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泰安旧县史话

 黑老赵 2014-06-27
泰安旧县史话

燕巨峰

滔滔汶水波浪涌, 巍巍泰山巨龙腾。
春秋博邑秦郡治, 垒土高台留遗踪。
岁月荡尽千秋事, 旧县沧桑话衰荣。
汉初设立博阳郡, 武帝移置奉高城。
隋炀更名称博城, 唐高易博为乾封。
宋初迁治岱岳镇, 原城始得旧县名。
悠悠故事越千载, 改革开放蓝图宏。
盛世古城焕异彩, 太平福地展新容。
经济发展蒸蒸上, 事业蓬勃乘东风。
鸟语花香人欲醉, 合家欢乐庆升平。
先辈遗风今犹在, 后昆良俗更昌兴。
笑迎四面八方客, 相寄殷殷一片情。

泰安市泰山区邱家店镇旧县村,地处泰安城东南部,距泰城15公里,背靠泰山,南临汶水,与徂徕山隔河相望,土肥水美,地灵人杰。这里有古博城遗址、天封寺遗址、石老人像等古迹,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旧县作为泰安的前身之一,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旧县的名称曾经历博、博邑、博阳、博县、博平、汶阳、博城、乾封、旧县等的变迁。
旧县村在周代称博,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此设博邑。(《左传·哀公十一年》载:“公会吴子伐齐,五月,克博。”)。该城曾先后为鲁、齐两国所统属。秦统一后,在此设立博阳县,同时作为济北郡的郡治。汉初博阳县改为博县,并作为博阳郡治。汉武帝时期博阳郡改为泰山郡,郡治仍设在博县。武帝元丰元年(公元前110年),下令在泰山以东设立新县,以奉祀泰山,故名奉高,泰山郡治迁往奉高县治(今岱岳区范镇故县村),博仍为县治(博县)。北魏时期博县改称博平县,泰山郡治由奉高迁至博平。北齐时期,博平复改为博县,泰山郡废,设东平郡,郡治设在博县。隋开皇元年(581年),东平郡废。开皇十六年(596年),博县改为汶阳县,公元605年,隋炀帝又改为博城县。公元666年(乾封元年),唐高宗封禅泰山,将博城县更名为乾封县,当时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曾驻跸博城,现仍存地名皇上台亦即当年遗址。唐总章元年(668年),乾封县复改为博城县。唐神龙元年(705年),博城县又改为乾封县。公元972年(宋开宝五年),宋太祖下诏将乾封县迁至岱岳镇(今泰安城),仍称乾封县。据党怀英《重修天封寺记》载:“泰安东南三十里,得故废县曰古博城。在唐为乾封,宋开宝间移治岳祠下,居民徙之而县废焉。”,原乾封废城从此改称旧县,旧县之名延续至今已一千多年。
古博城位于旧县村北部,今遗址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宽约1250米。西北部和东北部残存有城墙墙基。东北部残存为高2~3米的土堆,西北部残存为高约10米,宽约20米的城墙。城墙为层层夯筑而成。城址中曾发现大量春秋战国时期陶罐、盆、双兽纹瓦当,以及汉代陶片、布纹瓦、板瓦、盆、罐、瓮,还有隋唐时期的陶瓷片等。该村附近曾出土珍贵的汉画像石,较有名的有《君王出行图》《车马出行图》《玄武图》《双鸟交颈图》《青龙擒鸟图》《宴乐图》等。今均移存泰安市博物馆(岱庙)。
村东有天封寺遗址,原有立于金大定24年(1184年)的《重修天封寺记》碑,由党怀英撰书,此碑现在岱庙院内保存。
在村南汶河岸边,矗立着一尊古代石将军造像,老百姓称其为石人老爷。专家考证这方石人造像历史久远约是明代以前的作品,就是泰山民间传说中的石敢当,是泰安民间文化的瑰宝。
作为当地特有的民俗,泰安旧县爬桥节从清朝康熙年间发展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每年农历正月十六,附近村民都到旧县大桥走一走,祈求消病去灾,祝福新年平安好运。
旧县村原是一个自然村,1968年分为前、中、后三个行政村。自1982年东旧县村又再次从后旧县村分离,独立成为行政村,四个行政村,现共有人口8100多人。旧县村是个多姓氏村,现全村共有三十多个姓氏,即:吴、李、王、张、陈、曹、孙、邓、翟、刘、丁、宋、邱、程、付、韩、周、郑、尚、任、国、闫、于、徐、霍、展、史、高、吕、朱、解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