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泰安古城历史,地道泰安人都该知道.......

 和风之旭 2017-05-21




泰安与泰山的有着很深的渊源——不仅其名源自泰山,其建置沿革也莫不与山关合。因此《泰山述记》上说:“泰安之为郡、为州、为县,实以泰山故也。” 真实道出了两者的关系。


这座千年古城史,今试着作了三点概括,这便是:“因山而置”、“因山而址”和“因山而兴”。









1.因山而置



世界上各大名城的兴起,各有各的历史原因,而泰安古城的初现,乃是源于封禅帝君向泰山奉献的一个“祭品”。

封禅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的礼仪活动。所谓封,就是在泰山极顶筑坛以祭天;所谓禅,就是在泰山附近小山筑坛以祭地。其实质乃是将政治与信仰融为一体用以沟通天人之际的国家祭祀大典。历史上共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六位帝王,先后在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元封元年,汉武帝至泰山封禅,为纪念此国家大典,汉武帝向泰山奉献了一座城市——他下诏在泰山下的嬴、博两县之间划出一块土地,成立了一个新县(城址即今泰安城东50里的故县村)。将此县赋税作为崇祀泰山的“专项经费”。由于汉武帝宣称建立此县的目的是为供奉泰山,所以叫作“奉高县”。《太平御览》卷三九《地部四·泰山》引邱渊之《齐记》云:“泰山东岳也,瀛(嬴)、博二县共界,汉武封禅割置此县,以供祀泰山,故曰奉高。” 

在设立奉高县之前,泰山附近的城邑有嬴县和博县,嬴县的故址在今莱芜市境内,博县的故址即今泰山区邱家店镇的旧县村。这两座城市兴起虽都与泰山有一定联系,但其设置主原出于军事与经济原因。由于崇祀泰山而设置的城市,奉高县是第一个。由于奉高县是汉武帝特旨所置,非同一般,所以很快就成为了泰山地区的中心。此后汉武帝又下令设置泰山郡,下辖二十四县。郡的首府就设在奉高县城。又在奉高县内建立了行宫和明堂,使这座县城一跃成为大汉王朝的东方名城。从西汉直至北魏,这座奉高城一直是泰山郡的首府,六百年中兴盛不衰。









2.因山而址



“奉高”古城在今何处呢?据历史地理学家的考察:今天距离泰山主峰以东50里的岱岳区范镇故县村,便是汉魏奉高古城的所在。在故县村的古遗址内,仍然可见古代砖瓦和门砧石等,可让人依稀追想当日名城的辉煌。

汉武帝为了封禅祭祀泰山而建立的城市,为何不建在泰山脚下,却要建在泰山以东的地方?原来,在汉代,人们攀登泰山的路线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走的红门——回马岭——中天门一线,而是从东谷入山,也就是经由今范镇、山口、省庄,进入山内,沿着柴草河河谷,到达今中天门所在的山岭,再循十八盘——当时叫作环道,登上极顶。奉高附近因正处于登山的要道,所以县城也便奠址于此。

但是,到了隋唐,形势却悄悄发生变化。人们发现从东谷登山,远不如从中谷登山更为便捷,再者中谷的自然景色也远远胜于东谷。还有一点,奉祀泰山的主庙泰山庙——也就是今天的岱庙,其庙址也接近中谷而远离东谷。这样,泰山中谷便渐渐成为登山的主线,由此也引起城市的一系列变化。

由于登山路线的转移,泰山南坡日渐兴盛,而东坡奉高县城则渐有冷落的趋势,到了隋代,原奉高县被并入博城县。到了唐代,泰山附近的嬴县、肥城县也都并入博城县。博城遂替代奉高,成为泰山南麓的一大都会。唐高宗封禅时,还把博城改名乾封,取意于黄帝封禅坛干告成的典故,赋于了其城纪念泰山封禅的独特文化含义。博城——乾封县城城址就在今泰安以南30里的旧县村。至今那里仍然残存着城垣的遗迹,展示着往往的繁盛。

乾封比起奉高,距离泰山主峰的距离显然近了许多,为游人登山、香客致祭增加了方便。但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30里的距离对人们接近泰山仍然是一大障碍。于是,新的变化又在悄悄进行。

唐中后期及后来的五代,泰山进香活动日渐兴盛,逐渐形成了规模甚大的东岳庙会。由于庙会的频繁举行,以东岳庙——即今岱庙为中心的地段迅速繁荣。大约五代之际,官府在这里设立了“岱岳镇”。所谓“镇”,在唐代原是军事机构,五代时渐转变为地区性的经济中心。五代后唐的一方《冥福禅院牒》碑,记岱岳镇附近有“寨西门里”、“大寨里”、“寨城东”等地名,表明今岱庙周围已成为泰山脚下一个新的城区。今泰安市区的雏形,正出现于这一时期。

宋代建立后,由于政治中心的东移,泰山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宋朝刚刚建立的开宝五年(972),宋太祖赵匡胤便下了一道诏令:五岳所在的各县,若有县城与岳庙不在同一地点者,则“迁治所就之” 这道诏令,导致了泰山城市的另一次巨大变迁:地方官员遵旨将乾封县城由旧县迁至岱岳镇,于是今泰安市区首次成为泰山地区的行政中心




3.因山而兴



奠基于今址的泰安城,在此后的历史发展中,日渐崛起,其中有四件大事可以叙述:

第一,“泰安”命名。历史上泰安有过“博城”、“乾封”、“奉符”等名称,至于今天所用的“泰安”之名,则是源于金代。金军灭亡北宋后,占领泰山一带,扶植宋降臣刘豫为帝,建都东平,国号齐。刘豫在奉符县设立泰安军——军是地方行政划之名,与府州同级,“泰安”之名从此启用。

“泰安”之名又是怎么来的?具有什么寓意呢?这一名字来源于汉代淮南王刘安《上武帝书》的一段名言:“天下之安,犹泰山而四维之” ,意思是天下的安定,就象用四条结物巨绳连结上泰山一样牢不可移。后来,这句话被简化成“泰山天下安”。当时用“泰安”来命名泰山周边地区,便是寄予了这一国泰民安的美好含义。所以明代泰安名臣萧大亨说:“抑汉人称天下之安,若泰山而四维之,我国家以泰安名州,不为无意。” 近代美国学者盖洛说:“古东方有两座以平安之意命名的名城,一座是中东的耶路撒冷,另一座便是泰安。”




第二,泰安置州。自泰山郡置废后,泰山地区一直只设县级行政区,到了金代,开始在此设立州治。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金世宗将泰安军改为泰安州,辖奉符、莱芜、新泰三县。此后,元、明两代及清初均沿袭不改(明初省并奉符县入泰安州),泰安成为州一级的行政区划。在民间泰安由此被称为“泰安神州”。如元杂剧《双献功》中宋江言道:“泰安神州,天下英雄都在那里!”



第三,泰安设府。随着泰安地区的日渐发展繁盛,到了清代,泰安的建置格局再次发生变化。雍正十三年(1735),河东总督王士俊以“泰安古号神州,控扼南北,请升为泰安府” 。获得朝廷批准。于是升泰安州为府,并设立泰安县为附郭县;同时下辖东平州及新泰、莱芜、肥城、东阿、平阴县。

泰安城因山而建,山城一体,金代文庙碑称:“有岳祠壮观其中,有岱宗、徂徕、泮汶、漕、济以环抱其外。” 泰安府的设立,标志着泰安地位的提升,也让这座城市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旧城全长七里,设有四门。全城以岱庙为中心,据明人张岱描述:每值春季,这里“货郎、掮客错杂其间”,“其余空地斗鸡、蹴粷、走解、说书,相扑台四五、戏台四五,数千人如蜂如蚁” 。“四民辐辏,最称浩穰” 。西门外是商业区,“烟火数千家,百货杂陈” ,清末有商号六百余家。西城区还有许多接纳香客的大店,泰安的南门是驿道所经,交通畅达,南北旅客,多经此门,泰安驿站便设于此处。北门则是登山要途,旅游服务业十分繁盛。到了清代后期,泰安城已发展成的鲁中一大都会。




回顾泰安城市的变迁发展,是什么原因让这座城市历经千年而不衰,几度迁址却更加繁荣呢?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帝王巡幸。



历史上有众多帝王频繁巡幸泰山。而宋代重新把泰安城迁址之后,仍不断有帝王驾幸到这座城市。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封禅泰山,将县名改为奉符。同时又将县城进行拓展,在县城西南三里另筑新城(今市区南郊旧镇村),奉符县出现一县两城的格局。

宋真宗泰山封禅活动虽然停止,但对泰山的祭祀却一直在延续。清朝的康熙帝曾三次到岱庙叩拜,乾隆帝一生中曾十次驻跸泰安,历代帝王登封巡幸泰山,都要重修庙宇,大兴土木,每一次都给泰安城带来新的变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