会向东,一会往西,吃饭追着喂,穿衣哄着穿。似乎孩子就是妈妈心中的一根弦,一刻不能松,更不可能断。美国妈妈对待孩子不吃饭,不吃就得饿着,让他自己明白做错事的恶果,只有亲身体验过才会懂得。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独立性好,妈妈也不这么累。
(3)中国妈妈将孩子作为自己的寄托。
中国家长很爱为孩子规划人生,觉得自己走过的所谓的错误的路线孩子决不能再走,然后就形成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代沟。并且中国妈妈会将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全部倾注在孩子身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希望孩子可以做到,甚至将后半生的全部目标投入在望子成龙的规划中。
(4)“攀比”心理
这一点不是中国妈妈存在的问题了,应该是整体中国人存在的心理“障碍”。中国人特别爱比较,并且爱和周围的人比较,你一说莫言得了诺贝尔奖,可能不会有多大的忌妒心态,但是如果说邻居家的孩子考上了清华,小区里谁做生意得了一笔巨款,那就是自己的幸福指数跌落的时候了。
其实如何做一个好家长,的确是一种学问,尤其是中国的家长,应该放手、放心、大胆的让孩子去做,都知道温室的花朵抵抗力差,溺爱的孩子抗打击能力弱,可是,遇到实际情况你做到了吗?做不到你可不就是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